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今天上午看书,看了才半个小时,知识还没入脑呢,人就开始迷糊了,书上的字开始变得模糊,这些字和我的脑子,就像瓢和水一样,撸着袖子垫着脚尖按都按不进去......
时间:2025.10.23 周四
天气:多云转小雨⛅☔
概要:“瘾”和习惯的底层机制,本文深度解析了习惯的底层运作机制
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抽完烟盒中最后一支,决定从此戒烟!并且下定决心,如果明天再抽,我就是个吊毛!
结果今天上午看书,看了才半个小时,知识还没入脑呢,人就开始迷糊了,书上的字开始变得模糊,这些字和我的脑子,就像瓢和水一样,撸着袖子垫着脚尖按都按不进去......
每行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小字,好像都在跟我打招呼
“阿哥,再来一支吧”
我赶紧给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子(以尊严的名义),短暂的清醒过后,这次没迷糊了,我直接起身晃晃悠悠冲下楼去买了一盒,在超市门口,我就迫不及待地撕开了它的“遮羞带”,“啪嗒”一声的打火和吞云吐雾间,我愣住了,好像......在懵逼状态走向清醒的临界点上,我再次成为了自己口中的那个“吊毛”......
我相信,屏幕前的你,大概率也做过这样的“吊毛”(原谅我的直白),不过没关系,现实世界里,人人皆“吊毛”,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是“瘾君子”。
瘾字作为一个汉字,是由 隐+疒 组成,意思很明显,瘾是一种隐藏的、生理性的、难以摆脱的病态依赖,延伸来讲,其实瘾,就是习惯中的最高形式:
它是一套具有神经渴求和生理依赖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通俗点讲,习惯就是即使不用主动去想,你的身体也会驱动着你去做出特定的行动。
抽完这支烟,我再次意识到习惯的威力:
它在不知不觉的持续的重复行为中,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无论好坏。
我第一次意识到习惯的威力,还是小学阶段,我甚至不记得那是几年级了,我上学需要走路去到村南边的樊营完小,大概有1公里的距离,不记得从哪天开始,我去学校的路上,开始遇到一个白发老头,走路一瘸一拐的(那会我和几个小伙伴甚至还在他背后悄悄模仿他走路),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他,虽然那会不懂得什么习惯,但很明显,他是每天坚持走路锻炼,想恢复筋骨,一开始一切都很平常,我每次看到他都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变化,直到我也不清楚多久之后,我发现他走路瘸的轻了,比之前有力气了,再后来,我发现他原本像雪一样白的后脑勺的头发,竟然从根部开始变黑了,我看到这些变化的那一天,真的触动很大(虽然当时没敢喊出声,但心里默念了“卧槽!”),在那个玩泥巴的年纪,我不清楚那是重复行为带来的积极变化,但我心里清楚,这老头“很牛逼”。
我的这段经历,并没有像某些影视剧中的主人公,在悟出一些深刻道理之后,打通了任督二脉,立刻发生了重大人生转变,当时看到老头的巨大变化,和初步认识到习惯的力量之后,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到学校里重复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下了课依旧和同学们扔着泥巴,模仿各种动画片主角的嘶吼声,嬉戏打闹,这段经历在当时,并没有给我带来明显的变化,但是今天来讲,它或许让我对习惯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一些。
在后来的二三十年里,我逐渐体会到:其实任何习惯,都只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而真正隐藏在背后的,是强大的内在动机。
■比如跑步的习惯:
它只是具体表现为跑步的行为方式,背后真正的内在动机是塑造身材,提高免疫,保持健康。
■比如读书的习惯:
它只是具体表现为读书的行为方式,背后的真正内在动机是学习知识,提升自我,获取成长。
而任何特定的习惯,它只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自认为最能有效满足我们某个内在需求的行为方式,而并不一定是最优解。
比如内在动机是“身心放松-缓解焦虑”,它的有效策略可以是听听音乐,开把游戏,还可以是找朋友倾诉,还可以是抽支烟(比如我),喝点小酒......
