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迪上了刚服役不久的维克兰特,发了几张甲板照,配了句“印度的骄傲”。画面看着挺有戏,但实际能看的内容只有几样:甲板空旷,只停了三架米格战斗机,飞机排列整齐,像是为来访者专门摆好的样子。照发出去,热度就上来了,议论声也跟着起。
莫迪上了刚服役不久的维克兰特,发了几张甲板照,配了句“印度的骄傲”。画面看着挺有戏,但实际能看的内容只有几样:甲板空旷,只停了三架米格战斗机,飞机排列整齐,像是为来访者专门摆好的样子。照发出去,热度就上来了,议论声也跟着起。
把镜头拉远一点,问题就多了。维克兰特号从想法到真正服役,前后用了23年,预算从最初的7.5亿美元一路涨到大概35亿美元,交付过程一拖再拖。它在2021年才正式服役,但看着并不像新船那种崭亮的样子——甲板上已经有使用痕迹,接缝和一些设备显得不算新,和那些光鲜的宣传照差距挺明显的。现场有人打了个比方:甲板大得能踢个小足球,但更像个没被好好用的停车场;这画面一被放到社交媒体上,很快就被放大讨论。
更麻烦的是运力问题。印度海军的米格-29K本来数量就不多,要在两艘航母上分配,实际能用的飞机据说不到40%。换句话说,能起飞的飞机少,坏着修的多。拍照时看到的三架,很可能就是临时调出来能凑数的那几架。维修周期长、配件和技术支持又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些零件得靠外面供货,这就让航母要常态化出动变得困难。
再说设计和零部件的“混搭”。这艘船里能找到好几国的影子:外形设计里有意大利的元素,动力靠人家发动机,监控和电子模块里有以色列的东西,阻拦系统也不是纯国产。总体上看,更像是一艘拼装起来的大船。短时间内这种方式能把船造出来,但长期维护、升级就麻烦了——哪里一出问题,就得等外援或者等零件到位,不能像自己家做的那样随叫随到。
航母的起降布局也带来实战上的限制。它的跑道设计让起飞和降落互相制约,无法像一些大国航母那样一边放飞机一边回收飞机,形成持续循环。打个比方,别人的航母像多车道高速,既能发车又能进站;维克兰特更像单车道窄桥,车得一个一个过去,效率上自然打折。实战时候,飞机周转慢了,空中巡逻和支援频率就会受影响,这不是小毛病。
造船和验收那段也不简单。工期拉长、预算一路走高带来的不仅是钱的问题,技术跟不上更新速度也成了麻烦。23年里,很多当年订的系统到了装配时就不再新了,不得不换新模块或重新采购,结果接口和调试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工程师之间常面对这种尴尬:某个设备是按老设计来的,但配套的软硬件已经升级了,新旧东西得磨合,调试时间自然就长。
政治层面的考虑也在其中。高层上舰视察、摆拍、宣称“国家骄傲”,这是传统的政治传播手段。甲板上的飞机摆放、通道的清理、摄影角度的选取,都有为了影像效果精心布置的成分。短期看,这种“集中资源做展示”的方法见效快,能制造舆论波动;长期看,它改变不了航母真正的运维和作战能力。换句话说,光好看不代表能打。
人力和后勤的短板同样突出。航母要靠一整套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甲板操作人员和维修队伍来支撑。这些人得长期训练、反复演练,和航母编队其他舰船磨合才能达到水准。现在维克兰特还在补这些课,训练频次和实战化程度还在提升中,短时间内难以达到那种随时出击的状态。
公众反应很分化。一部分人把这次亮相当作国家能力的一种展示,觉得即便不是完全自主,能把这么大的东西弄上来也说明实力。另一部分人就盯着细节看:飞机少、技术依赖大、设计有局限,认为这些都是实际战斗力的短板。社交平台上有人嘲讽它更像个“展览品”,也有人说这是走向自力更生的第一步,需要时间才能看出效果。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节点,能发现很多转折。项目从立项、下订单、分包、国际采购到海试,每一步都可能被外部环境、供应链问题或者预算审查牵着走。技术替换一多,调试和接口问题就堆出来,进度被往后推,成本也跟着增。最终交付的维克兰特,身上既有早期设计的影子,也夹杂着后期引进的成熟技术,可以说是叠加了好几代技术的混合体,外观和实际运作里都带着时间的层次感。
现场那天的一张照片吸引眼球,但背后的事儿比照片长多了。未来会怎么走,还得看接下来几方面:演练的频次能不能上去、舰载机能不能补齐并提升可用率、本土维修和零配件的能力能不能跟上。要把“上了甲板拍照好看”变成“能长期出海并能打仗”,中间的路还挺长的。照相的那一刻让人记住了画面,后面的日子则是做功课、补短板的过程。
来源:老宅里忆往昔的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