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 国家安全部门披露的数起典型案例,其中某国防军工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张某,为在亲友面前“有面子”,利用自己在涉密生产车间工作之便,用手机偷拍正在研发的新型军事装备照片并发到家庭聊天群中, 最终其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10月21日 央视新闻
王蓉(湖南科技大学)
近日, 国家安全部门披露的数起典型案例,其中某国防军工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张某,为在亲友面前“有面子”,利用自己在涉密生产车间工作之便,用手机偷拍正在研发的新型军事装备照片并发到家庭聊天群中, 最终其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10月21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起泄密事件如一记警钟,提醒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的人——家庭群不是保密柜,涉密事不得炫耀。在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的今天,那些看似寻常的分享,很可能变成损害国家安全堤坝的“蚁穴”。
现实中,许多人习惯于将“家庭群”当作安全港湾,笃信“群里都是自己人”。然而,这份基于血缘的信任,在数字时代却不通用,数字世界的信息传播规律,早已打破了亲疏边界。将涉密信息发至家庭群,无疑是将国家安全的秘密置于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经亲友二次传播流入公共领域,最终落入别有用心之人的手中。
此案中,“炫耀”是信息失控泄露的起因。发现新奇事物,第一时间拍照分享以博取关注,已成为现在很多人的一种社交本能。然而,当拍摄对象涉及军事设施、科研重地等关键枢纽时,这种源于本能的“分享欲”便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任何将涉密信息作为“社交资本”的炫耀行为,都是对国家保密防线的越界。张某的轻率行为触碰了保密红线,无心之过最终酿成牢狱之灾。
这起案例也在提醒我们,必须审视个体在数字时代的保密意识。公民应牢固树立“不拍摄,不传播”的规范意识,禁止对军事设施、涉密文件拍照或者录像。涉密信息严禁通过任何网络渠道传递。在发布信息前,尤其是涉及特定敏感地域、领域的内容时,必须在内心保持审慎,多一分警惕,少一分侥幸。
维护国家安全,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我们每一次对保密红线的敬畏与坚守之中。任何身份,任何场景包括家庭群,均无豁免权。全民筑牢安全防线,才能守护好国家安全。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