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年初夏,北京街头的槐香还未散尽,中央办公厅的事务本上忽然多了一行醒目的字——“赴张治中宅”。周恩来扫了一眼,随后合上本子,耳边响起的是毛泽东那句交代:“恩来,替我找找当年在重庆帮咱们洗衣服的那位大嫂,务必照顾好她。”
1954年初夏,北京街头的槐香还未散尽,中央办公厅的事务本上忽然多了一行醒目的字——“赴张治中宅”。周恩来扫了一眼,随后合上本子,耳边响起的是毛泽东那句交代:“恩来,替我找找当年在重庆帮咱们洗衣服的那位大嫂,务必照顾好她。”
离开中南海的路上,车窗掠过金水桥,周恩来轻声自语:“九年过去,她是否安好?”司机没有作声,只在后视镜里看了总理一眼,心中暗暗揣摩这趟拜访的分量。
那位普通保姆为何值得两位领袖念念不忘?线索得回到1945年。8月下旬,日本投降的硝烟尚未散,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派出的迎接代表叫张治中,字文白,黄埔一期、淞沪会战名将,却因主张和平而屡被同僚排挤。
飞机降落延安当天,张治中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灰布中山装、帆布鞋,外加一句“欢迎文白先生”,让在国民党机关里听惯官腔的张治中瞬间生出亲近感。翌日,他们同行飞往重庆,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一个共产党领袖,同去的却是国民党将领的家。
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周恩来心细如发,与张治中反复推演路线、值班表、口令。张治中索性把自家桂园完全让出,全家挤到旁边的小院。警卫、宪兵、特务营轮番值守,可真正让毛泽东舒心的,却是那位操着四川口音的保姆。她每天清洗汗湿的衬衣,悄悄给茶杯添水,从不打听一句政事。深夜写稿的灯亮到鸡鸣,她也只是把洗净的毛巾搭在门把手上,再轻轻关门。
40天转瞬即逝,谈判并不轻松,但毛泽东离开桂园时,还是握住保姆粗糙的手:“大嫂,多谢你。”这句话后来被张治中的孩子们反复提起,“他没说领袖架子的话,只说多谢。”
两年多后,1949年春,张治中率国民党代表团飞抵北平继续谈判。南京方面态度强硬,协议告吹。张治中忧心忡忡,仍坚持回去复命。周恩来担心他一去难回,决定“留客”。北平机场突然通知跑道整修,南京的飞机无法降落;转天,一架军机却把张治中的妻子、孩子及那位桂园旧人——保姆——接到了北平。张治中红了眼眶:“恩来先生,你这招高!”
家眷既到,人心已定。张治中后来选定北总部胡同14号定居,直到去世都未再回国民党营垒。毛泽东得知后叮嘱有关部门:房子让他们自己挑,挑到满意为止。
时间又翻到1954年的这一天。周恩来抵达张宅,先与张治中寒暄当前局势,末了忽然把张治中的长子张一纯叫到面前:“当年在重庆照顾我们的那位大嫂,现在住哪里?”一句话让张一纯会意,随即把老人请进客厅。保姆一见总理,略有局促。周恩来起身相迎,握手时轻声问:“你还记得毛主席吗?他老念着你,让我一定来看看。”
几句家常过后,周恩来问她有什么难处。老人低头想了想:“我儿子皖南事变前参军,到现在没音讯,能麻烦总理帮我找找吗?”周恩来的眉峰动了一下:“姓名、籍贯、入伍时间,都告诉我。”秘书立即记录。不到两个月,西南军区来电:人找到了,现任解放军排长。
周恩来把消息转告并征询意见:“如果愿意,部队可以安排他继续服役,也可以帮他转业。”老人抹着眼泪说:“家里还有几亩田,想让他回来种。”总理点头:“就按你的意思办。”随后批示有关部门,手续很快办妥。
张一纯多年后回忆,那天周恩来离开时只留下一句话:“毛主席托我谢谢你。”此后老人安度晚年,她的儿子在乡间务农,再没给政府添麻烦。
领袖与草根之间,本无必然交集。可一杯热茶、一件洗净的汗衫,在特殊年代成了信任的纽带。九年后的一次家访,兑现了那句“务必照顾”的承诺,也印证了周恩来常说的那句话:“对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来源:狂热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