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剧两大生行大师唐玉成与唐喜成,分别是豫剧唐门与唐派的创始人,也是豫剧生行两大核心流派,前者以豫东调红脸为根基,后者以祥符调生角为特点,二者在艺术根基、表演风格和传承路径上存在差异,唐门与唐派虽风格迥异,但分别代表了豫剧生行的“民间性”与“专业性”,唐门守护了
浅析豫剧两大生行唐门与唐派
作者:宋威镇
豫剧两大生行大师唐玉成与唐喜成,分别是豫剧唐门与唐派的创始人,也是豫剧生行两大核心流派,前者以豫东调红脸为根基,后者以祥符调生角为特点,二者在艺术根基、表演风格和传承路径上存在差异,唐门与唐派虽风格迥异,但分别代表了豫剧生行的“民间性”与“专业性”,唐门守护了豫剧的民间根基,唐派提升了生行的艺术规范,二者共同构成了豫剧生行“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艺术体系。但这两个流派也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唐门在有自己特色的演员方面突出,但规范化有待加强;唐派则是在规范化、艺术性上树立了标杆,但演员自身特色缺失,二者如能互相吸收优点,将对豫剧生行艺术的发展创新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流派开创与艺术根基
唐玉成是豫东调红脸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红脸王”,他出生于河南虞城,自幼学艺,以真嗓(大本腔)演唱为特色,开创了豫东调红脸流派,其唱腔高亢粗犷,善用偷字、闪板等技巧,本嗓吐字刚劲朴实,假嗓行腔清亮悠远,代表剧目《反徐州》、《火烧纪信》等,塑造了徐达、纪信等红脸形象。唐喜成则是唐派艺术创始人,宗祥符调,以假声(二本腔)唱法独步梨园,他生于河南尉氏,早年唱男旦,嗓音失润后苦练假嗓,终成“豫剧第一生”,其二本腔刚劲明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既具男性阳刚之美,又含女性婉转韵味,代表剧目《三哭殿》、《辕门斩子》等,将李世民、杨延景等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豫剧唐门的优点和不足
1、唐门具有的优点
唐门起源于豫东地区(河南虞城),扎根民间烟火,服务基层观众,表演以质朴豪放著称,情感真挚,以大本腔(真嗓)为核心唱腔,融合坠子、大鼓书元素,最本质优势是“接地气”,完全靠市场来滋养。一是唐门演员的演出常与当地庙会、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结合,剧目内容多围绕“惩恶扬善”、“忠孝节义” 等民间朴素价值观,以民间故事、历史演义为主,避开了复杂的文人戏,剧情冲突强烈、人物善恶分明。既满足了娱乐需求,也契合了民众的精神期待,成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唱腔以大本嗓(真嗓)为主、混合嗓为辅的发声体系,这种唱法更贴近人声自然特质,使角色形象更真实立体,尤其在表现帝王将相的豪迈气概时,声音洪亮如洪钟,唱词大量使用豫东方言口语,融入民间谚语、顺口溜,基层观众一听就懂,不像难懂晦涩的唱词需要琢磨。三是唐门传承,以“民间师徒制”为主,相比一些程式化严格的流派,这种传承模式更灵活,传承人不局限于老师的唱法,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有辨识的特色唱腔,各类唱腔层出不穷,具有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四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约有1.3亿人口,这一地区的人习俗、口音、爱好相近,唐门流派属于豫东调与山东梆子、亳州梆剧、徐州梆子、淮北梆子戏等唱法类似,更容易获得这一区域观众的喜爱。五是唐门流派剧目及演员众多,特别是苗富华录制的大量经典作品及唱段借助影蝶、网络、自媒体的推广宣传影响巨大,豫东红脸王、小红脸王、豫东八大红脸王、豫东十大红脸王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2、唐门存在的不足
