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察罕刚起兵就一路砍瓜切菜,夺下了红巾军占领的罗山县。李察罕惊呼,早知道打仗这么简单,我还考什么进士啊,早就起兵当军阀了。
上一期我们讲到,王保保的舅舅李察罕和朱元璋堪称乱世双骄。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李察罕召集了一帮富家同学朋友,自主抗击红巾军。
李察罕刚起兵就后悔了,因为打仗这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太简单了吧!
李察罕刚起兵就一路砍瓜切菜,夺下了红巾军占领的罗山县。李察罕惊呼,早知道打仗这么简单,我还考什么进士啊,早就起兵当军阀了。
元顺帝听说有个叫李察罕的蒙古青年打败了红巾军,开心坏了,马上升任李察罕为汝宁达鲁花赤,达鲁花赤的意思是“镇守者”,相当于一个地区的监军。
“事闻,朝廷授察罕帖木儿为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
——《元史》
从此李察罕开始了自己的开挂人生,一路攻城掠地,一直打到了红巾军的大本营汴梁,打得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弃城而逃,跑去了安丰。而韩林儿的家眷、亲兵、大臣五千多人全部被李察罕俘虏了。
元顺帝乐不活了:察罕帖木儿真乃我大元擎天柱啊,任命察罕帖木儿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总之就是大官,赐御衣、赏七宝腰带。
上次咱们提到七宝腰带,还是七百多年前李世民赏给大唐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呢。
此时的李察罕势力有多大呢,他控制着,河北 、山西、关陕和河南,号令所及,达于荆襄、江浙,成为此时天底下最大的军阀,这一年,李察罕才三十一岁。
“察罕帖木儿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
——《元史》
此时,红巾军在中原地区已经被打得只剩最后一个据点——益都,只要李察罕再拿下益都(山东省青州市),就可以南下平叛,去南方赛区凑凑热闹了。
此时南方赛区战况比较复杂,还只是个叛军头子的朱元璋,正在和张士诚、陈友谅苦苦缠斗,如果李察罕此时南下,一定能“渔翁得利”,天下可平啊。
可惜,时代的主角不是李察罕,而是朱元璋,而主角都是有光环的。
察罕帖木儿下令攻打益都,胜利已经不只是向他招手了,连衣服都脱了,可李察罕突然,死了。
杀李察罕的,是李察罕从红巾军策反过来的两员敌将:田丰和王士诚。
“是年六月,田丰、王士诚暗中与义军连结,图谋叛元。不幸为王士诚杀害。”
——《察罕帖木儿传》
永远不要相信一个叛徒会对你忠诚,攻打益都时,田王二人再次倒戈,把李察罕给杀了。
听闻察罕帖木儿的死讯,一群人哭了,一个人笑了。哭的人是不是真心不知道,但笑的那个人可开心了。
朱元璋手舞足蹈地说:天下无人矣!天底下再也没人是我的对手了!
朱元璋终于不用担心李察罕从北边打过来了,可以放开手脚,和陈友谅张士诚决战了!
咱们再看看为李察罕掉下眼泪的,都有谁。
首先是元顺帝,呜呜呜,我大元痛失擎天柱啊!
元朝的另一位大军阀孛罗帖木儿也哭,说:李察罕不死,我得省多少心啊!
“孛罗帖木儿闻之,在西京亦哭,曰:察汗若在,我省多少气力!”
——《庚申外史》
当然还有李察罕麾下的将士们,这时李察罕的老友白锁住站出来大声说了:别哭啦,李察罕死了,可他还有儿子呢!
说完拉出年仅十九岁的王保保,说我们应该奉王保保为新主,说完扑通一声就给侄子辈的王保保跪下了,军中诸将也跟着下跪,就这样,王保保接管了养父的所有地盘和势力。
王保保不哭,他咬牙狠声说道,走!发兵,给养父报仇去!
