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4个月,她们把2000+名中学生的「记忆」,变成一场「青春摄影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5:39 1

摘要:和青春有关的叙事里,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和无畏——学业忙碌但精力充沛,尚未成年但有想法就敢尝试。

和青春有关的叙事里,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和无畏——学业忙碌但精力充沛,尚未成年但有想法就敢尝试。

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李孜涵、贾蕙心、刘雨欣,三名女生凭着对摄影的热爱,发起了一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摄影比赛,并把来自全国2000多名中学生的“记忆瞬间”,变成了一场青春影像摄影展。

左一:刘雨欣,高二;左二:贾蕙心,高二;右一:李孜涵,高三

她们用四个月时间,写下了一篇有些磕磕绊绊的“青春故事”。

今年国庆节,由三人策划、发起的展览“记忆之格”青春影像摄影展正式开幕。

“记忆之格”这个名字,最初不是因青春而起,而是源于李孜涵的一次志愿者经历。

作为生物方向的学生,李孜涵曾去养老院做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公益服务。

在那里,她遇到了一对老夫妻:爷爷患病多年,已经认不出身边的所有人,包括陪伴了一辈子的老伴。“他对着奶奶叫‘妈妈’。” 李孜涵回忆,“奶奶被叫了一辈子的‘妻子’,突然变成了‘妈妈’,而爷爷失去了过往绝大多数的记忆。”

她意识到,人的记忆比想象中脆弱得多。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把记忆一定程度地保留下来?哪怕多年后再看,未必能完全复刻当时的心情,但至少有一张照片、一个瞬间,能证明那段时光真的存在过。

而举办摄影比赛的想法,源于她们共同的爱好——摄影。

三人都喜欢摄影,但她们发现在现有的全龄段摄影比赛里,中学生被看见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我们有想法、有热情,为什么不为和我们一样热爱摄影的中学生创造一个机会呢?”三人想。

两个念头撞在一起,“记忆之格”全国中学生摄影比赛就这样定了下来。

李孜涵摄影作品

于是,她们创立了账号@Vision High影像计划

账号名字是反复琢磨出来的:“Vision是‘视角’,中学生的视角和成人不一样,我们想保留这份独特;High是‘向上’,希望我们对摄影的热爱能一直持续下去。”

她们通过@Vision High影像计划,在线上发起了主题为“记忆之格·记录值得被珍藏的记忆片段”的中学生摄影征稿比赛。

全国中学生都可以免费投稿,不限设备、不限手法,也没有成人专业比赛那一系列技术门槛,只要是珍贵的记忆片段就可以。

征稿正式启动后,找评委就成了头等大事。

办比赛的初衷,是给中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因此评委既要有摄影专业知识,还得看得明白当代中学生的独特表达。

贾蕙心摄影作品

她们一共搜罗了七位评委,其中四位都是在社交媒体小有名气的在读中学生。

这些评委有的是她们从关注列表中找来的,有的是在太古里大街上“薅”来的,有的是从参赛选手中邀请的。

来自石室中学的高中生@夏安栩Lewis,是一名粉丝过万的摄影博主。贾蕙心关注了他很久,比赛启动后她便想到了这位拍照很厉害的同龄人。

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我给他发私信邀约,他很干脆地答应了我们。”

美高学生@Max,尤其擅长体育摄影方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都有不少粉丝。

同样,贾蕙心又去私信他,“兄弟,可以的”,对方二话不说接下了邀请,还介绍了同是摄影博主的朋友也来当评委。

贾蕙心在社交媒体上邀约评委

当时正读高中的@云嫣本是投稿选手,和绝大多数参赛选手不同,@云嫣已经是策划过摄影公益课、当过摄影老师,拍过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也拍过华为、TOM FORD等知名品牌发布会的专业摄影师。

三人看见她投稿的作品,觉得“不行不行,她如果参赛肯定是第一名,干脆拉来当评委!”

她们根据报名表上的信息联系云嫣,说明意图,就这样,云嫣从选手变成了评委。

云嫣初中毕设作品《毕业快乐》

摄影师@常远-硬核摄影教学 ,是在大街上被“拉入伙”的评委。

贾蕙心和朋友们在太古里拍照时,瞅到一个无论是设备和手法都很专业的人也拍照,她便上前询问对方是否是摄影师。聊天的过程中,常远给他们看自己的摄影账号,留下了联系方式。

“有13万粉丝!”贾蕙心立刻想到了这次比赛:“得让他来当评委啊!”

