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兵蟹将”引爆餐桌 莱西特色产业“破圈”生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8:46 2

摘要:5月6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20项具体措施,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培育发展动能,积极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深挖价值链,莱西特色产业“破圈”生长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村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幸福生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月6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20项具体措施,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培育发展动能,积极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莱西白茶、水产三件套、羊肚菌、墨瑞鳕……一个个乡村特色产品走进消费者视野,燃旺消费市场,提振着莱西发展的精气神。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莱西以“土特产”为支点,撬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大棋局。从白茶“逆袭”摘得茶王桂冠,到“虾兵蟹将”引爆胶东餐桌;从“强村共富公司”盘活乡村资源,到三产融合激活全产业链——这座“莱西经验”发源地,正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全力推动特色产业不断“上新”,努力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无中生有,点土成金

“土特产之‘特’,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旭东一语道破产业振兴的核心逻辑。莱西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在深入了解本地乡土资源“家底”、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的同时,分析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顺应消费需求适度调整供应链,以“无中生有”“有中更优”的智慧,将“特色”转化为“优势”。

2024年青岛白茶茶王赛上,“莱熙牡丹”摘得茶王,“莱西白茶1号”斩获金奖,“青河牡丹”拿下银奖。“一战三奖”的背后,是莱西对白茶产业的精心布局:引入龙头企业全托管运营茶园,盘活本地茶厂产能,利用前沿技术炒制高端白茶。河头店镇桑行新村试点种植国家级良种茶苗150余亩,亩均产值预计达6.8万元;南墅镇、水集街道采用“企业+共富公司+农户”模式,让茶香飘向全国。

当小龙虾、大闸蟹在莱西湖泊安家落户,“南虾北养”“南蟹北养”的创新改写了莱西水产产业版图。2500亩养殖水面年产小龙虾60吨、大闸蟹100吨,年营收4600万元,带动300户农民增收。莱西市姜山镇姜山新村党委书记迟德强算了笔账:“水产养殖今年预计给两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

在莱西,闲置土地、废弃矿坑都成了产业富矿,“边角经济”不断扩展人们的想象力:马连庄镇引进红橡树种植,打造了青岛面积最大的红橡树种植示范基地,成材后亩均净收入7.8万元;水集街道流转土地引入芝兰草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啤酒生产村办企业;院上镇牵手山东艾泽福吉公司,让食用菌产业落地生根;夏格庄镇引入白星花金龟养殖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正如莱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迟宗兴所言:“我们围绕推动强村共富,以‘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引领,聚焦挖掘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宜经则经、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让‘独一份’农产品遍地开花。”

三产融合,集群跃升

“乡村特色产业要行稳致远,必须走三产融合之路。”院上镇党委书记于伟的感慨,印证着莱西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蜕变。

‌走进院上镇徐家屯村葡萄大棚,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种植户徐源壕的三个大棚年收入30万元,而更大的财富密码藏在产业链延伸中:九顶庄园、归璞酒庄串联起66.67公顷酿酒葡萄基地,年产量500余吨;葡萄采摘、红酒品鉴、户外烧烤等文旅项目,让“种植+酿造+文旅”的融合链条年创收200余万元。一颗小葡萄,搭建起了葡萄架上的全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甜瓜、草莓等水果存放周期短、中途损耗高、滞销等难题,马连庄镇强村共富公司与青岛唯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项目,酿造啤酒、果酒。通过这种方式,每斤甜瓜可增加附加值12元,每斤草莓可增加附加值15元,苹果、秋月梨、阳光玫瑰葡萄等每斤可增加附加值10.5元。目前,企业每年可生产啤酒果酒1500吨,消化当地水果500吨,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帮扶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数十万元。

莱西瞄准粮油、果品、蔬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出蔬菜、果品、牛奶等六大特色加工链,不断迸发集聚效应。禽肉制品远销欧盟、中东,鸡肉出口量占全国对日欧出口四分之一;奶牛存栏量、生鲜乳产量稳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宜品乳业等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集群崛起。目前莱西64家青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4家跻身“国家队”。

把土特产作为支点,莱西大力推动“农文旅体”的跨界融合,延伸“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在七星河畔,体育赛事与农产品展销同台竞技;沽河游乐园里,农事体验与亲子研学无缝衔接。莱西以“美食+”“文旅+”“体育+”拓展消费场景,推动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餐桌游线”。正如青岛农业大学李中华教授所说:“三产融合让‘土味’变‘潮味’,打开了产业增值空间。”

机制破冰,品牌突围

“酒香也怕巷子深。”青岛莱发集团董事长邹明波的感慨,倒逼莱西在品牌建设与机制创新上持续突破。

面对农产品“多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痛点,莱西集成优质资源打造“莱西美食”“莱西有礼”区域公用品牌,重塑品牌矩阵‌。从莱西“水产三件套”到羊肚菌,从“莱熙”白茶到“芝兰”啤酒,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的品牌矩阵,让“莱西产”实现溢价升级。

“我们组建了专门的选品团队,秉持‘三重认证,六重标准’品牌准入机制,严格把控质量关,所有入选品牌均严格按照‘公正、公开、无偿’原则推选,严选绿色、优质、安全可追溯的特色农产品,组团包装,组团闯天下。”邹明波介绍。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最终是要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锚定这一目标,莱西以“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模式破局,成立专业运营公司盘活集体资产,实现“共富”。沽河街道后庄扶村与九联集团合作,让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莱西市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专班统筹资源,推动49个新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机制,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莱西打出“银龄专家+红色合伙人”组合拳:招募退休干部担任乡村振兴顾问,吸引300余名“红色合伙人”下乡创业;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刘玉升教授团队的白星花金龟养殖技术就是典型成果。如今,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人才“活水”持续浇灌产业沃土。

当白茶园里茶农喜摘金叶,当葡萄架下游客笑语盈盈,当“虾兵蟹将”爬上电商平台,莱西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特色产业”的深度开发中。从“一村一品”到“一镇一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这座不断进击的北方县城,正以特色产业为笔,绘就强村共富的新图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文 邢志峰/图)

来源: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