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头的追光者米福堂(三)护卫十世班禅返藏 推动曲麻莱建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09:44 1

摘要:米福堂(1906—1976),出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其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定地追求光明与进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几乎奉献了毕生的力量,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编者按】米福堂(1906—1976),出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其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定地追求光明与进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几乎奉献了毕生的力量,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虔诚迎送,护卫班禅返藏

1951年12月末,在毛主席、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率行辕抵达青海香日德,拟自此启程返藏,执行《十七条协议》所定事项。米福堂依据此前计晋美等人传达的中央指示——命其负责迎送班禅返藏事宜,提前于曲麻莱境内丹巴日旧山至七渡口辖段,按七马站(每站约35至50公里)间距设立接待站,每站委任一名百户长统筹人力、物资等保障工作。年末,米福堂复遣长子旺斗昂布率日沙江洛、尕青公保、然洛等三十余人赴香日德迎接。

图为1952年,米福堂精心组织力量,帮助十世班禅和护送部队在通天河七渡口渡过长江

1952年1月初,班禅大师及护送队伍抵达米福堂所设首站阿兰昂措(今都兰县阿拉克湖,海拔4100米,时属曲麻莱辖区),于冰封湖畔度过元旦。月末,队伍翻越丹巴日旧山进入黄河源区,在佐姆牙隆休整数日,并于雪山环抱、冰河纵横的荒野迎来辛卯年春节。虽值严寒凛冽,大师以其高昂兴致与乐观精神鼓舞全体随行人员。彼时大师命名此地为“黄河源滩”,依藏族崇敬野牦牛之俗,遣随员收集散落四野的数百架野牛头骨,堆砌塔形拉则,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大师结跏趺坐于母亲河源头,诵吉祥颂词,祈愿国运昌隆、民族团结、民生安乐。此地遂得名“雅果拉则”(意为牛头祭坛)。

2月初,班禅行辕抵色吾沟设置局驻地。米福堂率数百信众恭迎。大师驻跸于霍什塔山脚三日,远近民众争相觐见。其间大师多次造访米福堂宅邸,勉励其忠诚服务党和人民,临别赐予黄缎上衣及自穿皮夹克一件。大师专赴赛安松多河拉麻寺举办法事,为数百信众摸顶赐福。嗣后,米福堂倡议各寺每年此时齐聚河拉麻寺诵经,遂成定例。随行文工团献演丰富节目,三弦、二胡与快书、口弦之声回响千年江源,播撒现代文明春风。

之后,米福堂组织人力马匹,分段护送班禅一行至长江七渡口,复遣珊巴东周等二十余人护驾渡江,直抵西藏那曲,圆满完成了使命。

图为1957年,十世班禅赠送给米福堂的宗喀巴佛像

1957年中,米福堂携亲眷返日喀则故里省亲,期间在七弟聂仓洛桑格勒(时任扎什伦布寺德庆颇章管家)陪同下,拜会十世班禅大师,受到大师热情接见,嘱其全力维护民族团结、贯彻国家政策,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临别时大师赠送给米福堂宗喀巴佛像,并说:“若有缘,我们日后再相见,以此为记。”此番为米福堂最后一次谒见班禅。

图为1985年,米福堂次子、玉树州政协副主席米扎西和五子、四川石渠县巴若寺巴若赤甘在北京拜谒十世班禅大师时,大师所赠钢笔

同心同德,建设河源首县

1952年6月,中共青海省委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曲麻莱工作委员会”,直属省委领导,由山西“老八路”陈自强出任工委书记。经过充足准备,8月31日,61名工委干部与50名警察从西宁启程,向着遥远的江河源头进发。临行前,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景生明代表省委向陈自强交代任务,强调:“你们到曲麻莱,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那里站住脚。”最后三个字讲得很重。景生明特地向陈自强介绍了布久总头人米福堂的基本情况,叮嘱到曲麻莱后要立即与米福堂取得联系,重点做好米福堂的工作,搞好与他的关系,发挥他在这一地区的威望,尽快建设人民政权。

工委乘车来到都兰县察汗乌苏,因前方没有公路,要骑马前行。为了让工委干警适应高原,熟悉马性,学会安营扎帐和野炊技能,学习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工委决定在察汗乌苏休整训练20多天。期间,先期前来报信联络的色日牛洛、日沙江洛找到陈自强,说米福堂急切盼望工委早日到达曲麻莱。这是工委第一次与曲麻莱的牧民接触,相互都感到很亲切。牛洛还向工委详细反映了丹巴日旧山南麓到黄河源头路段的匪情,工委为此加强了军事练兵与部署。

国庆节后,陈自强以米福堂派来的牧民做向导,率工委全体干部干警,在骑兵支队的护送下,向西南进入崇山峻岭之中。10月9日,队伍刚刚翻过丹巴日旧山,迎面遭到土匪袭击。战士们沉着勇敢,迅速投入战斗,很快击溃了匪军。夜幕降临,部队来到了阿兰昂措湖边安营扎寨。附近的曲麻莱多仓部落头人角吾图江受米福堂委托,带着部分部落武装和牧民群众来到营地,向工委领导敬献哈达,表示热烈欢迎和护卫之意。而后,旺斗昂布和珊巴东周带着米福堂组织的牧民护卫队赶到,使工委的队伍愈加壮大。10月13日,工委到达了黄河源头——约古宗列盆地。骑兵支队完成护送任务,返回察汗乌苏,接下来的护送任务就交给牧民护卫队和干警们共同承担。

图为1953年10月,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川甘青各民族参观团成员,米福堂在二排左起第16位

