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2岁的迟重瑞站在北京二环豪宅门口当起销售,为富华集团推盘救场,“580亿家产”的传闻被质疑,他仍在持续出镜卖房
72岁的迟重瑞站在北京二环豪宅门口当起销售,为富华集团推盘救场,“580亿家产”的传闻被质疑,他仍在持续出镜卖房
说白了,他为谁而卖,已经不难猜
富华集团旗下“丽苑太和”拿地快20年,销售至今不到一半,赶上行业寒风,促销不断
有业内人士提到,为了稳资金、稳信心,集团让最有辨识度的人出面,既能吸引流量,也能示范“老板家属都上阵了”
这背后的财务压力,应该不小
有人说他落魄了,有人说他在扛事;
看法不同,但镜头外的一声叹息,可能是同一声
我第一次刷到他穿西装拿着户型图,站在灰白的石材立面前,一板一眼讲地段和配套,那嗓音还是熟悉的“唐僧腔”,但语速更像资深销售,稳、准、狠
说句心里话,这画面多少有点唏嘘,可也让人明白,豪门里也要有人去跑单
所谓“580亿家产”,更多是流转在网络里的标签,并无清晰出处,难做数
这类数字像个放大镜,容易让人把情感与利益的边界想得太直白
也有传闻说他拒绝了“180多亿”的安排,理由是“感情不是买卖”,但多位知情者反映并无确证
与其盯着天花板上的数字,不如看看地面上的行动:人确实在卖房
他为什么会走到今天?
得把时间拨回去
央视版《西游记》播出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唐僧”
后来遇到陈丽华,她彼时已是富华集团创始人,经历过一段婚姻,还带着三个孩子
当年他犹豫过,担心差距与流言,直到母亲生病时陈丽华四处张罗、垫付医药,他才点头
这段因病榻旁的照拂,可能比一千句“我爱你”更有分量
婚后,他们低调,甚至连婚礼都没有铺张
传闻他们的“洞房三约”挺硬核:她说话时他别插嘴;
吃饭要她先动筷;
不生孩子
前两条是相处方式,最后一条则触到骨头——他当时38岁,正是想要孩子的年纪
可他同意了
有人不理解,可他后来始终以妻子为圆心布局自己的生活,这一点看起来没变过
他喜欢紫檀,陈丽华就砸钱建了中国紫檀博物馆,她做馆长,他任副馆长
这不是简单的“给个位置”,更像是让他把兴趣变成事业角色
多年里,两人鲜有负面传闻,更多是公众对他们“谁听谁的”的猜测
说句实在话,外界对“话语权”的执念,常常比当事人的执念还强
网上流传过一版所谓“遗嘱”,说三个亲生子女和一位养女各得100亿,其余留给他
这份流出版本未获当事人证实,迟重瑞曾表示只在乎妻子身体
站在围观者的位置,很容易把这句话当成体面台词,但认识一些企业家家庭后我才发现,这往往也是现实策略:家事归家事,外头说什么都不算数
时间往前挪
他在2023年就试水直播,卖过黄花梨佛珠、紫檀护肤品,效果不理想,还挨了不少吐槽
热门片段里,他把一串号称“200年黄花梨”的手串从几万砍到四千多,还抛出“某明星出价500万没给”的话头
懂行的人在弹幕里当场拆招,说市面也就几百块
真假难辨,但争议确实炸开了锅
对一位演员来说,镜头里的“可信度”是老本,这一次,他明显受伤
到了2025年年初,风向更清晰
他穿着笔挺西装,站在“丽苑太和”项目门口,手持户型图,熟练讲解动线、采光、车位比,像极了一个头部销售的开盘路演
一旁不远处站着安保和礼宾,红毯边缘的花艺有点偏,风一吹,丝带打在立柱上轻响
他抬手按了按西装前襟,继续讲朝向
职业化,就是不露怯
外头质疑还在:这是不是“豪门落难”的信号?
有人替他鸣不平,说“这叫扛事儿”;
也有人冷笑,“堂堂唐僧,最后也得卖房”
我更想把它放在大环境的盘子里看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9月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5%,销售额下降7.9%,降幅还在扩大
中指研究院曹晶晶的判断是,短期“稳预期”最关键,去库存为主,恢复需要时间,分化会延续
在这样的语境下,北京二环的豪宅也不能只靠“地段即价值”撑天,项目拿地近20年,去化不到一半,背后是现金流和市场节奏的赛跑
从企业视角看,让迟重瑞出面,是给市场一个“我们还在推进”的强信号
这既是公关动作,也是信心管理
是否奏效,要看后续成交与舆情转化,但至少,比躲在幕后挨打要主动得多
只是,公众很容易把公司策略与个人尊严绑在一起,那份复杂,只有当事人能咽下去
有个小片段挺暖
前阵子紫檀博物馆的账号发了一段短视频,陈丽华自己上手,用节节草打磨紫檀,嘴里念叨“把这个油磨出来”,还强调别用砂纸
她穿着深色碎花长袖,发色乌黑,近景里气色不错,像是回到她最熟悉的木香世界
有参观者说,现场她对每一道工序讲得很细,这种“手艺人的自信”,和她外界“女企业家”的硬朗,是一体两面
有人猜,她是来给丈夫撑场
也许吧,暮年夫妻的互相托举,不必解释
把迟重瑞与同行放在一起看,更能看出路的分叉
六小龄童把孙悟空作为家族传承,每年上舞台、做传播,持续深耕“西游文化”;
而迟重瑞离开银幕,转向紫檀与企业运营,今天又走到营销一线
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代价与担当
换一头,赵本山的儿子跑去跟“雪饼猴”体验农活,接地气的镜头里有另一种答案:不以流量为唯一尺度,也能过好日子
我们总爱用单一路径套人,可人的生活,本来就不止一条轨道
回到那句“笑话”
真正的笑话不是他站在售楼处,而是我们总以为财富能解决一切
财富当然重要,可行业变了、周期变了、审美也变了,过去的打法未必还能打穿今天
老演员的台词功底能吸引围观,但成交最终还是要价格、产品、信任三板斧
这点,他和所有销售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留意到他讲到朝南的大面宽时,眼睛亮了一下,那是职业与经验的自然反应
一个人年过七旬还能学新脚本、背新话术,本身就不容易
如果这背后是扛着家庭、扛着公司,那份沉也值得被看见
更扎心的是,今天的楼市并不慷慨,好的项目也得一套套抠细节去打动人
至于“遗产”,让当事人去安排,让法律去兜底
吃瓜的人,图一时热闹就好
与其问他分了多少,不如问:这样的出镜,能不能真的帮“丽苑太和”去掉库存,能不能给市场一点点真实的信心?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没有白站这班岗
故事还没完
截至10月23日,他仍在为项目宣传,话题仍在发酵
市场的冷暖,不会为一个名字改变,但一个名字可以把复杂的现实照亮一点点
下一次你刷到他,或许可以先别笑,听他把那段户型动线讲完
因为在很多家庭里,“体面”不在嘴上,在脚下
来源:寻开心的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