或许是被三个女孩的热忱打动,当天晚上@常远-硬核摄影教学便接受了她们的邀请。又一个评委敲定。

评委都爽快地答应了邀约,也有了默契的共识:中学阶段,不一定每个爱好摄影的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修炼”摄影技术。

商讨后,大家一致决定除了从摄影技术维度对投稿作品进行打分,还要设置最佳叙事奖,鼓励那些哪怕摄影技术稍弱一点,但有热情、会讲故事的选手。

部分作品

评委和奖项敲定,她们便静静等着大家的作品。

征稿通知发出后没多久,帖子火了,一下子涌进来好多人投稿。

原本用来收集作品的两份问卷,很快就被填到“爆满”,最后统计下来,一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份的2000多份作品,甚至还有海外学生参赛。

可喜悦很快被难题取代:问卷无法批量导出照片,她们只能手动一张张截图,把2000多张照片整理到腾讯文档里,再将文档交给评委们进行打分

“那两天,我和李孜涵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搞这个东西,”贾蕙心回忆,“更崩溃的是,因为文档储存功能太拉胯,崩了两次,我俩只能从头再来。”

部分征集作品

复制粘贴完2000多份参赛作品时,她们又冒出了新想法:“既然有这么多作品,要不办个摄影展?”

要办摄影展,“麻烦事”又是一大堆。

新学期开始,平衡时间成了三名高中生的最大问题。“开学后,我们要进行统分,要和选手联系,要到他们的邮寄地址,要拉赞助,要选办展场地,要设计明信片和作品集,要去布展.......还要上学。

李孜涵感叹:“每天微信没停过,一会没看就有几百条,真想把微信卸载了。”

时间紧迫,但十六七岁的年龄最不缺的就是精力。

贾蕙心负责节点海报周边设计,海报相对简单,她对着教程和示例海报一点一点跟着做。

但作品集和明信片时间紧张——必须在两天内交稿,并下厂印刷。

没有系统学过设计的她只能上网找教程,速学InDesign怎么用。贾蕙心说道:“当时还在上课,为了卡交稿时间,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边学边排版。”

“记忆之格”周边产品

刘雨欣和李孜涵一同负责与选手联系、以及展览本身相关的工作。那段时间,她俩闲下来的时间要么在和选手打电话,要么在准备和选手打电话。

和人沟通实在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

大多数选手接到电话,听到自己的作品入围获奖,被选入展览以及作品集都特别开心,电话里一直说着感谢,表示这对于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李孜涵回忆:“但也有沟通起来特别费劲的选手,比如莫名其妙地语气很冲,要求把他的作品单独放一页,或是进行特殊排版处理,更加凸显他的作品。”

明信片

除了耗费大量的时间,办展览还需要钱——场地、打印、周边、奖品,每一项都要花钱。她们没找家长要,而是决定自己拉赞助。

第一笔赞助是和学校谈下来的。

去学校申请活动资金时,老师要求他们签下一份“对赌协议”——比赛活动总阅读量达到多少,这笔资金才能给她们。好在帖子上线后没多久就“爆了”,学校的资金被用于此次比赛的奖品购买。

其余的赞助则是三人走出校门,和培训机构、教育品牌一笔一笔谈下来的。谈判过程中,她们遇到不少“中学生限定”问题。

比如赞助商前期聊得好好的,展览快开幕时临时变卦,觉得这场几个学生办的活动“没有意义”,不想给钱了;

或是赞助商在已经达成的协议基础上,不断对三人提要求——在线下还要留摊位、放和展览完全不搭的易拉宝;线上增加品牌露出,甚至是二维码等引流方式。

这是三人第一次拉赞助,起初想着尽量答应对方的要求,“就挺过分的,感觉有点欺负我们高中生‘啥也不懂’。”发现退一步也没换来海阔天空后,她们逼着自己态度“硬”起来。

“记忆之格”周边以及选手返图

她们找到赞助品牌,有条理地表示:“首先,合作是双方获利,我们接受的度是什么;其次,前期的线上宣传已经带来了一定的浏览量和曝光,你们现在临时变卦会给我们造成损失,这个损失需要你或者你的上司来承担。”

态度转变后,赞助商反而变得客气起来。

周边搞定、赞助到位,展览如期开幕。

在最初关于办展的设想中,场馆应该是一个专业艺术馆。但考虑到办展成本,三人最终将展览场地定在社区性更强、公众更方便去的空舟美术馆。

布展现场

李孜涵借助VR网站提前对展区进行布局,展览开幕前一天,她们和几个志愿者,从早忙到晚,一天之内把所有照片挂好。

她们根据收到的2000多份作品,分出了4大主题。

有关于青春的感受,这类作品多是学校生活相关,校园里的阳光与雨雪、教室里嬉笑的身影,都是作品的主题。

·Chenxuan Kang《搬东西》

学生时代他们是最热心的班级同学,在班级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勇于帮忙。他们也有着爱表演的心态、规规矩矩的黑板前,一个领头者一个小跟班,演绎一次生动的表演。

·Mingsen Zhu《她》

光影为笺,窗作框,在校园时光里静读。她是青春的懵懂,是藏在阳光里,未说的悸响。

有关于诗与远方的想象,比如山川、星空和未知的世界。

·Zimo Yu《马特洪峰日出与日落》

曾经在地理书上看到马特洪峰就非常喜欢、它就像“山”这个字的化身,在16岁,我终于见到了它,并用相机记录下的这一瞬的美好。

·Jiang yao作品集《梦醒博格达》

这大概是我16岁时最珍贵的记忆了,我们坐上火车、搭着汽车,踏上了这片土地,我们寻着神山的足迹前进。时来的狂风骤雨困扰着我们,可风雨之后的情景,是足以使我毕生难忘的。有时我也会想,为什么我会来这。我是一个珍重回忆而惧怕遗憾的人。摄影对于我来说 是记录回忆的工具。它促使着我走向更多未知的美好,也的确为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的回忆。

