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顶级手雷都有哪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9:09 1

摘要:咱们先从一款堪称手雷老祖宗的玩意儿说起——英国的米尔斯(Mills Bomb)。一战那会儿,大家还在扔各种土制炸药包,效率低,还危险。这时候,英国人威廉·米尔斯爵士捣鼓出的这个小宝贝,简直是战场上的降维打击。它的外形就像个小菠萝,布满了深刻的沟槽。很多人想当然

咱们先从一款堪称手雷老祖宗的玩意儿说起——英国的米尔斯(Mills Bomb)。一战那会儿,大家还在扔各种土制炸药包,效率低,还危险。这时候,英国人威廉·米尔斯爵士捣鼓出的这个小宝贝,简直是战场上的降维打击。它的外形就像个小菠萝,布满了深刻的沟槽。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这些沟槽是为了在爆炸时,能顺着纹路裂成整齐的预制破片,像个小仙女散花一样,精准地收割人头。

然,真相是残酷的。早期的铸铁技术没那么牛,这些沟槽最大的作用,其实是——防滑!没错,就是为了让那些在泥泞战壕里、手上沾满泥巴和血水的士兵能抓得更牢。

至于预制破片?想多了。

它炸开的时候,基本上是随缘,炸成两三块大的和一堆粉末是常态。尽管如此,米尔斯手雷的出现,依然是革命性的。它首次集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拔插销、松握片的触发机制,为现代手雷定下了一个基本框架。它就像是手机界的诺基亚,虽然现在看来一身毛病,但在当年,它就是规则的制定者。

说到菠萝,就不能不提它的美国远房亲戚——Mk 2手雷。这玩意儿在二战电影里的出镜率,比汤姆·汉克斯还高。美军大兵们人手一个,挂在胸前,简直是自由世界的象征。很多人受电影影响,觉得这菠萝一定是个大杀器,扔出去一炸一大片。但我告诉你,Mk 2在美军内部的口碑,其实相当……一言难尽。

问题还是出在那个铸铁弹体上。它的破片性能跟米尔斯一样,极不稳定。运气好,能炸出几十上百个大小不一的碎片;运气不好,就跟扔了个大号铁疙瘩没啥区别,主要靠冲击波和那几块崩飞的大铁块杀伤。

有效杀伤半径?官方说5到10米,但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内能不能有效命中目标,全看老天爷的心情。所以,美军士兵更喜欢把它扔进狭小的碉堡或房间里,利用密闭空间放大它的威力。论野战效果,它真的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神。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精神图腾,实战效果嘛,及格分多一点。

真正把预制破片这个理念玩明白的,还得看苏联老大哥。他们的F-1手雷,那个外号柠檬的家伙,才是防御战中的一代卷王。跟英美那套随缘破片不同,F-1从设计之初,就奔着可控去的。它那身疙瘩装,可不是为了防滑,而是实打实的预制破片刻槽。一旦爆炸,它能相对均匀地分裂成290到300块菱形小碎片,形成一个致命的死亡之环。

但F-1有个巨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缺点——它太重了,而且破片飞得太远了!一个F-1的重量高达600克,差不多是一瓶矿泉水的重量。普通士兵卯足了劲,也就扔个30到45米。但它致命破片的飞行距离,最远能达到200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扔出去之后,如果没地方躲,你自己都可能在它的杀伤范围内。所以F-1有个别称,叫战壕外莫用。它是一款纯粹的防御性手雷,适合躲在坚固的工事后面,往外扔,然后赶紧把头缩回来。想学电影里那样,一边冲锋一边扔F-1?那不是英勇,那是大聪明。

说完了防御性的卷王,我们再聊聊进攻性的显眼包——德国的Stielhandgranate 24,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长柄手雷或马铃薯捣子。这东西造型太独特了,以至于成了二战德军的标志之一。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那个长长的木柄是为了让它扔得更远。

扔得更是肯定的,杠杆原理嘛,初中物理都学过。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能把它扔到50米开外,比盟军的菠RO手雷远不少。但在我看来,它设计的精髓,远不止于此。

首先,长柄设计让它更容易捆集成束,变成集束炸药包,用来炸碉堡、毁坦克,堪称穷人的反坦克炮。七八根捆在一起,那威力,谁用谁知道。其次,它的战斗部装药量很大,但弹壁很薄,爆炸时产生的破片很少,主要靠冲击波杀伤。这是一种典型的进攻性设计理念。

进攻方需要的是在冲击中,用爆炸的震慑和冲击力,让敌人瞬间丧失战斗力,而不是制造大量破片,伤及正在冲锋的自己人。它追求的是震撼,而不是屠杀。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长长的木柄在巷战中还有奇效。你可以很方便地把它挂在窗户框或者门框上,变成一个简易的诡(诡计)雷。而且,它的引信在木柄底部,是摩擦点火的拉火索,而不是像盟军手雷那样的弹簧击针。

