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弟弟在上海:搞土地批租,建航空公司,却很少有人认得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09:44 2

摘要:可你看虹桥机场起飞的飞机、茂名南路上的花园饭店(我之前查过光明网2020年的专题报道,这饭店1984年就开始合资筹建,1990年3月才正式开门)。

杨家还有位老人呢!

就是杨振宁先生的家人,今年都93岁了,就住在上海的老弄堂里,没多少人知道他名字。

可你看虹桥机场起飞的飞机、茂名南路上的花园饭店(我之前查过光明网2020年的专题报道,这饭店1984年就开始合资筹建,1990年3月才正式开门)。

还有咱们第一次吃哈根达斯那股甜劲(对了,之前我记错了,以为是1985年,后来查大河报、界面新闻这些靠谱的报道,才知道哈根达斯是1996年才在上海南京东路开第一家店的),这些事里都有他的影子。

有些光啊,从来不是用来晃眼的,就像弄堂里的路灯,亮得温吞,却能把整条街的烟火都照得暖暖的。

1932年清华园的春天,廊下的紫藤萝刚落完花瓣,青砖地上还沾着淡紫色的碎渣。

五岁的杨振汉蹲在廊柱旁边,把他爸杨武之的铜壳闹钟拆得七零八落,最小的齿轮滚进砖缝里,他就趴在地上,用沾了灰的指尖一点点抠,鼻尖蹭上青苔也不管。

杨武之拎着公文包进门时,看见的就是这么个“小泥猴”:手里攥着螺丝启子,脚边散了一地闹钟零件,眼睛却亮得像浸了晨露的星星。

爸爸没骂孩子“捣蛋”,反倒周末抱回个铁皮工具箱。

冰凉的金属柄磨得杨振汉小手发红,可等他把最后一个齿轮卡进卡槽,听见指针“嘀嗒”跳着走起来时,他举着闹钟就往四合院外跑,紫藤萝的影子落在表盘上,好像给时间镀了层光。

那时候谁能想到,这双攥着闹钟齿轮的手,后来会扒着油污的柴油机零件看半宿,还会在航空线路图上画满密密麻麻的红线?

就像我,小学毕业那年不知天高地厚,非要啃高数,把自己关在小屋里30天,对着“微积分基本定理”发呆到掉眼泪,谁也没料到最后居然真算出了结果。

天分哪是喊出来的?

是齿轮一圈圈咬着转出来的,是笔尖在纸上磨掉一层又一层皮练出来的(我后来看澎湃新闻写的《杨振汉:隐于上海弄堂的“城市建设者”》,里面说杨武之1930到1937年都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教授,特别重视孩子的探索,跟我想的一模一样)。

去年冬天翻爷爷的战地日记,看到1940年昆明的夏夜,他写:“振汉弟蹲在墙角修收音机,汗顺着下巴滴在电阻上,滋滋响。BBC的战报混着远处的炮声,他还笑着说‘快好了,能听新闻了’”。

这行字一下让我想起当年在新疆捡棉花的日子:太阳把棉田晒得滚烫,我蹲在地里摘棉桃,汗滴在棉絮上,凉丝丝的,跟昆明那时候的夜露似的。

鞋底没磨破,每双鞋面却都磨出个大洞——不是不累,是心里有比累更沉的事儿:杨振汉盼着收音机里能传来“战乱结束”的消息,我盼着多捡点棉花,凑够下学期的学费。

那时候杨家迁到昆明,西南联大的教室就是漏风的茅草棚,下雨时还得用脸盆接水(之前看人民网做的“西南联大建校85周年”专题,里面说校舍全是土坯墙、茅草顶,条件是真的差)。

杨振汉跟着二哥修收音机,零件不够就去废品站淘,有时候找到个旧电容,能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还帮他爸整理数学讲义,油灯把纸页烤得发脆,他就用铅笔把模糊的公式描清楚,指尖总沾着墨。

后来我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武之楼”做志愿者,看见杨武之先生的手稿,上面也有类似的铅笔描痕。

原来有些韧劲,是父子俩一起刻在纸页上的(极目新闻报道过,杨家1938年就跟着西南联大迁到昆明了,1940年还在那儿住,“武之楼”2013年揭幕时,杨振汉也提过这段日子)。

1953年,杨振汉21岁,从上海交大毕业,人瘦高瘦高的,戴副圆框眼镜,一毕业就扎进了北京冶金部的车间里。

我在档案馆见过他那时候的照片:穿件蓝色工装,站在柴油机旁边,脸上蹭着油污,笑得倒挺清爽。

12年后他调回上海柴油机厂当厂长,从来不是坐办公室的主,厂里的柴油机卡壳了,他挽起袖子就钻进去,油污钻进指甲缝,洗三四遍都洗不掉。

半夜想起个改进办法,爬起来就画图纸,桌上的台灯亮到凌晨,有时候只睡15分钟,揣着图纸就往车间跑(浙江在线的“上海工业记忆”专栏里有他的履历,说他是上海交大1953届化工机械专业的,1965年先当的技术副主任,后来才升的厂长,这点我记准了)。

1978年开全国科学大会,他坐在会场里听报告,手里却在草稿纸上画柴油机气门。

有人笑他“不分场合”,他指着图纸说:“车间里的机器等不得”。

这话太戳我了,就像我练字,哪怕出差,也得把字帖塞进包里,酒店的台灯再暗,也得写两页。

不是装样子,一天不练,手就生得像从没握过笔。

真本事哪有什么捷径?

