摘要:当中美在脑机接口赛道上激烈角逐、融资与临床新闻轮番登上头条之时,欧洲似乎显得格外安静。美国的 Neuralink 频频登场展示植入实验,中国的脑机企业也在国家战略支持下高歌猛进——这是一场从实验室蔓延到资本市场、从科研竞速到伦理辩论的“读脑之战”.
当中美在脑机接口赛道上激烈角逐、融资与临床新闻轮番登上头条之时,欧洲似乎显得格外安静。美国的 Neuralink 频频登场展示植入实验,中国的脑机企业也在国家战略支持下高歌猛进——这是一场从实验室蔓延到资本市场、从科研竞速到伦理辩论的“读脑之战”.
然而,欧盟在脑机接口领域其实并不缺席,它的策略是慢而稳、以病患与伦理为核心。这种节奏让欧盟在“谁先把产品推向市场”上看似落后,但也在为可持续、可信与合规的长远成就打基础。
那么,欧盟的脑机接口产业究竟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慢”?与中美的发展又有那些区别呢?
HBP(Human Brain Project)的发展轨迹
Human Brain Project
谈到欧盟脑机接口研究的根基,就不得不提HBP(Human Brain Project)。这是欧洲过去十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科研计划,也是欧盟在全球脑科学竞争中打下的“底座工程”。项目于 2013 年正式启动,由欧盟委员会在“未来与新兴技术旗舰计划”(FET Flagship)框架下资助,集结了来自 19 个国家、超过 150 家科研机构的力量,总投资约 6 亿欧元。HBP 的愿景宏大:用计算机科学和高性能计算的力量去重建、模拟乃至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从神经元层级到认知机制,再到脑疾病与人工智能的关联。
在最初几年,HBP 的重点是整合欧洲分散的脑科学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和模型平台。这项任务不仅需要庞大的实验数据,还涉及前所未有的算法开发和神经信息学架构。到项目中期,研究重心逐渐从理论和模型转向应用与开放——HBP 创建了多个相互衔接的平台,包括神经信息学、脑模拟、神经机器人、脑启发式计算以及临床数据整合等,试图让整个欧洲的脑科学家共享一套“数字大脑实验室”。
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之一,是被称为“欧洲脑图谱”的 3D 数字化大脑模型。它以高分辨率描绘了从细胞到神经网络层面的结构,并能够在计算机中模拟不同脑区之间的动态连接。研究者因此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验”神经活动,验证疾病机理,甚至测试脑机接口的信号传导逻辑。与此同时,HBP 孕育了一个更具持续性的产物——EBRAINS 平台。EBRAINS 已在 2023 年项目结束后被确立为欧洲的永久性脑科学基础设施,它整合了数据资源、高性能计算能力、建模工具和神经形态硬件,成为未来欧洲脑机研究的公共底座。
如今,尽管 HBP 在 2023 年正式收官,但它留下的遗产远未消散。EBRAINS 正成为新的欧洲神经研究枢纽,继续支持脑疾病诊疗、神经接口设计、以及脑启发式计算硬件的研发。换言之,HBP 不仅是一项科学工程,更是欧洲在全球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版图上建立制度性竞争力的起点。它为欧盟奠定了独特的底色——技术与伦理并重、基础与应用并行、慢工出细活的科研逻辑。
欧盟BCI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色:为什么“慢”但有道理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 BCI industry
欧洲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始终强调,脑机接口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场社会实验,必须在科学突破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首先,伦理与隐私保护几乎贯穿了欧洲脑机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在项目设计、数据采集,还是临床试验阶段,欧盟都坚持以“神经权利(Neuro-rights)”为核心理念。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以及各国伦理审查机构多次强调,脑信号数据属于个人最敏感的生物信息之一,必须受到与基因数据同等甚至更严格的保护。正因如此,欧盟在制定监管框架时,宁愿放慢审批节奏,也要确保技术的社会接受度。这种“以规制护创新”的思路,使得欧洲成为全球最早讨论神经数据立法和脑机伦理准则的地区。
其次,欧盟的科研与产业生态以公共资助为主导。不同于美国由私人企业主导研发、资本市场迅速推动商业化的模式,欧洲的BCI研究更多由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的科研计划推动。例如 Horizon Europe、Future Emerging Technologies(FET)项目都提供了长期且稳定的经费支持。这种结构带来的好处是研究基础扎实、跨学科合作充分,但也导致决策链条较长、成果转化偏慢。尤其在跨国协作项目中,各国法规、语言、文化差异都会成为技术商业化的“隐性摩擦”。
再次,欧洲的产业布局以医疗康复为中心。无论是瑞士的 Wyss Center,还是德国、荷兰的脑电与神经植入实验室,大多数BCI研究都聚焦在帮助截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癫痫监测、假肢控制、视听障碍康复等临床场景上。欧洲科研界普遍认为,脑机接口首先是一种医疗技术,必须以病患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追逐消费级应用的“脑控潮流”。这种路径虽然限制了商业爆发力,却极大增强了欧洲技术的安全性与临床价值。
最后,严格的监管体系与高标准的合规要求构成了欧盟BCI产业的又一鲜明特征。欧盟新版《医疗器械法规》(MDR)对植入式装置设置了复杂的审批程序和高标准的临床验证机制。对于非医疗用途的神经接口产品,各国监管机构也在制定新的合规路径。这种体系被一些创业公司视为“障碍”,但从长远看,它为行业建立了清晰的底线和信任基础,防止脑机技术陷入伦理或安全危机。
与中美两国的产业发展对比
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与美国相比:速度与资本 vs. 规范与社会许可
美国:私营资本与少数科技巨头(例如 Neuralink 及多家硅谷/纽约的初创)推动了大额融资、快速原型与早期人体试验的并行路径。美国体系里,风险资本愿意押注快速迭代和高风险临床试验,以求取先发优势和消费化想象。欧盟:相对谨慎,强调伦理合规与患者安全,这在短期内可能“慢”一些,但在长期会减少社会阻力、提高公众信任,从而可能带来更稳定的临床采纳与规范化市场。与中国相比:国家驱动与产业化速度的差别
中国: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为脑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专项资金与创新政策,从科研院所到高校实验室,从国家实验平台到产业园区,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器件制造到临床转化的完整链条。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本地资本市场促进了多个企业与研究机构快速孵化,目标不仅限于医疗,也包括教育、娱乐等消费场景。欧盟:则更多依赖跨国科研合作与公共资金,市场导向较温和,注重监管与伦理讨论,这可能限制短期爆发力,但在数据保护、制度设计与临床证据方面具有优势。慢≠落后
Slow ≠ lagging behind
当世界在脑机接口这场技术革命中奔跑时,欧盟似乎显得步伐最慢。没有像美国那样的资本狂潮,也不似中国那样的大规模产业动员,欧洲的研究者更多时间花在伦理审查、数据治理与跨国协调上。这样的节奏,常被外界解读为保守、迟缓,甚至“错过时代”。
然而,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不仅是科研问题,更关乎社会结构、法律体系与人类认知边界的重新定义。正因如此,它在伦理、安全和制度建设上的谨慎,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地基”。当中美的企业以商业速度推动技术落地时,欧洲选择先回答“应该怎样用”这个问题,再去思考“能用到哪里”。这让欧洲的脑机研究更具公共性、规范性与长远性,也使其在面对潜在风险时拥有更高的社会信任度,同时有可能在未来的伦理治理与标准制定中,赢得话语权。
图片来源:Pioneering Digital Neuroscience
来源:启真脑机智能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