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行业做AI,当下最在意的是什么?上个月我参加2025年外滩大会,高强度听了三天海内外业内人士的激情讨论。最强烈的感受是:大家最关心的不是技术,是价值。
金融行业做AI,当下最在意的是什么?上个月我参加2025年外滩大会,高强度听了三天海内外业内人士的激情讨论。最强烈的感受是:大家最关心的不是技术,是价值。
“数字员工能提升多少产能?”“智能体的ROI怎么算?”“出了问题谁负责?”是金融业高管/CIO/CTO们高频提出的问题。
金融智能体,正处于一个典型的旷野期The Wilderness period:类似于《出埃及记》,已经迈出了技术探索的第一步,却尚未抵达价值兑现的应许之地,只能在旷野中行走。
横亘在旷野中的最大阻碍,是缺少一个市场公认的商业模式。
在价值衡量和投资回报比方面,金融AI与智能体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无法明确AI带来的具体业务增长或成本节约,导致高层决策者犹豫不决。所以,当下行业最紧迫的命题,便是找到AI真正的业务价值。
结合此次外滩大会的见闻,我们来深入探讨:金融AI与智能体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哪些陷阱正在吞噬投入?又有哪些行动能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那片流淌着技术价值的应许之地。
去年外滩大会对AI的讨论,还是以畅想为主,今年的焦点完全转向了实际应用中的行动和效果。
总结这一年的行业趋势,“先动起来”,已成为金融与保险从业者们的共识。
这一共识的催生,始于基础大模型的普及焦虑。一位金融IT从业人员直言,年初DeepSeek等基础大模型的快速普及,让不少金融人陷入焦虑:“有了DeepSeek,是否就没有金融机构/Fintech公司什么事了?”
在这股焦虑下,去年底至今年初,多数金融机构已启动AI研发:IT部门与业务部门联动,哪怕暂时看不到明确价值,跑通技术链路,“先动起来”仍是首选。
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在外滩大会《AI银行高峰论坛》分享了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全球所有行业在生成式AI方面“什么都没做”的比例,几乎为0%。
兴业银行便是典型案例。据该行首席信息官唐家才透露,2021年兴业银行就把数字化转型作为生死存亡之战,今年年初推动全行“人工智能+”行动,最标志性的举措就是,把智能化应用纳入了每一个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推动业务端主动思考并寻找高价值场景。截至目前,兴业银行总分行的智能体数量已达630个,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但行动背后,是全行业的集体困惑。
提到AI应用价值的衡量标准,唐家才坦言:“今年我们没有纠结于绝对价值的量化,更多关注应用数量,希望先推动企业拥抱 AI。”
这一现实折射出一个关键转折:2025年的金融圈,几乎没人再怀疑AI和智能体的潜力,但潜力如何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价值,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核心问题。
过去一年,AI在金融业务中全域开花,从营销、风控、运营、审批、客服、AI手机银行,再到技术端的运维与研发,渗透业务全流程。但是,这些行动更多是价值铺垫,真正的商业模式仍未成型。
缺失的商业模式,无法验证的业务价值,让旷野期的金融业感到很大的不确定。背后的成因也格外复杂。
最首要的限制,是AI智能体的责任归属模糊,导致很多业务落不下去,那就无法产生价值。
智能体开始承接核心业务,如信贷审批、合规审查、理财建议,它就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一个数字员工。但问题随之而来:它的“上下级”是谁?出了合规问题,该找数科部门还是业务部门?以合规为例,AI合规官由技术团队开发,却服务于合规职能,风险该由谁担?责任归属不清,就让金融机构不敢将智能体深度嵌入核心流程,进一步阻碍商业模式成型。
即使嵌入,智能体在业务中也存在断点,难以计算整体价值和成效。
多位从业者都提到,目前智能体在业务中潜力巨大,但应用很浅,很多是零散搭建的,像一块块积木,各自在细分赛道上表现优异,但拼接时却出现大量断点。
但不像传统软件可以按功能模块定价,智能体的价值体现在最终业务结果,如理财规模增长、客户活跃度提升、审批效率优化等。这一转变使得中间过程难以拆解、归因与计价,所以积木化的智能体,让人很难明确其贡献。
为什么会出现智能体与业务的断点呢?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一针见血:专业性不足。
