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长,‘小参仙’爆单了!订单排着队,根本做不完!”连日来,吉林省长春市妇女草编协会副会长杨翠艳不断接到“报喜”电话。某歌手在吉林长春召开演唱会,佩戴的人参娃娃钩织挂件——“小参仙”意外出圈,订单瞬时猛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会长,‘小参仙’爆单了!订单排着队,根本做不完!”连日来,吉林省长春市妇女草编协会副会长杨翠艳不断接到“报喜”电话。某歌手在吉林长春召开演唱会,佩戴的人参娃娃钩织挂件——“小参仙”意外出圈,订单瞬时猛涨。
走红的“小参仙”,源自长春市妇联打造的“春巧巧”长春市妇女手工项目传承实践基地(以下简称“春巧巧”基地)。基地内,会聚了一批精通草编、钩织、布艺等手工技艺的“吉林巧姐”,她们用巧手让吉林非遗文创“活起来”“火起来”;用一针一线的灵巧技法,将自己的就业梦“织出来”。
妇联搭桥助力巧思变好物
走入“春巧巧”基地,各式钩织作品琳琅满目:香槟玫瑰娇艳欲滴,玩偶“雪妞儿”憨态可掬,但在众多精美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以吉林人参为原型的“小参仙”——它头顶小红花,佩戴红围巾,两条长寿眉的造型独特又富有浓郁的关东地域风情。
“我们要做出能代表吉林人参产业的文创产品!”2024年年底,收到吉林省妇联交给“春巧巧”基地的重要任务,杨翠艳立刻行动起来。她将吉林知名文创销售平台“长春礼物”的负责人、设计师史爽请到基地,让新鲜的创意与“巧姐”们的技艺碰撞融合,“小参仙”因此诞生。
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售罄。“线上线下的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单靠协会的姐妹根本就做不过来。”杨翠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紧要关头,省、市妇联成为她们最坚实的后盾。“贴有妇联Logo的招募海报迅速传开,还有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很快,从省会长春到边境地区,从社区服务中心到乡村的活动室,都出现了妇联工作人员和协会讲师的身影,她们手把手教学,将钩织技艺送到妇女身边。”
不仅如此,近年来,吉林省妇联还将“吉林巧姐”手工制作项目作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带头人培育、技能培训、赛事引领、展销平台赋能等,推动项目产业化发展。2025年年初,更是全力打造“吉巧好物”品牌,将优选企业产品纳入“长春礼物”资源库,用创意与匠心编织出文化传承与妇女发展的双赢图景。
长春市妇联则以“妇女手工产业提档升级”为切入点,整合手工项目、产品、技术、订单等资源,构建涵盖产品研发、就业培训、文化传播等环节的完整产业发展链条,让“春巧巧”基地成为妇女灵活就业的新门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春巧巧”基地实现了跨越式成长,迎来了蓬勃发展。如今,除了招牌作品“小参仙”,基地还推出冰凌花和关东七宝等热销文创产品,都已成为传递吉林温度、讲述黑土故事的文旅名片。
巾帼巧手“织”出幸福日子
“春巧巧”基地不仅让“小参仙”等本土文创产品走红网络,更助力众多普通女性圆了就业梦想,走上自立之路。
在基地的质检桌前,薛凯正仔细检查每件钩织作品的针脚。她说,是偶然参加的手工培训,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经过“春巧巧”基地的专业培训,薛凯成了技术娴熟的钩织能手,更因做事心细被聘为基地的质检员。“我现在每月收入五千多元。”
这样的转变,在吉林多地悄然发生。在吉林边境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凉水镇庆荣村,做了十余年“陪读妈妈”的王清华,凭借钩织“小参仙”每月稳定增收上千元。村妇联主席崔花玉介绍说:“像她这样的妇女村里还有很多,年龄大多在五六十岁,平时种地、顾家,农闲时,大家就纷纷拿起钩针,既不误农事,又能额外创收,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如今,“春巧巧”基地的手工门类已拓展至近30种,钩织团队也从最初的8人管理小组,壮大为700余人的大团队,但每月仍需招募上千人才能满足订单需求。杨翠艳表示,钩织者中既有“陪读妈妈”、陪护人员、银发老人,也有重症患者,希望手工钩织这条路能持续为有需求的女性带去稳定收入,实现妇女增收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