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慢性疼痛,实现精准治疗 | 中国镇痛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21:04 1

摘要: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我国将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本期节目,带大家认识慢性疼痛,一起正视疼痛、科学应对,为身体找回舒适与自在!

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我国将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本期节目,带大家认识慢性疼痛,一起正视疼痛、科学应对,为身体找回舒适与自在!

上线大医生:江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疼痛科

行政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主题:关注慢性疼痛,实现精准治疗

认识慢性疼痛

超过 3 个月的 “持续警报”

慢性疼痛并非简单的 “身体不适”,医学上明确其为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的疼痛症状。它区别于急性疼痛(如外伤、术后短期疼痛)的 “短期警示” 属性,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从 “症状” 发展为独立疾病,形成长期困扰。

慢性疼痛的成因

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神经系统病变: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代谢性疾病影响: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心理因素作用:如焦虑、抑郁引发的躯体化疼痛。

慢性疼痛的严重危害

与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会持续刺激神经系统,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并形成 “疼痛记忆”,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生理层面:干扰睡眠质量、影响正常食欲。

心理层面:导致情绪低落、焦虑。

生活层面:严重时造成残疾,加重患者生活负担与家庭压力。

慢性疼痛的精准治疗

1 传统治疗的局限

用药方式:多为 “试错式” 用药,缺乏针对性。

方案制定:治疗方案同质化,忽视个体差异。

不良后果:不仅疗效欠佳,还易引发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2 精准治疗的核心

精准治疗打破传统模式,以 “为患者定制专属方案” 为核心,依托基因检测、影像学评估等现代医学技术,从根源上解决疼痛问题,避免 “一刀切” 的治疗弊端。

3 精准治疗的多维价值

疗效提升:精准定位疼痛根源,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大幅提高治疗成功率。

安全保障:通过先进检测手段预判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经济节约:减少无效治疗的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4 癌痛患者的有效镇痛

对于癌痛患者,精准治疗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其药物代谢类型,据此选择适配的阿片类药物及剂量,在实现有效镇痛的同时,显著减少恶心、便秘等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精准治疗的实施

慢性疼痛精准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核心成员包括疼痛科、骨科、神经科、心理科医生等,各科室协同分析病情、制定方案,避免单一科室诊断的局限性。

关键步骤一

精准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医生会通过多维度手段排查:

基础评估: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初步判断。

先进检测:借助核磁共振、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基因检测,明确疼痛病因、病变部位及神经传导特点。

关键步骤二

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选择适配的治疗方式,常见类型有:

靶向药物治疗:针对病因精准用药。

微创介入治疗:如神经阻滞、射频消融,像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神经根性疼痛时,可采用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缓解压迫。

物理治疗:辅助改善疼痛症状。

心理干预:针对心理因素主导的慢性疼痛,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打破 “疼痛 - 焦虑” 循环。

关键步骤三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疼痛评分、生理指标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优化治疗方案,确保疗效最大化,避免因方案固化影响治疗效果。

日常防护与康复

按病因做好针对性防护

骨骼肌肉疼痛:工作每 30-40 分钟起身活动,选 6-7 级硬度床垫,提重物用双手。

代谢性疼痛:糖尿病控血糖(空腹<7.0mmol/L)、温水洗脚;痛风限嘌呤(<300mg / 日)、多饮水。

神经病理性疼痛:急性期覆水疱防感染,恢复期穿宽松衣、外出防晒。

分类型开展科学康复

骨骼肌肉疼痛:急性期做颈椎钟摆运动(5 分钟 / 次,2 次 / 日);缓解期练平板支撑;恢复期练米字操 + 快走 30 分钟。

神经病理性疼痛:每日 2 次轻擦疼痛部位(10 分钟 / 次),练平衡(扶墙单脚站→闭眼站)。

好习惯助力康复

作息饮食:睡 7-8 小时,卧室 22-25℃;痛者补钙 / 控碳水,忌辛辣、烟酒。

情绪管理:多沟通,记疼痛日记,用正向暗示调节心态。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江 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骨骼肌与关节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福建分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肌骨与浅表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微创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肌骨超声学组组长。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FM10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