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则消息让不少家长炸了锅。一所普通中学的年度学生体检中,有近一半的初中生被查出血压异常偏高,准确说是48%。这不是小数目,也不是几个孩子偶尔偏高那么简单,简直像一记闷棍,砸在所有教育者和家长的头顶。
最近一则消息让不少家长炸了锅。一所普通中学的年度学生体检中,有近一半的初中生被查出血压异常偏高,准确说是48%。这不是小数目,也不是几个孩子偶尔偏高那么简单,简直像一记闷棍,砸在所有教育者和家长的头顶。
学校校长在会议上情绪崩溃,直言“我们食堂的2元炸鸡腿,正在慢慢毒害这些孩子的身体”。听着挺夸张,但仔细想想,这些便宜炸物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代价高得离谱的健康账单。
很多人一听“高血压”,脑子里马上浮现的是退休老头老太,吃咸了点就犯病的那种。可现实是——高血压的年龄门槛已经悄悄下探到10多岁的孩子。这不是个案,是趋势。
近几年,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尤其在城市中学里更为明显。孩子们没怎么运动,天天宅在家里刷剧、打游戏,三餐几乎被外卖和零食接管。油炸、重口、甜饮料,像是无形的钝刀,一点点削掉他们的健康。
2元炸鸡腿、3元辣条、5毛一瓶的汽水……这些东西像毒瘾一样,一旦沾上,孩子们根本停不下来。学校食堂为了节省成本、迎合学生口味,往往选择最便宜、最重油重盐的食材。长时间摄入高盐高脂饮食,会刺激肾上腺素释放,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养成,很难逆转。孩子的味觉发育阶段一旦被这些重口味“绑架”,他们对清淡、天然的食物几乎完全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身体就像一台被油污堵塞的机器,运转越来越吃力。
初中生高血压和肥胖之间的关系,几乎是正相关的。不是说胖就一定高血压,但大部分高血压的孩子,BMI(体重指数)早就超标了。脂肪组织多了,不仅让血液循环负担变重,还会干扰胰岛素代谢,诱发代谢紊乱。这个过程是静悄悄的,但非常致命。
更糟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胖点没事”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青少年肥胖和成年后的心脏病、中风、糖尿病之间有着高度一致的时间线。今天的炸鸡腿,是明天的心梗号。
想起以前的中学生活,哪有这么多电子产品?下课就去跑操、打球。现在的孩子,课间在教室坐着,回家对着屏幕,体育课也常常被各种补课挤占。每天连最基本的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都达不到,血管弹性下降、心肺功能退化,身体根本无力抵抗血压的上升。
一个13岁的孩子,血压飙到140/90,这不是作业写太多造成的,这是长期生活方式出问题的结果。不是一顿炸鸡的问题,是几十顿炸鸡加上久坐、熬夜、喝奶茶一起造成的。
校长哭不是因为炸鸡腿,而是因为制度的无力。学校明明知道不健康,却难以制定严格的饮食规范。营养餐被嫌弃、健康课被忽视、体测数据被当作形式应付,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家庭也不能甩锅。很多家长自己都不吃早餐,却要求孩子三餐规律。自己一边吃高盐火锅,一边教育孩子少吃重口味。这种双标,只会让孩子觉得健康是别人家的事,自己没必要照做。
青少年高血压是“可逆”的,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大多数孩子的血压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真行动。别等到孩子出现头晕、鼻出血、注意力差才去查血压,那时候往往已经超标很久了。
学校要有营养师介入,制定合理菜单;家长要监督饮食和作息,不纵容懒惰和放纵;医生要进校园做讲座,让孩子知道高血压不是“别人的病”。
说到底,孩子的健康不是“附属品”,不是考上名校之后再考虑的事。一个血压异常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未来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影响。考高分不难,考好身体才是根本。
家长们别再说“孩子还小没事”,医生见过太多20出头就吃降压药的年轻人。等到那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莉,赵东.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5):689-693.
[2]陈志斌,刘敏.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4):345-349.
[3]张丽娟.学校营养干预对中学生健康指标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10):1427-1431.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