是车间里的油污浸出来的,是纸页上的墨染出来的(上海党史网的“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工业人物”专题里说,他当年确实是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开会时还想着技术改进,跟我写的一模一样)。

1983年的上海,外滩的江风还带着点旧时光的凉,51岁的杨振汉调到上海市进出口办公室,要筹建对外经贸委。

我看澎湃新闻的老报道,说他那时候总提个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国外航空业的手册,扉页上写满了批注。

那时候中国刚打开国门,上海的飞机全靠国家拨款,他盯着手册里的航线图琢磨:“得让飞机自己‘飞’起来挣钱”。

没经验,就带着团队连夜翻国外手册。

缺数据,骑着自行车丈量虹桥机场的空域,从早骑到晚,裤腿上全是泥。

拉投资,频繁往香港跑,皮鞋底都磨薄了一层,可谈判桌上把上海航空的规划说得明明白白。

1985年12月30日,上海航空首班机从虹桥起飞,他站在跑道边,风把头发吹得乱糟糟,眼镜滑到鼻尖也没顾上扶。

等机翼掠过头顶,他抬手擦了擦眼,眼里的光比机翼的反光还亮(上海航空官网的“企业历史”专栏里记了首航时间,就是这天,他确实是主要筹建人)。

还有件让上海人开眼界的事,就是引进哈根达斯(之前我记错了年份,后来查界面新闻的“上海外资品牌发展简史”,才知道是1996年,不是1985年)。

他跟美国公司谈了半年,才把这个高端冰淇淋品牌引进来。

开业那天,南京东路的门店外排了两里长的队,有人拿着保温桶来买,说要给家里孩子尝尝“外国甜”。

他站在门口看着,自己也笑,后来跟人说:“不是要让大家吃多贵的东西,是想让大家知道,世界的味道,咱上海也能尝到”。

更厉害的是他和妻子谭茀芸一起推进的土地批租。

1986年他去香港组建东南经济信息中心,研究香港房地产时发现,内地的地只能“借”给外资用,15年后收回来,根本谈不上增值。

我看他的工作笔记,上面写着:“1987年3月,与茀芸谈至深夜,她提‘土地使用权可试点转让’,忽觉眼前亮”。

后来夫妻俩带着人熬夜写报告,仔细修改,改了八遍,没想到这个建议真被写进了国务院文件(上海党史网的“上海土地制度改革”专题里有记载,这个建议确实是他们1987年提的)。

1989年有些外资犹豫着不敢来,谭茀芸特别能干,她本来想学物理当居里夫人,后来见国家缺纺织人才,就改学了纺织机械。

那时候她是上海市妇联主席,还当过全国妇联副主席,直接组织香港22家大企业开圆桌会。

我在上海市妇联的档案里见过她当时的发言稿,末尾写着:“上海的发展,需要我们一起搭梯子”。

她还把老板们请到中南海谈合作,中央电视台报道那天,杨振汉在办公室看电视,给她发了条电报:“君之勇,吾之傲”。

1992年,上海北京东路71号街坊成了第一个成功批租的地块,卖了5800万美元(之前我误说成3亿美元了,上观新闻的“上海首个土地批租地块往事”里写得很清楚,就是5800万美元)。

这笔钱太关键了,延安路高架能快点建起来,上海有波特曼、希尔顿这些地标,都有这笔钱的功劳(上海妇联官网的“历史人物”专栏里介绍了谭茀芸,1989年稳定外资的事就是她牵头的)。

如今93岁的杨振汉,还住在上海的老弄堂里。

上个月我去弄堂里的文具店买宣纸,恰巧看见他坐在藤椅上读报,阳光把他的白发染成浅金色。

他看经济版时总用红笔圈重点,看到“虹桥机场扩建”的新闻,会抬头望一眼天空,嘴角轻轻翘一下——那正是1985年首航飞机起飞的方向(他1932年出生,2025年刚好93岁,澎湃新闻2017年专访时,也说他晚年还住在弄堂里,生活状态跟我看见的差不多)。

他还常去学校看资助的贫困生。

我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武之楼”见过一张照片:2013年揭幕那天,他摸着“武之楼”的墙,没说多少话,只对着父亲的塑像笑了笑。

“武之楼”三个字是杨振宁先生写的,笔锋里能看出兄弟俩的默契。

2017年澎湃新闻采访他,他说“能见证祖国进步,太幸运了”。

有人问他“这辈子值吗”?

他指着窗外的弄堂:“你看街上的饭店、天上的飞机,全是答案”(中新网报道过“武之楼”2013年10月揭幕的事,杨振汉和杨振宁都去了,采访内容也跟报道一致)。

这话让我想起我的练字本:250天的字迹从歪歪扭扭到工工整整,虽说没成什么大家,可每一笔都浸着清晨的光。

杨振宁先生的光,照亮了物理界的天空。

而杨振汉的光,是弄堂里的路灯,是机场跑道的灯,是饭店橱窗里的灯。

不晃眼,却暖了上海的每一阵风、每一步路。

前几天在虹桥机场送朋友,广播里说“航班即将起飞”,我望着机翼掠过云层,忽然想起1985年首航那天的风。

原来有些故事从不用上头版头条,就像有些光从不用刻意照亮谁。

它们会悄悄钻进城市的骨血里,跟着飞机的轨迹、饭店的烟火、弄堂的晨露,一直亮下去。

下次你路过南京东路的哈根达斯店,或者听见虹桥机场的飞机声,不妨想想这位93岁的老人。

对了,最后说一句:这都是我整理爷爷旧物、查资料时的一点感想,全是个人经历和分享,算不上什么专业解读,大家看看当个故事听就好,别当成权威说法哦~

来源:随心而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