你看,我们深层次的内在动机,能够满足它的行为方式其实有很多,而其中那个你觉得最有效,最轻松能够满足内在动机的行为方式,你就会更乐意去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它就被强化成了你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也就是习惯。
所以朋友们,我们非常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就是,如何为我们的各种内在动机,寻找更优解策略,并把它培养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在研习了大量与习惯相关的著作如《原子习惯》《微习惯》《曾国藩日记》等,以及我自己构建的“主能三角模型”,结合我的实际经历,我把习惯的养成过程,总结了三个阶段:
我们首先要深度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比如我想培养一些健身的习惯,我的核心动机是想恢复困扰我多年的颈椎病,它折磨的我头晕,乏力,思想混沌,头疼,而“摆脱颈椎病的痛苦,恢复身体健康”就是我的核心动机;
之所以要明确动机,是因为: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做这些行为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内在需求,而不是把注意力仅存放在当前的“打卡”上,否则很容易形成“为了发朋友圈而在健身房拍照”这样的无效陷阱中。
既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也要保持仰望星空,记得自己的初衷。
满足我们内在动机的策略会有很多,我们需要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找出那个相比之下,效果更好,长久有益,且相对简易便捷的策略。
■比如我为了恢复颈椎,摆脱痛苦,了解和尝试了很多策略,如八部金刚功,热敷,颈椎操,吃中药,吊单杠,站桩等等;结果发现热敷,八部金刚功耗时较长;颈椎操效果一般;吃中药只能暂时缓解;吊单杠太费体力;相比之下,站桩见效快,而且我了解到长期站桩对全身机能都有益处,并且它非常简单便捷,只需要掌握正确姿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关于习惯的养成,其实“习惯”两字已经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了,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而已。
习惯的“习”字:甲骨文里“习”字是由“羽”和“日”构成的,其字面含义为“幼鸟在阳光下反复振翅,练习飞翔”引申为“反复练习”
习惯的“惯”字:在古文中意为“熟练,常态”
所以习惯的意思和养成方法都包含在这两个字里了:习惯是指通过大量重复行为达到的一种“常态化”行为模式。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核心就是“大量重复”。
为了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外部信号时,大致分为了两个通道:前额皮质主导的有意识处理系统+基底核主导的自动化处理系统。
前额皮质:
处理新的、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任务。
例如,学习新技能、解决棘手问题、应对陌生环境。此过程高度依赖注意力、意志力和逻辑推理,是大脑的“耗能大户”,容易引发疲劳,所以我们之所以觉得养成习惯困难,就是因为习惯养成前,我们对此行为的处理,都是由前额皮质进行决策处理,需要主动控制的。
基底核:
执行高度熟练、重复性高的任务。
例如,刷牙、骑自行车、走熟悉的路回家。此过程几乎无需意识参与,速度快、能耗极低,让我们可以“一心多用”,比如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无需停下脚步;再比如我们上完大号,不必动用前额皮质去思考到底该不该擦屁股,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擦,擦完之后扔在哪里?
而习惯的本质,就是一个行为从“前额皮质”的复杂决策,经过大量重复、熟练后被成功移交到“基底核”的自动化处理的过程。
所以,毋庸置疑,养成稳定习惯的不二法门,就是“大量重复”!
而大量重复又分为两个部分:能想起来行动+乐于重复行动
为了让文字看起来更牛X,我把“能想起来行动”称为“行为触发”,如果一种行为策略连想都想不起来,哪有何谈行动呢对吧。
行为触发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比如:
清单提醒:很多免费软件都可以实现;只需要定时提醒即可;
习惯绑定:在已有的习惯之后,绑定要培养的习惯;比如我选定了“站桩”作为恢复颈椎的更有策略,并且我决定每天起床洗漱后(每天必做的原有习惯),立刻开始进行站桩练习(绑定的新习惯)
很多人在养成习惯初期,就喜欢把行动强度加到理想状态,比如定目标每天读书,直接把目标定为每天读30页书,在前期强大目标感和新奇感的驱动下,你可能真的能坚持几天,但在经历了“读30页书-疲惫-咬牙坚持-读30页书-疲惫痛苦”的循环下,你的大脑机制会把“痛苦”“耗能”等负面情绪与“读书”关联起来,你的大脑不断的告诉你,读书很痛苦,很费力。
