锟铻博士站桩日记之熬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4 20:47 2

摘要:站桩难,难在苦且无趣。故知站桩者众,坚持者少,获益者寡,世人称站桩为“熬桩”。一个“熬”既道尽站桩之苦,更饱含站桩之妙,可谓一字千金。

文/锟铻博士

站桩难,难在苦且无趣。故知站桩者众,坚持者少,获益者寡,世人称站桩为“熬桩”。一个“熬”既道尽站桩之苦,更饱含站桩之妙,可谓一字千金。

曹师话熬桩

本以为参透“标准”,驱除焦虑,站桩将一马平川,岂料下肢震颤、大腿疼痛之苦,却愈发加剧,每日一小时心力俱疲,站桩真难!

5 月 5 日立夏,雨后场地弥漫着草木泥土的清香,晨风习习,站立当中,悠悠然多了一份惬意舒适。以至临近收桩,才想起讨教熬桩之法。

曹老师娓娓讲道,站桩难,难在坚持。

当年于老(于永年先生)在医院开站桩治病先河,慕名求学者不绝,每日八一湖畔学桩者不下五六十人,通常几周就“熬”走一波,又来一波,煞是热闹,多年滚动应有数千之众,但“熬”到最后得真传者不多。

我能坚持下来,一者开始时有腰疾,医生长辈告我,站桩乃最后之希望。;二者于老颇有威严,我自幼生长于医学科研驻地,天生敬畏医学大家,初学时不敢提问质疑,积威之下一站八年;三者于老对我等几人期待甚高,余虽无意武道技击之术,但不敢辜负先生期望与恩情,故四十多年每日站桩、传桩不辍。

一般人能坚持下来,要么有大疾病,大破大立;要么有大智慧,大彻大悟!世人说熬桩,乃痛苦煎熬之“熬”;我说熬桩,乃中医熬药之“熬”。

站桩就是在熬制自强自愈的大药,视骶髂关节之上为锅,放松。腿脚如柴,熊熊之火燃烧。

站桩就是把脏腑放在人体“大冶烘炉”里熬,熬去淤堵沉疾,熬得身强体健。

老师现身说法,引人入胜。我们几个学生不知不觉都突破了自己上限,其中“心平气和”同学更是第一次学桩就站足了一个半小时。

于老定桩量

回到家,仍在回味曹老师熬桩新解,随手拿起于老《健身良法》翻看,突然被其中一节吸引。

于老著作第一章第二节为“如何掌握与调节运动量”。说实话,书已通读多遍,之前认为此段冗长浅显,学术气重,实操性弱。如今细细品读,字字如玑。

书中于老将站桩运动量(简称“桩量”)分为无效量、维持量、提高量、超限量和衰退量,从时间、脉搏等维度将桩量标准化,重点就各关节弯曲角度对桩量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效果差异的“三不够”理论。

桩量从理论上回答了一系列“熬桩”问题:为什么要熬桩,因为要达到一定桩量,轻松愉快乃无效量;为什么效果不同,桩量不同;如何调控桩量,应从时长、角度两方面入手;如何知道“熬”够了,可从脉搏增加次数来测量比对。这节文字不多,意义重大,乃于老站桩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范式。

从学术角度看,我认为这部分应为“第二随意运动”学说之外,于老第二大理论创新。

学完理论,当即戴上智能手表测试。看着脉搏变化,想起曹老师经常谈起全身挂满仪器进行站桩科研的痛苦经历,不禁感叹当年研究之不易与超前,于门站桩乃真科学也!

熬桩过三关

之后数日,站桩中不断体悟“熬药”秘法,桩后研学老师文章及同门日记,总结下来熬桩大体要闯三关。

一是肌肉关

通过坚持站桩,使工作肌得到充分锻炼,提升耐受力,实现桩架稳定。

肌肉关是初学者最难过的一关,由于没有理论指导,难以科学判断桩量,要么沉浸在无效量中,因难有进益而气馁放弃;要么误闯超限量,因伤痛难忍而怨恨离去。

二是气血关

在稳定桩架基础上,通过休息肌充分休息和第二随意运动,加速体内循环,实现气血充盈顺畅。

三是心性关

站桩不为思虑所扰,悠然身外,实现本我之境。

如曹老师所言,此关最难,很多重疾患者,靠大毅力站桩有成,祛除沉疴,本应再接再厉,却难降“心魔”,半途而退,因此非大智慧者难过此关。

站桩大成需过三关,其实每次站桩也在接受三关考验与锻炼。熬桩者,熬身体,更熬心智,实乃炼心之路。

5 月 5 日桩后,蓉阿姨悄悄对我和“心平气和”讲,其实站桩不用那么“严肃认真”,开始可以聊聊天,在家看看电视,等到半个小时后,气血调动起来,再加大力度,正式熬桩,最后几分钟“冲刺”一下,这样比一个劲“熬”下来效果更好。

好巧不巧,被曹老师听到。老师大笑道,此为于门经典,鲜为人知。

刚才讲过,站桩如熬药,先小火预热,再大火加温,开锅后小火慢煨,最后大火收锅,就这么简单。但每个人的“锅”不一样,“柴火”不一样,熬法也因人而异,我的调桩就是在调控熬药“火”力!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君闻“熬桩”,笑之否?

曹万科老师点评:于老说,用站桩生理性疼痛来换病理性的不疼。

唯有奋勇精进熬三关,方得云开见月明。

来源:京门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