唐门扎根豫东及苏鲁豫皖交界地区,长期依赖民间剧团的口传心授,技艺传承易出现偏差,这种传承方式虽保留了原生态艺术特色,却也存在系统性不足。一是非专业院团的演出环境导致传承人缺乏规范训练,剧目创新不足,剧本不合情理、剧情节奏拖沓,做功欠缺,唱词重复及水词多,缺乏文学性唱词,比如不管刘墉啥戏,刘墉出场就唱表家,剧本打磨及唱词精炼任重道远。二是表演强调“从生活出发”的质朴风格,动作幅度大、爆发力强,这种特点在塑造英雄人物时极具感染力,但也存在有些演员很不讲究,比如演员赤膊,舞台上乱蹦,服装乱穿,为搏掌声使劲卖弄嗓子等问题。三是唐门主要依靠民营剧团在农村市场生存,缺乏官方平台的推广,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严重,演员文化水平相对有限,对戏曲的理解不深,对文化历史不了解,改进不足的能力极其有限,导致演出水平提升缓慢。四是唐门缺乏省级院团的阵地,宣传推广受限,如唐喜成流派依托省二团,获得主流宣传资源,唐门仅有刘忠河获得宣传推广,其他众多优秀红脸存在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良好的平台及环境导致眼界受限、艺术精致化不足。五是唐门人员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的确实能引人入胜,水平低的让人能不忍直视,有些演员吹捧盲目成风,动不动都把自己称为“红脸王”,鱼龙混杂的局面让人很难分辨唐门流派的好坏,褒贬不一。未来,唐门若要突破瓶颈,需在保持艺术本真性的同时,通过剧目创新、打磨剧本及唱词、人才培养、理论建设等多维探索,实现唐门艺术的精致化发展。
三、豫剧唐派的优点和不足
1、唐派具有的优点
豫剧唐派宗祥符调(开封周边),以二本腔(假声)为标志性唱腔,融合豫西调、沙河调技巧,追求唱腔的规范性与艺术性,唱腔高亢透亮、表演刚劲传神,是豫剧生行艺术的重要标杆。一是唐派具有完备成熟的艺术体系,无论是剧本剧情,还是曲谱唱腔,都以唐喜成的艺术为核心形成了标准化和程式化,将豫剧传统的“翎子功”、“帽翅功”、“扇子功”等程式融入表演,但不刻意炫技,始终为人物情感服务。二是唐派追求细腻传神,擅长在假声中融入情感层次,既能演绎帝王将相的庄重豪迈,也能刻画文人书生的儒雅深情,善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配合精准的气息控制,让唱腔既有爆发力,又能传递细腻的情绪。三是唐派艺术主导专业剧团,二本腔唱法被纳入戏曲教材,成为豫剧生行的重要范式。唐派传承以“专业院团传承”为核心,传人多任职于国有豫剧院团,占据专业舞台和官方平台,在戏曲领域影响力更广泛。四是唐派艺术易学易唱,其魅力在于“好听、好懂、好记”,高亢透亮的唱腔,即便初次接触豫剧的观众,也能瞬间记住这种独特音色。其没有复杂的专业门槛,普通票友也能模仿哼唱,现场乐队伴奏无障碍,形成了全民学唱的传播基础。五是唐派艺术专业研究更深入,有大量豫剧唐派学术论文,对其艺术进行分析评价,小唐喜成袁国营历经20年完成了“豫剧唐派剧目录制工程”等,属于上得了庙堂,也能下得了江湖,彰显了社会各阶层对豫剧唐派艺术的高度认可。
2、唐派存在的不足
豫剧唐派虽然获得专业人员的广泛认可,但唐派过度依赖体制内资源,很多唐派演员在体制内,缺乏对民间市场的渗透。一是传人能完整继承唐派“刚柔并济”风格的寥寥无几,部分演员为追求舞台效果刻意拖腔甩腔,失去了唐喜成本人圆润醇厚的韵味。二是唐派的艺术传承重模仿轻创造,大部分唐派演员的时间用于唱腔模仿,这种“匠人式”培养模式导致传承人普遍缺乏艺术创造力,独立设计唱腔的能力不足。三是豫剧唐派唱腔千篇一律现象严重,为了能像唐喜成大师,演员的音色都趋一致,很难分清是谁唱的,失去演员特色的活力,不能汲取艺术精华为我所用,打造自身唱腔特色的作品。四是二本腔在低音区易显单薄,这种“不男不女”、“声嘶力竭”唱法,部分观众认为其缺乏男声的阳刚之气及醇厚质感,也并不是所有戏曲角色都适合二本嗓,所以唐派演员不要再局限于二本嗓,要学唐门创新发展二本嗓、大本嗓、夹本嗓等各种唱法。五是唐派虽依托省级院团、市级院团建立了科班传承体系,但在民间声量不如唐门,如在河南戏曲名家影响力排名中,唐喜成第20名、贾庭聚第40名、袁国营第90名,而豫东十大红脸王中刘忠河第3名、洪先礼第21名、索文化第24名,究其根源是唐派传人普遍缺乏有自己特色的代表作品。唐派要突破不足,重点要从戏曲剧情、角色出发,不能只用二本嗓,演员根据自身唱腔条件,自由大胆的发挥创造,形成百花齐放的腔调,才能把唐派艺术的精髓发扬光大。
来源:宋威镇(宝木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