而意志力是非常易消耗的,不需要多久,你就会在大脑吹的“枕边风”下,放弃读书这个行为的再次重复。这就是行为习惯培养启动过程中很大的一个误区。而我们需要意识到,对培养习惯而言,习惯初期的行为稳定性,可持续频率,远比行为强度要重要的多。
我们不能靠对抗人性,靠意志力的硬拼。
靠自律,靠意志力成长的人,在一定时间内或许能取得一些成绩,获得一些成长,但这个过程大都是很辛苦的(常规情况下,靠自律/意志力成长的人群中,大都都在感动了自己,最终却半途而废,回忆下自己的经历便知),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我们的本性,善用,顺势正确引导这股强大的力量,而非对抗。
《原子习惯》和《微习惯》两本书中对此都有详细阐述,我们天生喜欢节能,抗拒耗能;任何高耗能行为,在同等条件下,都会更让我们排斥而不愿意去重复。所以,我们在养成习惯的初步阶段,需要降低行为的强度,以减小阻力,更容易去启动和重复此行为。
■我刚开始练习站桩,每天只练习1-2分钟,这件事对我来说非常简单,所以我对这个行为并不抗拒;而如果我一上来就咬着牙硬抗20分钟,第二天浑身酸痛,别说再次重复站桩了,可能我连床都不愿意下(通过这个策略,循序渐进,目前我已经能站15分钟,别小瞧这个时间,看似简单的站桩,15分钟已经超过90%的人了,关键是它带给我的浑身舒畅的感觉,正在不断逐渐满足我的内在动机)
上边我们提到,如果大脑把行为与痛苦关联起来,我们是发自内心的不再愿意去重复着行为;相反,如果我们的大脑把行为与愉悦感关联起来,就可以驱动我们乐意重复这个行为。
这就是习惯回路中最关键的一环——奖赏。
在培养新习惯时,有意识地为自己设计一个即时的小奖赏,能极大地激励大脑完成从“有意识努力”到“无意识自动响应”的最终转变。因为任何行为之后立即产生的积极感受(如完成任务清单的打勾快感、运动后的舒畅感),会告诉大脑基底核:“这个行为是好的,值得记住并重复。”大脑会因此释放多巴胺,固化这个“提示-行为-奖赏”的神经连接。
而奖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a.来自行为本身的奖赏:核心
深度感受行为产生后带来的愉悦感回报,比如跑步后,不要立刻冲凉,而是静坐一分钟,用心体会心跳有力、微微出汗、全身通透的舒畅感。阅读后,合上书,回味一下获取新知识带来的豁然开朗和充实感。
这是在主动为大脑标记好习惯带来的积极内在感受,从而重塑神经关联。
b.来自其他行为的奖赏:辅助
通过将新习惯与已有的能带来多巴胺奖励的旧习惯相关联,让大脑在执行新习惯时也能获得愉悦感,从而更容易坚持下去,我把它称为“奖励关联”
奖励关联的核心是利用旧有习惯的奖励,来驱动新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强制完成新习惯,才能去获取旧习惯的奖励。
打个比方,你原本有每天晚上玩游戏的习惯,这能让你感到快乐(多巴胺奖励)。现在你想养成每天晚上运动的新习惯。按照奖励关联的主动控制原则,当你完成晚上的运动后,可以额外奖励自己玩几局游戏。这样,运动这个新行为就和玩游戏的愉悦感关联起来了,你会更有动力去运动。
注意:如果反过来,只有完成运动才能打游戏,这种带有任务型、强制性和压力性的思维,可能会让你对运动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新习惯的养成。
奖励关联策略只是为了启动新行为采用的一种辅助策略,最终需要通过不断感受新行为持续带来的愉悦感,来增强内驱力。
对某种新行为习惯的养成,构建一个有利于行为反馈的小圈子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比如我练习站桩后,感觉效果不错,于是分享给了我爸,我爸在我的引导下(爸,我出息了
[捂脸]),也开始练习站桩,而他通过几天的练习,也觉得站桩真的效果很好,于是我们目前每次通电话,都会聊起站桩的动作要领,心得体会,给身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个极小(只有两个人)的圈子里,我们会相互提醒(行为触发),还会相互分享积极的心得(行为奖励),以此不断相互强化站桩这个习惯。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形成读书的习惯,那就找几个喜欢读书的朋友,建个群或者定期交流下心得;如果你想要形成运动的习惯,那就找几个喜欢运动的朋友一起跑步锻炼。
这不但提供了强烈的行为触发提示,能够提醒你采取行动,还能构建积极的行为反馈机制。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场纯粹依靠意志力的苦旅,而是一次有策略的、对大脑运行规律的顺应与协作。
就像我构建的“主能三角模型”描述的那样: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三种有效力量(心能领航+脑能审视+身能执行),协同与双向循环,从而在意识上主动向内,与自我的潜意识和解/协作而非对抗;向外主动选择/构建和优化有利环境而非躺平。
这里是“阿庆日记”,下篇文章再会~
来源:幻云PPT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