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当年儋州市没有迁到那大而是留在靠海的新州,这座城市,现在会是什么模样?很多人可能没在意过这一历史节点——搬迁、变迁、纠结的小地方抉择,总觉得事后诸葛亮都容易。但你仔细琢磨,会发现其中的“要紧事”一点都不少。人嘛,走一步看一步,这城市也是。
如果当年儋州市没有迁到那大而是留在靠海的新州,这座城市,现在会是什么模样?很多人可能没在意过这一历史节点——搬迁、变迁、纠结的小地方抉择,总觉得事后诸葛亮都容易。但你仔细琢磨,会发现其中的“要紧事”一点都不少。人嘛,走一步看一步,这城市也是。
把时间往回拨七十多年,那会儿海南还是好几块“地块拼盘”,交通、通讯比现在闭塞得多。别说高铁,公路都是坑坑洼洼。谁能想到后来儋州会成为海南地面上最“铺开”的地方之一,当年不过就是地图角落里几个镇的轮流坐庄罢了。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那会儿,儋州还叫儋耳,这名字听着有点意思,像是个南方小孩的乳名。汉人跑到那么南边,设郡,怎么说也是下了决心扎根,可见当时对大海边的地有多看重。后来历朝历代,治所换了又换,名字也跟着朝代换花样,唐朝起叫儋州,这名头一直留到明清。到民国,一拍桌子,把“州”改成了“县”。可无论怎么换,中心都没离开过沿海那一带,尤其是中和、新州,快成了当地最“铁打”的行政中心。
这里头有种历史惯性。千年下来,车马繁华、文庙茶楼都积攒在这一堆老街旧巷。多少当地老人,讲家里祖宗,提的都是那个方向。那些年头,县城好比一个大家院落,沿海的风、水,黏了人的性子。你要是随意把县治搬走,真不见得大家心里认这个新地方。
可1958年,忽然风向一变——那大,这个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地方,摇身一变,成了新县治。为什么迁?这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有人说是为了避洪,有人说想发展内陆农业,也有人说环新英湾老城区地势太低,老出事。说法七嘴八舌,但最终定了,那大成了主角,环新英湾就此淡出历史舞台,像老电影的背景板。
其实,如果你问当地的老人,他们也许会告诉你,老城区到底有什么好。靠海吃海,那是实打实的底气,过去渔船进出,新州码头人来货走,生活气息,盐味十足。外面消息一来一去,城里就活泛起来,听说谁家又有远亲带回点外头货物、稀奇玩意,大家都要围上去看。要说经济发展,谁不想自家门前开条大路,通着外头世界?
可城市命运有时候就像走亲戚,兜兜转转,未必依着人的心思来。那大内陆,的确地势略高,每年那几场雨,心里也安稳些。可搬走之后,谁能想到有一天外贸旅游成了香饽饽,隔着几十公里,还真有点说不出的“断链感”。洋浦开发区火热起来,结果城区离得远,天天开车像长途旅行,哪有大都市圈的便利气派?
说到文化传承,这事儿抬眼看去最虚,细细想想又格外实在。沿海那些镇,老祠老庙、碑刻牌坊,挪不得。换了地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多旧习旧俗还是跟着走了。可新一辈长大后,老城区的故事像饭桌上的闲谈,成了“爷爷说过的那个地方”。你说是历史遗产,还是变成了“讲讲就好”的旧曲儿?
真要是当年没迁,今天的儋州会不会不一样?很难说。外贸、渔业、旅游,这些关键词在环新英湾都能沾点光。开发上来一体化,交通四通八达,想想都让人嘴角一翘。新州、中和、白马井如果真连成一片,配上洋浦,一南一北,说不定海南有个“小江浙水乡”的气象,海风撩人,码头夜色真不输给谁。
当然啦,这都是事后话。要真放在当初,那个年代的人能想到今天的样子,估计是掰着指头数不出。但生活不就是这样?谁也不晓得下一个岔路口后头,等着你的到底是风浪还是顺水。
现在的儋州,依旧是海南西部一把“标尺”,土地还那么辽阔,城市还在生长 ,但总有人提起——如果没搬,要是没搬……谁也说不准。可身边的那大、洋浦、环新英湾,依旧是老百姓心头的一片念想。
有时候,决定一座城市命运的,就是这样一桩小小的事——搬,还是不搬。
或许几十年后,还有人会盘点那场搬迁的意义,驻足曾经的老城土路上,发一声长叹:走过的路,错的也罢对的也罢,终归都是活生生的故事。留白,总要留点儿给后来人去回味——你说呢?
来源:老街里喝茶的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