1952年10月21日,阳光照耀下的色吾河畔,米福堂与数百名牧民群众一起,穿着节日盛装,高举着藏汉双语同框书写的“在毛主席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红横幅,隆重欢迎工委的到来。到处是穿戴民族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头戴红缨冠的小伙子高歌欢舞,表达了曲麻莱人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拥护爱戴之情,表现出对工委的诚挚欢迎。欢迎仪式之隆重,是草原上从没有过的,工委全体干部与战士深受鼓舞,同时也为工委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饱含温度的坚实基础。

欢迎的人群中,陈自强一眼就认出了身材挺拔、神情和善又不失威严的米福堂。双方张开双臂互迎过来,互献哈达,亲切交谈,热情问候,大家一起帮助工委安营扎寨。事先,米福堂多次勘察地形,在自家附近,色吾河南岸、霍什塔山脚下一处台地上选定了工委驻址。自此近30年,这里一直是曲麻莱县县治所在地。

第二天一大早,陈自强偕工委全体委员到隔河相望的米福堂家回访。米福堂家中仅有一大一小两顶牛毛帐篷,为数不多的牛羊散落在周边吃草,自从1931年米福堂来到布久部落,就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为曲麻莱谋求福祉,自己的生计和家人倒是很少顾得上。米福堂在大帐中接待了工委领导,双方交谈得很亲切很融洽,从家庭生活谈到国家形势,从牧业谈到农业,从曲麻莱谈到内地大城市,从工委进驻色吾沟谈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日出东山谈到暮色苍茫,大家共同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初次深谈,米福堂给陈自强留下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表现出胸怀坦荡、落落大方,给人一种见多识广,头脑灵活,易于接受新事物,且平易近人”的感觉。米福堂再三表示愿意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决定,按照党的政策规定办事,一心一意跟着党走。工委的领导们被米福堂鲜明确定的态度所感染,高兴地勉励他要放下顾虑,一起做好曲麻莱方方面面的工作。

图为1959年10月,米福堂(前排右二)当选玉树州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米福堂向工委详尽介绍了曲麻莱的情况。工委依此研究确定了一个时期“由上而下,慎重稳进”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各部落百户、百长、头人及活佛为主要对象,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清工委进驻曲麻莱的目的,化解各方顾虑;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尽快掌握社情民意,组建基层骨干队伍。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牲畜瘟疫正在草原上肆虐,人畜病倒得很多。工委决定立即派出人医兽医逐户、逐畜群治疗人畜疾病,做到不漏掉一顶帐篷,不放弃一个畜群,以解除群众的生活困难和疾病痛苦。同时,组织发放扶贫无息贷款,尽快恢复生产。工委领导当着米福堂面,要求全体干部务必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做到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一切从团结愿望出发,把根深深扎在曲麻莱这片热土上。陈自强以身作则,号召全体汉族干部要立即掀起学习藏语文的热潮,尽快掌握基本用语,以便直接同牧民群众言语交流,融入当地社会。米福堂双手合十,感谢毛主席的恩情,从心底里佩服这些从遥远的异乡赶来帮助曲麻莱建设的亲人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很快,草原上第一次有了帐篷医院、兽医站、藏汉帐篷小学……为了打消广大牧民群众的疑虑,改变千百年主要靠念经祛除病魔的旧传统,米福堂让各部落头人带头领着亲戚、家属到医院求诊,送自己的孩子到学校上学。他还在工委的支持下,说服牧民群众,选送了一批牧民子女到西北民族公学、湟源牧校和西宁民族中学学习深造。渐渐地,草原上曼巴戛尼(亲人医生)、格干扎西(吉祥老师)的美名传播开来,人们开始了解了党的宗旨,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曲麻莱才会拥有美好明天的道理。

图为米福堂全家福(1962年),前排左三为米福堂,左二为夫人布莎西拉措(布莎琼莱之妹,为布莎琼莱去世后续娶),左四为长子旺斗昂布,后排左一为五子土登嘉措,左二为次子米扎西,左三为长女德庆,左四为三子久甫。

此后一年,工委与米福堂反复磋商、精诚合作,万事俱备,开始着手筹建曲麻莱人民政权。1953年10月24日,曲麻莱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代表中除部落头人和活佛外,还有贫苦牧民和妇女代表,一石激起千层浪,穷人同富人、活佛坐在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女人与男人平等议论曲麻莱的大政方针,江河源头从此换了新模样。会议经过反复协商讨论,代表们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米福堂为曲麻莱县县长,陈自强和拉秀公吉2人为副县长,并选举产生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21人,曲麻莱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各族儿女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携手共创新的天地。多年以后,陈自强在回忆这段光辉岁月时,深情表示,曲麻莱能够顺利建政,“总头人米福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一直表现积极,靠拢党,支持并参与政府的工作。他对全国形势认识十分清楚,常说只有依靠共产党,曲麻莱才会有出路。”

同年年底,中共青海省委决定将省直属的曲麻莱县划归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设自治州)管辖。在随即召开的玉树藏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米福堂又当选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6月,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米福堂当选为自治州政府副州长,同时任省政协委员,政协玉树州第二届委员会常委。直至1960年8月,米福堂一直兼任曲麻莱县县长。为加快曲麻莱现代畜牧业改革,米福堂积极响应号召,率先把自家的马牛羊悉数上交给国家,建立了曲麻莱第一个公私合营牧场,在当时影响很大。1964年,米福堂光荣地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6月8日,米福堂病逝于玉树结古,享年70岁。

在70年的人生里,米福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出世到入世,遍识人间疾苦,爱国之心却始终如一。在党的领导下,他在曲麻莱地区成功建立人民政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青春到暮年,他把一腔热血,奉献在他热爱的土地上、他倾情的事业中。他的传奇,将永远铭记于江河源头的历史丰碑之上。(中国西藏网 文/程颐工)

来源:中国西藏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