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正是闯的年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0:11 1

摘要:虽然已是67年的“高龄”,这座老厂房如今却焕发出新活力!无锡市坚持留改拆并举,遵循“且利用、且保护”的思路,采用“拆除复原+新建结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方式,创新探索“TOD+文旅”城市发展模式,成功打造出“高颜值”城市会客厅,将老旧工业遗存成功转变为当

10月23日

央视《焦点访谈》关注无锡

将工业遗存改造

纳入“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政企联动

让工业遗存从“锈带”变“秀带”

节目中介绍的无锡运河汇项目,是无锡聚焦老旧厂区,因地制宜开展低效用地整治盘活的生动实践与典型案例。

无锡运河汇低效再开发项目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其原址为1958年建成的无锡钢厂。后来无锡钢厂整体搬迁,在江南古运河旁留下了大量厂房。

虽然已是67年的“高龄”,这座老厂房如今却焕发出新活力!无锡市坚持留改拆并举,遵循“且利用、且保护”的思路,采用“拆除复原+新建结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方式,创新探索“TOD+文旅”城市发展模式,成功打造出“高颜值”城市会客厅,将老旧工业遗存成功转变为当地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

除了运河汇,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此次公示的名单共包含32个工业遗产项目,宜兴前墅龙窑成功入选成为此次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遗产项目

作为宜兴陶艺制作的 “活标本”,宜兴前墅龙窑,在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创烧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唯一持续使用的古龙窑,全长43.4米,依山而建形似卧龙。其历史上主要产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现在主要以紫砂柴烧艺术品为主,是全国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器的唯一一座龙窑,被称作“活着的龙窑”。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前墅龙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2月,江苏省工信厅认定宜兴前墅龙窑为“江苏省工业遗产”。

宜兴前墅龙窑原属于砂货窑,其现烧制出来的紫砂艺术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柴烧带来的“火痕”“飞灰釉”,让陶器表面散发金属般的古朴光泽,使得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复制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衍生出了独特的民俗,逢大年初五、端午、国庆、中秋等重要节庆,都要举办传统舞龙舞狮、祭祀祈福、窑场表演等,吸引着各地陶瓷爱好者纷至沓来。

前墅龙窑不仅是宜兴7000年制陶史的缩影和代表,更是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陶瓷艺术大师的图腾,丁蜀镇坚持以传统前墅龙窑等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宜兴前墅龙窑年均吸引游客约20.8万人次,烧窑期间日均游客数量可达2000多人。

下一步,丁蜀镇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要求,持续加强前墅龙窑的系统性保护,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文旅融合”的活化利用新模式,让这座承载着陶都千年薪火的古龙窑,成为传承工业精神、彰显地域文化的核心地标。

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民营经济的集聚地,被誉为“百年工商城”。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史,给无锡留下了无数风格各异的工业遗迹。这些老厂房传承了历史文脉、典藏了城市记忆,孕育了坚守实业的城市基因,也见证了无锡这座百年之城的发展史。其实,早在2005年,无锡市区就开启了工业布局调整,一批老厂“退城进园”,开始了新的发展。

唤醒

保留 “原汁原味”的工业遗产

在无锡市梁溪区,坐落在古运河与梁溪河的交汇处的西水墩南面,有一家有着一百二十余年历史的工业遗产——茂新面粉厂旧址。这片工业遗产已经被改造成为一座历史博物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作为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茂新面粉厂是当时世界上三大先进的面粉厂之一,其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技术推动了民族工业向现代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无锡地区民族工业崇尚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环境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茂新面粉厂主体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由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整体建筑体量在当时民族工业企业中居无锡首位。如今,经过当地政府的保护,老厂房外表依旧如新,充满现代艺术美感。在老厂房内部,采用压缩空气喷吹来清扫滤袋积灰的除尘器,运输成品袋装面粉的螺旋形转梯等众多文物实物既是当年的生产设备设施又是造型独特的艺术品。这里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面粉制造设备,还征集了纺织机、车床等其他工业设备,既充实了博物馆的内核,也利用图片折射出了中国民族工业初创时的繁荣盛况。

和茂新面粉厂一样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还有如今位于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永泰丝厂。

近代无锡缫丝业,从上世纪初起步,历经30多年的奋起进步,不仅在蚕桑品种、机械设备、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赶上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在生丝质量、名牌效应等方面都位居国内之首。创办于1896年的永泰丝厂就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机器丝绸厂之一,我国自主设计制作的第一台立缫车也诞生于此。永泰丝厂不仅见证了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繁华的缩影。

