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心语丨告别节后综合征:身心调适全攻略,助你轻松回归高效生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7:17 1

摘要:长假过后,闹钟响三次都起不来?坐在工位上效率低下,心里莫名失落?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常见的“节后综合征”。本期的《心安心语》栏目,我们邀请到了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理事、滨州市职工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成员段丽萍老师做客直播间,为我们归纳总结“节后综合征”的识别、

长假过后,闹钟响三次都起不来?坐在工位上效率低下,心里莫名失落?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常见的“节后综合征”。本期的《心安心语》栏目,我们邀请到了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理事、滨州市职工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成员段丽萍老师做客直播间,为我们归纳总结“节后综合征”的识别、原因与调适方法,帮大家从生理、心理到社会环境,全方位找回平衡,轻松回归高效生活。

段丽萍,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理事、滨州市职工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成员。

一、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不是医学上的正式疾病诊断,而是人们在长假后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失衡状态,更像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或适应障碍的临时表现。它通常在节后两三天到一周内出现,过段时间会自然缓解。国庆假期里,生活节奏的剧烈变化都容易催生这种不适。从本质上看,它是身心适应过程中的自然反应,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转弯需要缓冲,假期到工作的切换,从来不是“急刹车”,而是需要“慢转弯”。

二、如何识别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各有典型症状,识别这些表现是针对性调整的第一步。症状通常在节后初期显现,通过自我观察就能对号入座。

1、生理层面表现

睡眠节律紊乱:晚上睡不着、早晨醒不来,是最常见的症状。

消化功能失调:可能没胃口,也可能是假期吃太多导致暴饮暴食。

体能明显下降:总觉得累、提不起精神,身体处于透支状态。

2、心理层面表现

情绪状态异常:莫名烦躁、无精打采,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容易涣散,记忆力减退,做决策时犹豫不决。

动机水平降低:做事拖拉,想开始任务却总迈不出第一步。

3、行为层面表现

社交回避:不想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和人交流。

效率低下:工作节奏变慢,完成质量可能下降。

替代行为:无节制刷手机,用无意义娱乐逃避现实任务。

三、节后综合征的深层原因分析

从身体和心理两个维度看,节后综合征的根源在于身心节律的剧烈变化。理解原因,能避免自我苛责,转向积极应对。

1、身体维度原因

过度透支:选择“报复性游玩”,如爬山、赶景点、长途自驾,身体疲劳积累难恢复。

生物钟紊乱:熬夜看晚会、凌晨赶路或聚会到深夜,变成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模式,打乱了生物钟。

隐性加班:假期刷手机、玩游戏或频繁社交,大脑持续接收信息,未得真正休息。

2、心理维度原因

动力定型打破:长期形成的工作学习习惯被长假中断,大脑需重建自动化程序,导致不适应——这不是失败,而是身心在变化中找新平衡。

角色转换障碍:假期扮演“游客”“子女”等角色享受情感滋养,节后切回“员工”“管理者”角色,心理产生“断层”,需时间适应。

压力预期与认知行为失衡:假期结束前焦虑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高频娱乐刺激让大脑习惯高多巴胺分泌,返岗后多巴胺骤降引发厌倦。

四、实用调适策略:从生理到社会环境的全方位指南

节后综合征的症状大多是暂时的,我们要相信身体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要读懂这些症状背后的信号——它在提醒我们,该给身心做个“温柔的复位”了。节后的疲惫不是懈怠,而是身体在发出温柔的提醒。

1、生理层面调适:睡眠与饮食为核心

睡眠调整:采用“15分钟渐进法”,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15分钟,让生物钟温柔归位;尊重睡眠周期(90分钟一周期),在周期结束时醒来更轻松。

饮食补充: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南瓜、牛奶、香蕉),促进血清素合成改善情绪;补充B族维生素(全谷物、绿叶蔬菜),给神经系统“加油”缓解疲劳。

2、心理层面调适:三大核心技巧

认知重构技术:挑战消极念头,把“工作永远做不完”改成“我可以从最重要的一件事开始做”,把“我完全没状态”重新理解为“状态需要慢慢找回,这是正常过程”,通过调整想法来改善情绪。

行为激活策略:善用“五分钟魔法”,告诉自己“只做五分钟”,从简单的热身任务开始,逐步建立工作节奏;结合“微运动”,比如午间10分钟散步,下班后15分钟拉伸,对个人状态恢复也大有好处。

正念减压训练:接纳当下状态,每天给自己留10分钟,闭上眼睛,专注感受自己的呼吸,不用评判自己的想法,也不用和情绪对抗,只是单纯觉察当下的状态,逐渐培养平和的态度。

3、社会环境适应:重建心理需求

节后适应的本质是重新满足自主感胜任感三大心理需求,觉得 “我能做主”“我能做到”“我被接纳”。

用秩序感掌控生活节奏:整理自己的工位,通过创造外在的秩序感来增强内心的掌控感,满足自主感。

让小成就点燃胜任感:设置一些简单的小目标,比如第一天先完成3件小事,完成后会有成就感,慢慢建立胜任感。

以分享重建归属连接:主动分享节日的见闻和感受,把同事关系视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满足归属感。

五、特殊人群建议:高压力者的额外贴士

针对常加班、任务重的群体,更需预防职业倦怠。

寻找工作意义:连接日常工作与个人价值,如“我做这份工作是为了帮更多人解决问题”“这份工作能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减少疲惫感。

善用微休息:每工作45分钟就给自己5分钟的喘息时间,不用刷手机,哪怕只是站起来走两步、看看窗外,让大脑和身体放松。

建立生活界限:给工作生活划清线,发展如阅读或运动等的小爱好,让闲暇成为“充电区”,从而明确界线提升效率,形成“高效工作 → 准时下班 → 充分休息 → 更好工作”的良性循环。

节后适应是自然过程,给自己足够的耐心和温柔。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假期能尽兴,工作能安心,张弛有度,方得始终。生命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平衡,而在于一次次找回平衡的能力。愿你的心,比十月的风更澄明、更有力量!从今天起,读懂身心信号,拥抱这场温柔的复位之旅吧。

播出时间:每周五17:45—18:30

播出频道:FM95.7滨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2220107、400-0543-525

编辑:何颂一

审核:高 嵩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