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古代中国曾经攻打阿富汗,其结果如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23:40 1

摘要:“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打过阿富汗,那么到底胜负如何呢?” 当年大唐不仅踏进过这片“帝国坟场”,还在那儿扎了根、建了府、收了税,连喀布尔都曾是大唐的“地盘”!是不是有点颠覆三观?

“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打过阿富汗,那么到底胜负如何呢?” 当年大唐不仅踏进过这片“帝国坟场”,还在那儿扎了根、建了府、收了税,连喀布尔都曾是大唐的“地盘”!是不是有点颠覆三观?

说到阿富汗,大家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几个画面:英军溃退、苏军撤兵、美军仓皇撤离……仿佛这片土地自带“诅咒”,谁碰谁倒霉,正因为如此,阿富汗也被称之为帝国的坟场。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唐朝,能在连现代超级大国都栽跟头的地方,稳稳当当经营了近百年?他们靠的,难道真是“开挂”?

其实则不然,事情绝对不是咱们想象的这么简单,那么当时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故事的开头,还得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说起,当时中东正上演一场“帝国生死局”: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如狂飙突车,横扫西亚,把曾经辉煌的波斯帝国打得节节败退。波斯王眼看首都德黑兰快守不住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派出使者,日夜兼程奔向东方,目的地,是唐朝设在西域的安西都护府。

你可以想象那个场景:风尘仆仆的波斯使臣跪在龟兹城下,声音颤抖:“大唐天子,救救我们吧!若再不出手,波斯就真没了!请速速出手相救!” 那语气,不亚于今天小国向联合国哭诉“救救我们”。

而当时的唐朝呢,正处在巅峰期,实力可谓是强盛至极。在李世民治下的帝国,东临大海,西至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南达交趾,疆域之广,堪称当时的世界天花板,可谓是地广物丰。按理说,帮个老朋友、挡个新敌人,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李世民却犹豫了。他正筹备东征高句丽,担心两线作战会拖垮国力,最终只淡淡回了一句:“你们先撑着,朕这边脱不开身。”

这一“撑”,波斯就撑没了。648年,波斯彻底亡国。残部带着最后的希望,逃进阿富汗的崇山峻岭。那地方,山如刀削、谷似深渊,连老鹰都难飞越,成了他们最后的“火种基地”。可阿拉伯人不依不饶,继续东进,眼看就要把这最后一点火星掐灭。

668年,高句丽被灭,大唐终于腾出手来。面对波斯残部再次派来的求援使团,李治拍板:“这次,出兵!”

于是,安西都护府一声令下,唐军铁骑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冰河雪谷,直插阿富汗腹地。两军交锋,唐军不仅击退阿拉伯军队,还顺势接管了整个吐火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主体。

但大唐的高明之处,不在“打”,而在“治”。他们没搞“打了就跑”的掠夺式征服,而是直接设立行政机构:喀布尔一带设“休鲜都督府”,马扎里沙里夫归“大汗都督府”,连波斯流亡贵族聚居的边境,都专门设了个“波斯都督府”。这哪是打仗?分明是在搞“跨国治理实验” 尊重当地势力,保留文化认同,同时纳入帝国体系。这种智慧,放今天都算高段位操作。

在几十年后,一个叫小勃律的小国突然“飘了”。这地方在今阿富汗东北角,原本年年纳贡、岁岁称臣,乖得像邻居家的孩子。可新国王上台后,觉得“山高皇帝远”,大唐管不到自己,竟开始偷袭唐军据点,还煽动周边部落一起反叛。

他这下可就真捅了马蜂窝!当时大唐又是如何做的呢?

唐玄宗勃然大怒:“高仙芝,你去收拾他!狠狠打他!”高仙芝是谁?安西军副节度使,西域战神,打仗风格就三个字:狠、准、稳。他带几千精锐,从龟兹出发,翻雪山、过冰河,在高原缺氧、补给断绝的绝境中,硬是悄无声息摸到小勃律边境。

第一战,连云堡。唐军一鼓作气拿下要塞,小勃律国王吓得魂飞魄散,退守王城。那王城建在悬崖之上,三面是万丈深渊,正面一条大河横亘,守军得意洋洋:“唐军就算有天兵,也飞不进来!”

高仙芝冷笑:那就飞给你看!

他连夜挑出200名擅长攀岩的勇士,趁着夜色,用绳索钩住岩缝,像壁虎一样贴着峭壁往上爬。天还没亮,这群“天降神兵”已潜入城内,打开城门。主力部队一拥而入,国王连鞋都没穿好,就被五花大绑押走。

这一仗,打得整个西域鸦雀无声。从此,再没人敢挑战大唐在阿富汗的权威。高仙芝凯旋后,唐朝又在小勃律设新都督府,彻底将这片土地“钉”进帝国版图。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危在旦夕。朝廷急调安西、北庭精锐回援中原支援。曾经旌旗猎猎的都督府,渐渐被风沙掩埋;曾经效忠大唐的部落,重新陷入混战与割据。

大唐对阿富汗的统治,就此落幕。

来源:不甘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