这使得它受潮的可能性更低,在东线那种潮湿泥泞的环境里,可靠性反而更高。所以,别小看这个马铃薯捣子,它里面全是德国人的战争智慧,突出一个实用主义。

咱们把视线拉回到现代。美军在经历了Mk 2的尴尬之后,痛定思痛,搞出了M67手雷。这玩意儿,可以说就是现代手雷的最优解之一。它圆滚滚的,像个棒球,外号棒球手雷。

M67彻底抛弃了不靠谱的铸铁弹体,改用钢制弹体,内部刻有预制破片槽,外面是光滑的。它爆炸时,能产生上千块细小的破片,在一个半径15米的球形空间内,形成密不透风的钢雨。

M67的设计理念非常均衡。它不像F-1那么重,一个才400克,普通士兵能轻松扔到40米远,正好处于一个扔得出去,跑得回来的安全距离。它的引信也经过了优化,采用了双重保险,大大降低了意外引爆的风险。

可以说,M67是一款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六边形战士,威力、重量、安全性、人机工效都做到了极致的平衡。从越南战争一直用到现在,缝缝补补又三年,足以证明它的成功。

当然,世界这么大,总有些不走寻常路的奇葩。比如荷兰人搞的V40迷你手雷。这东西小到什么程度?跟个高尔夫球差不多大,重量只有135克。你可能会说,这么小的玩意儿,能有啥威力?别急,它的设计思路是以量取胜。

因为小而轻,一个士兵可以携带的V40数量是常规手雷的数倍。它的杀伤半径虽然只有5米,但在特定场合下,比如渗透、侦察或者特种作战,这种天女散花式的饱和攻击,效果出奇地好。想象一下,一支特战小队,瞬间扔出十几二十个V40,那场面,简直是小型喀秋莎,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如果说V40是小而美,那美国的AN/M14 TH3燃烧手雷,就是热辣滚烫了。这哥们儿可不是靠破片杀伤,它肚子里装的是铝热剂。一旦点燃,它能产生超过2200摄氏度的高温,足以熔穿钢板。它的主要用途是破坏装备、焚烧文件、引燃易燃物。

在战场上,如果需要摧毁一门火炮、一台发动机,或者让敌人的弹药库升天,M14就是最好的选择。它无声无息,却能造成最彻底的毁坏。这是一种从物理层面让你删号重练的武器。

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人现在的当家花旦——DM51手雷。德国人的精细和强迫症在这款手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DM51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款变形金刚。

它由一个核心的进攻手雷和一个可以加装的破片套组成。不加套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重154克的进攻手雷,和当年的长柄手雷一样,靠冲击波杀伤,适合冲锋时使用。一旦给它套上那个装满了6500颗钢珠的马甲,它立刻变身为一个重430克的防御手雷,爆炸时钢珠四射,威力惊人。

这种模块化设计,赋予了士兵极大的战术灵活性。根据战场情况,随时切换手雷的攻击模式。这简直是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的互联网思维,用在了武器设计上。个人觉得,DM51是未来手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功能、模块化、高适应性。

当然,有红榜就有黑榜。二战时期日本的九七式手雷,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它的设计思路突出一个不把士兵当人看。它的引信是敲击式的,使用前,要先拔掉保险销,然后在头盔或者石头上猛地磕一下,点燃引信,然后再扔出去。这个磕一下的操作,在紧张的战场上,极易出现失误。

磕早了,拿在手里炸了;磕轻了,扔出去不炸,被敌人捡起来扔回来,这在太平洋战场上屡见不鲜。而且它的引信延迟时间长达7到8秒,给了敌人充足的反应时间。九七式手雷的设计,充满了对生命的漠视,最终也让无数使用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最后,我们把目光拉回苏联/俄罗斯。除了防御型的F-1,他们还有一款经典的进攻型手雷——RGD-5。它的外形光滑,像个鸭蛋,设计思路和美国的M67类似,追求攻守平衡。

但毛味十足的是,它的内部预制破片层,是一层缠绕的带刻槽的钢带。这种设计成本更低,生产更简单,非常符合苏联武器傻大黑粗,但管用的风格。RGD-5重量轻,扔得远,威力适中,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进攻型手雷,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在你看来,这十大手雷中,谁才是真正的王中王呢?

1. U.S. Army Materiel Command. (1964). U.S. Army Materiel Command Pamphlet AMCP 706-250: Grenades.

2. Hogg, Ian V. (1998).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Greenhill Books.

3. Rottensteiner, F. (2007). The Mills Bomb: It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Ordnance Society.

4. U.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000). Field Manual FM 3-23.30: Grenades and Pyrotechnic Signals.

5. GlobalSecurity.org. Military analysis and specifications for various hand grenades (Mk 2, M67, RGD-5, F-1).

来源:奇正兵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