2007年,永泰丝厂被改建成中国丝业博物馆。这里全面展示了中国丝绸业和“丝都”无锡的辉煌历史。博物馆内,不仅珍藏了200多件文物实物,还有曾经享誉全球的名牌产品商标“银双鹿”“金双鹿”等原件。这里的“镇馆之宝”——无锡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缫丝流程的机械设备,如今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朋友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时的必选打卡地之一。

这些曾经随着缫丝业退出历史舞台而“退出”现代工厂的机器,如今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活着”的见证者与讲述者,它们以新的方式重放光彩。

其实,如何在保留工业遗址原有风貌的同时,助力这些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它们以更加多元的形式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是无锡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解的一道题。

深耕

与时俱进,挖掘工业遗产中的价值

在无锡市锡山区东亭中路,依偎着北新塘河河湾,有一座具有独特几何形态的船坞建筑颇为特别。这里就是曾被媒体誉为“乡镇企业第一家”的春雷造船厂旧址所在。作为我国第一家集体性质的社队企业,诞生于1954年的春雷造船厂在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地位。它为无锡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和创造“苏南模式”奠定了基础。

2010年,春雷造船厂保护与修缮工程顺利完成,全国唯一收藏乡镇企业发展各时期文史资料和文物的博物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正式落成对外开放。主题展厅内,包括《勇立潮头》《创业之路》《名动华夏》《四千四万精神之光》《思想引领》《时代之巅》等展览篇章,集中展示了以春雷造船厂为开端的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及其伟大成就。

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曾经,以春雷造船厂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极大地凝结了乡村社群的集体创造力与变革精神,孕育出了“四千四万”精神。如今,漫步在园区内既可以透过5座船坞旧址“重温”船厂当年的辉煌,更能在“四千四万”精神大道、工业景观艺术装置及小品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工业精神的蓬勃脉动与生生不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完成遗址保养维护的基础上利用船坞空间打造集船厂文化展示、研学课堂、文创零售、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空间,通过文化展示、参观旅游和经营服务等活化利用模式,使工业遗产在当代“活”起来,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星级样板。

生长

成为城市的“金名片”

工业遗产,代表一座城市的记忆;将工业遗产留存好,也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记忆保存了下来。近年来,无锡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从未停止。无锡的城市记忆也以一种更加独特的方式“驻”了下来。

春节期间,由无锡船厂旧址焕新而来的“睿客·红船场”文化园区,吸引了无数无锡市民的目光。该园区以首店经济为引擎,打造集餐饮、文化、运动、生活等多方业态的综合活力园区,在保护性改造之后,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船场将继续坚持文商旅融合,进一步用文化和创意融入市民、游客的现代生活,与千百年来滋养人们的大运河一起,成为新的活力之源。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华莱坞),运河外滩,运河汇,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庆丰文化艺术园区……这几年,在无锡,一批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新网红”,很多都是工业遗产蝶变新生,从“工业锈带”变“城市秀带”的典型。

变装拍照、休闲游玩,每逢周末华莱坞都会吸引一众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昔日厂房的龙门吊已成为产业园标志性的大门,厂房内部则变成了影视剧的布景场地及入驻的影视企业。运河外滩基于城市记忆和老厂房空间之上的花园式场景内,艺术市集、脱口秀表演等活动持续上演。运河汇街区内,曾经的“冰冷钢厂”变身成了“生活秀场”,各种潮流市集、文化艺术类活动吸引众多年轻人停留、游逛。

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批工业企业被唤醒,原有的工业空间内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新的内容,丰富着无锡的城市文化肌理。

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无锡因地制宜,形成了多种保护利用模式:以茂新面粉厂旧址、春雷造船厂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主题博物馆模式;以庆丰纱厂旧址为代表的综合性文化商业中心模式;以北仓门仓库旧址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以宜兴前墅龙窑、无锡县商会旧址为代表的原址保护模式;以鼎昌丝厂、振新纱厂、开源机器厂等旧址为代表的改造为公共文化、百姓生活配套、休闲场所模式;以丽新纺织印染厂原址为代表的公用事业模式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面对工业遗产这类新型城市文化遗产,如何从人的需求出发,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工业遗产蝶变为“城市名片”,无锡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座城市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范本。

编辑:李倩

校对:张静

责编:杨珍

分享小伙伴

来源:无锡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