杀掉李察罕后,田丰、王士诚躲进了益都城。他们原本以为,李察罕一死,半大小子王保保肯定镇不住场子,察罕军必然分崩离析。
当王保保兵临益都时,田王二人都惊呆了,他俩很有自知之明,杀了人家爹,和谈、投降都不可能了,只有死战一条路了。
求生意识激发了超强战斗力,益都守军还真就挡下了王保保的猛烈进攻。
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王保保下令,走下路,挖地道,地道从夏天一直挖到冬天,总算挖通了,当王保保像鼹鼠一样从敌后钻出,田丰、王士诚都吓傻了。
王保保掏出他俩的心祭奠亡父,可还是觉得不解气,又砍了田王二人手下六百多人的脑袋瓜才罢休。
至此,王保保不仅报了养父的仇,还给北方红巾军送上了致命一击,为元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有什么用呢,李察罕之死的影响,远比王保保想象中的更深远,甚至已经为元朝的覆灭,定了调。
涉世未深的王保保惊讶地发现,社会远比他想象得不讲武德。
王保保能顺利调动大军打益都,是因为打益都这个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元顺帝需要他拿下益都,军阀头子们需要他拿下益都,麾下将士们想给老领导报仇。
可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大元集团内部,开始分崩离析了。
当初为李察罕掉眼泪的,没几个是真心的,首先是元顺帝,一边给李察罕追封,一边派大臣去接管李察罕的领地,想削弱李察罕集团的势力。
曾和李察罕共同平叛的军阀孛罗帖木儿眼泪都没干,就发兵攻占李察汗的地盘,老纪的老家石家庄。
“甲戌,孛罗帖木儿南侵扩廓帖木儿所守之地,遂据真定路。”
——《元史》
这都不算什么,王保保和元朝廷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起因是一场狗血宫斗剧。
元顺帝的儿子,太子爱猷识理答腊觉得,父亲死了自己才能登基这事,特别不科学。他打算效仿李世民,圈养元顺帝。
元顺帝说我又不是猪,不接受圈养,父子俩剑拔弩张,各自摇人,太子小爱选择拉拢王保保,而元顺帝召另一位军阀孛罗帖木儿进宫撑腰。
元顺帝不读三国吗?召军阀进京这事,能随便干吗?孛罗帖木儿一进京,马上化身董卓,开始在京城胡作非为,娶了四十房小老婆,每天上朝前都要让四十个姑娘给他敬酒送行,甚至逼元顺帝把他的妃子送给自己当妾,当然,孛罗帖木儿的下场也和董卓差不多,元顺帝忍无可忍,派人刺杀了孛罗帖木儿。
太子这边也不顺利,他跑去王保保大营寻求帮助,想让王保保支持自己,效仿唐肃宗灵武的故事,在外登基。
“初,太子之奔太原也,欲援唐肃宗灵武故事自立”
——《明史》
王保保觉得这样做不好,不答应,太子的计划流产了。
元顺帝和太子谁也没干掉谁,折腾了一番,俩人都气消了,又父慈子孝了起来,他俩是气消了,王保保和太子的仇可是结下了。
保保不开心,这样下去自己就快失业了,得赶紧给大家选个敌人,新的共同的敌人。王保保把目光看向了南方的朱元璋。
公元1365年,朱元璋已经消灭了陈友谅,正忙着和张士诚决战。
王保保马上上奏,请求亲自南下平叛,踹朱元璋屁股去。元顺帝答应了,任命王保保为总兵官,节制天下兵马,召集各路军阀集结南下。
父亲的老战友军阀头子李思齐李叔叔率先表态了,说保保啊,你爹和我是老相识了,当年总和我喝酒,每次都是端着杯子敬我三次我才喝呢,你个黄毛小儿,凭什么对我吆五喝六?
“我与汝父同乡里,汝父进酒,犹三拜而后饮,乳臭小儿,黄发犹未退,而反调我!”
——《续资治通鉴》
李叔下令,一兵一甲不出关中奉诏,王保保敢来,则整兵杀之。
李思齐不是特例,各路军阀都不奉诏。
可怜王保保空有平叛之心,也只是空有平叛之心。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王保保于是调转矛头,决定杀鸡儆猴,先杀李思齐这只大公鸡。
听说王保保不南下,去打自己人了,太子抓住机会,新仇旧恨一起算,以王保保“不南下”为由,下诏要撤了他的兵权。
一看王保保和朝廷要撕破脸,王保保麾下的将士们起了异心。
一个叫貊高的马上给朝廷写信表忠心,说我和王保保可不一样啊,我忠君爱国,王保保不打坏人打自己人,太过分了,我建议讨伐他。
一看王保保军心不稳,朝廷顺势来了个釜底抽薪,给王保保麾下将领们升职加薪,让他们各自节制本部兵马,成功挑动王保保麾下干将貊高、关保二人自立了。
朝廷下诏派貊高讨伐王保保。
“其帐前诸军,命锁住、虎林赤一同统之。其河南诸军,命中书平章政事、内史李克彝统之。关保本部诸军仍旧统之。山东诸军,命太保、中书右丞相也速统之。山西诸军,命少保、中书左丞相沙蓝答里统之。河北诸军,命知枢密院事貊高统之。诏以扩廓帖木儿不遵君命,宜黜其兵权,就命貊高讨之。”
——《元史》
领导不满意、同事不配合、下属还捅刀子,二十多岁的职场小王,处境很不好。
北方赛场,硝烟又起,回到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此刻,有个人,正密切关注着元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朱元璋的间谍早就把元朝廷渗透成了筛子,这些锦衣卫的前身把元朝廷的动向写成报告,事无巨细地传达给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报告,微微一笑。作吧,你们就作吧,等我打过去,好好教育教育你们。
俗话说,三十年河北、三十年河南,北方赛区四分五裂,而南方赛场已经化整为零,朱元璋刚灭掉张士诚,将士们大气都没喘匀呢,朱元璋就下令天下布武,兵分四路,多线操作,准备一统天下。
趁元朝病,要元朝命!朱元璋排兵布阵:
第一路,汤和、廖永忠、朱亮祖等诸将,南下进攻浙东、福建。
第二路,周德兴、杨璟等人攻广西。
第三路,由邓愈出襄阳进南阳盆地。
而第四路,主力部队,是由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精锐北上,开始北伐。
咱们这一期主要看北伐,咱们之前说过,在朱元璋之前,从来没有过从南向北打,最后完成大一统的朝代。那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
下期我们继续在王保保的视角下见证朱元璋的大一统,敬请期待!
来源:古音风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