也正是这些回忆,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格。我也会带着这份执着,走过更多的地方。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有关于陪伴的片段,比如家人间的拥抱、朋友间的笑声、和自己身边的小确幸。

·Qiyun Hu《无题》

这是我拍的花朵和小动物,我把它们抠图到了一根电线上,很美,仿佛又回到了春天。

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或许是旧时的故事,或许是难以言说的情绪。

·Ziyue Zhu (Athena)《無人之境器乐演奏随笔》

看到网上的征稿信息便想到了今年刚拍的这张,艺术节器乐音乐会上当“Memories”棱光刺破黑暗帷幕,表演者的肢体在聚光灯下凝成雕塑。空荡观众席如退潮的深海,椅背反射着舞台的余烬。创造瞬间,自成永恒。

·Zijie Zhou《雨夜》

这张照片是我在高二的最后一个晚上拍的,当时刮台风下大雨,我偶然记录下来,对于这张照片我并没有什么构思想法,当时只是想纯粹地记录雨好大。

等到我重新再看,很呼应我即将是高三的感觉,很迷茫,未来到底会是怎么样,我们从哪来,从哪去?但是人生还是这样,即使对于前途未知,但也得鼎力前行。

2000多份作品记录着中学生心中珍贵的瞬间,校园、家人、朋友、路过的风景......这些瞬间看似微小又普通,成年人或许难以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好拍的?”

但正是这些瞬间,让三人一次次被打动——通过镜头认识他人,感受生活的温度,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也是这些瞬间,在无形中讲出了一群人共同的青春。

比赛和展览落下帷幕后,她们写了一封给所有选手的致谢信。

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三人的选择都是看起来没那么宏大、没那么了不起、没那么难得一遇的瞬间

李孜涵喜欢《我妹妹和小狗》,那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画面,夕阳落下时,作者拍下了妹妹牵着小狗走在乡间路上的背影。

贾蕙心喜欢《爱》,这是一幅和妈妈相关的作品,照片定格在妈妈迎着夕阳走过来的瞬间。好像在孩子的眼中,妈妈永远都是美丽、年轻的模样。

刘雨欣喜欢《烟花》,作者给照片加上了一行注释:“每一朵烟花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让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见漫天烟花的瞬间。

她们也稍有些遗憾:“大家投稿特别积极,我们只能优中选优。不少让自己触动的作品没有获奖,也没有入围。”

开展那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三个女孩反而有点“平静”:“从一个想法到线上比赛,再到办展,好像每件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做完之后才发现,我们完全没有问题嘛。”

看着不算大的展览空间里,收藏的2000多名正青春的中学生的珍贵记忆,她们真的实现了策划比赛的初衷:给热爱摄影的中学生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线上收集的问卷中,写满了选手们的感受。

比赛征集有热度,线下的展览每天都有人认真观看、认真记录,甚至还有参赛选手特意从广东飞来成都看展

观展观众、参赛选手在朋友圈的记录(上下滑动查看)

从比赛到展览,从线上到线下这四个月,是她们三人共同的青春故事。

网上有一句流传度颇高的“名言”——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但她们在十六七岁的年纪,也常常思考“青春”这件事。

李孜涵自认为是一个想法多、高精力的人。她正在经历的青春,包含了自己心中青春一切应有的模样:“就像这次展览一样,我会纯粹地为了热爱,为了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去做很多新奇的、疯狂的事。”

刘雨欣觉得自己的青春是“持续探索”——一名普高生探索留学新路径,一名理科生探索有些小众的“艺术史策展”,一个不大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女生探索如何拉赞助、和人有效沟通。

展览现场

贾蕙心发现“随着课业越来越重,大家都在忙着学习,对‘一起玩’这件事兴趣好像不太大。甚至有时候,忙到忘记自己正在经历青春,忘记还有很多应该体验的生活。”

在她看来,学习的意义、未来的方向、自我意识,都是青春期值得探讨的。

展览已经结束了半个月,但聊起这段忙忙碌碌的日子,三人似乎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都记忆犹新。

她们的这四个月的故事,就像“Vision High”的寓意一样,既有独特的视角,也有向上的力量;

也像爱尔兰诗人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所言:“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命再创生命”。

经过了青春期的人,爱怀念“当初的好时光”。

此时此刻正走在青春小径上的她们,也在畅想着不算遥远的未来:在心仪的院校里攻读喜欢的专业,依旧热爱摄影,摄影比赛会坚持做下去,依旧敢于尝试是不可能,依旧热衷于自我探索,永不止步。

来源:成都儿童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