金融的核心需求是专业逻辑,包括严谨性、合规性、安全性,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多数智能体仍缺乏这种专业深度,AI理财师若无法像真人一样提供专业咨询,自然无法按专家价值收费。
AI智能体领域有着最具宽容度的用户、企业和投资人。企业级服务对产品完成度要求是十分严苛的,过去,功能成熟度仅达30%–60%的产品绝无落地可能。而AI智能体虽然只有“token消耗”这类技术指标,行业也给予了罕见的耐心。不过,这种宽容并不是无限的,尤其在金融这一高合规、低容错的领域,市场对交付完成度的要求正迅速提升。市场对金融AI智能体的包容窗口期,正在收窄。
对此,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的感受很深刻。他在论坛中直言:“现在每次和合作伙伴沟通,必谈的核心话题都是AI能带来哪些具体业务效果。”
可以说,如果AI智能体长期无法兑现明确的价值,市场耐心接下来将耗尽。
进入旷野,正是金融AI发展的现实写照:方向已然清晰,但价值路径仍在探索中。
需要注意的是,暂时缺少商业模式和清晰的业务价值,不是否定AI技术方向的理由。正如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的判断,金融AI要走完“助理→顾问→智能体即应用”的完整演进路径,至少需要十年。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仍是构建核心能力、定义价值标准的关键窗口期。
要真正走出荒原,金融智能体必须完成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信的迁徙。而这一场迁徙,无法靠单打独斗实现,是一场基于生态位分工的集体跋涉。
在以十年记的金融数智化转型周期里,在算力激增、资源有限的现实下,重复建设只会加剧内耗。我们也在外滩大会2025的现场,发现不同生态位在当下如何行动:
1.聚焦垂直场景,从泛化到专业。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的实践颇具参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CIO向全国机构发放问卷收集场景建议,在两周内收集数百个场景建议,作为大型金融机构,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将所有系统AI化。现实路径是循序渐进,最终聚焦“高频、海量、刚性”的高价值领域。
没有专业,就无法进入核心业务;没有核心业务,就谈不上商业模式。
2.强化技术支撑,从工具交付到成果交付。
专业能力的落地,离不开技术支撑,更需模式创新。以前,科技公司是军火商,是卖弹药的,而金融机构的价值诉求,要求科技公司为胜利负责、为结果担责。这种情况下,科技服务商也要转变角色。
以蚂蚁数科为例,就在业内率先提出了RaaS(Results as a Service,成果即服务)模式:不再按API调用或SaaS订阅收费,而是按实际业务增量分润。这一机制将风险与收益绑定,倒逼技术方深度嵌入业务流程,确保AI真正产生价值。
3.抱团共生,破解大鱼吃小鱼的风险。
一位银行一把手直言,“我作为银行一把手,必须确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特色。如果我们用的大模型和其他银行完全一样,特色何来?我作为企业一把手的价值何在?现在AI已是银行未来的核心中枢,必须让它贴合我们的发展方向、适配我们的业务特色”。
但并非所有银行都具备定制化AI的技术支撑,中小金融机构既最需要AI赋能,又最缺乏人才、资金与数据基础。因此,越是中小机构,越需要跟科技企业抱团,否则大行吃小行、大鱼吃小鱼,这违背了金融风险分散的基本逻辑。
基础设施由巨头提供,垂直场景由专业玩家深耕的共生结构,或许会成为接下来的主流。
此外,学术界正提供方法论支撑,来推动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此次外滩大会上,发布了业界首个企业AI应用成熟度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刘少轩教授及其团队,系统性回答了“是否值得做—能否做成—能否做久”三大问题,涵盖数据治理、流程适配、ROI测算等九项关键评估,为机构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框架,避免盲目投入。
回望历史,走出埃及、在旷野中前行的人类族群,在直面挑战的同时,也锻造了律法、组织与新文明;今天的金融AI,同样处于价值体系的重构阶段。
在旷野中寻找商业模式和业务价值,是一场各司其职、生态共生的集体跋涉,才能抵达数智化金融的应许之地。
来源:脑极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