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Q3以来,存储芯片的价格跟“踩了油门”似的往上冲——9月DRAM(8Gb DDR4)现货价单月涨8%,NAND Flash(128Gb TLC)涨6%,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上涨。
2025年Q3以来,存储芯片的价格跟“踩了油门”似的往上冲——9月DRAM(8Gb DDR4)现货价单月涨8%,NAND Flash(128Gb TLC)涨6%,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上涨。
之前两年,存储芯片跌得爹妈不认,三星、SK海力士都靠“以价换量”续命,现在突然涨起来,不少人说这是资本炒作。但这次真不是虚的,是行业供需端实打实“拧巴”了;更关键的是,国内有几家公司已经踩中了节奏,真能接住这波涨价的红利。
为啥说这次不是资本瞎炒?看三个硬数据就懂了:
1. 大厂减产下了狠手
2025年Q1开始,三星、SK海力士突然不“卷价格”了——三星直接砍了20%的DRAM产能,SK海力士更狠,NAND和DRAM产能一起砍了25%。
这不是“作秀”:2023-2024年这俩厂亏了快200亿美元,再亏下去现金流都扛不住。这一砍,全球存储芯片供给直接缩了四分之一,价格自然稳了。
2. 需求端真的爆了
涨价的核心是“有人买”:
- AI服务器抢疯了HBM:一台AI服务器用的高带宽内存(HBM),是普通服务器的10倍以上。2025年Q3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涨了80%,HBM需求直接翻了1.2倍,三星的HBM产能都不够,客户得排队拿货;
- 消费电子回暖带需求: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涨5%、PC涨3%,都是近一年首次正增长。现在旗舰机基本标配512G存储,部分机型上了1T,单台手机的存储用量比去年涨了一倍。
3. 库存早就去干净了
之前存储芯片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厂家只能降价甩货——2024年底全球存储芯片库存周转天数是120天(卖完仓库里的货要120天),现在降到了60天,回到了行业正常水平。没了库存压价,涨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是所有“存储概念股”都能赚,得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是真能接住红利的主:
1. 有自己的产能:没产能就是“看别人吃肉,自己喝汤”,涨价跟你没关系;
2. 良率足够高:生产100个芯片,能用上的得有90个以上,不然等于生产一堆废品,涨价也赚不到钱;
3. 能拿到大客户订单:订单稳了,涨价才能真金白银转化成利润,不然涨了也是“空涨”。
国内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就这三家最实在:
1. 长江存储:NAND产能+良率双达标
现在长江存储一个月能产30万片12英寸NAND晶圆,是国内唯一能批量供货高端NAND的厂商。
关键是良率从2024年的80%提到了现在的92%——这意味着每生产一片晶圆,能多出来12%的可用芯片,成本直接降了10%。
Q3它还拿到了小米15、OPPO Find X8的旗舰机存储订单,这俩机型都是512G起步,采购量比去年涨了40%。涨价后,这部分订单的利润直接翻了番。
2. 长鑫存储:DRAM打进主流供应链
长鑫现在一个月产25万片12英寸DRAM晶圆,DDR4芯片在国内PC市场的份额从2024年的15%涨到了22%,联想、戴尔的国内机型都开始用它的芯片。
更关键的是进了华为服务器供应链:服务器用的DRAM容量是PC的3-5倍,单价更高,这部分订单能让它的营收再上一个台阶。
3. 长电科技:HBM封测吃足溢价
存储芯片生产完还得“封测”,而HBM的封测技术门槛高、溢价也高——毛利率比普通封测高15个百分点。
长电科技拿到了三星的HBM封测订单,Q3这部分收入涨了30%,是它利润增长的核心主力。
有些公司说自己是“存储概念股”,但其实是这两种情况,千万别碰:
- 没产能的分销公司:自己不生产芯片,只卖别人的货。涨价的时候,拿货成本也跟着涨,卖价涨的那点钱都被上游拿走了,自己利润根本没变化;
- 小厂蹭热点:产能就几万片,良率才60%,生产出来的芯片没人要,涨价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股价涨都是炒概念,跌的时候比谁都快。
来源:一路繁华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