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总产值破1000亿!遵义怎么做到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14:12 1

摘要:用科技赋能、数字养殖破解农业现代化核心密码。近年来,遵义市立足生态优势,在现代农业领域持续探索,用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赋能,让传统种植养殖业模式“改头换面”。“十四五”期间,遵义市以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全速迈进。数据显示,遵义市

用科技赋能、数字养殖破解农业现代化核心密码。近年来,遵义市立足生态优势,在现代农业领域持续探索,用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赋能,让传统种植养殖业模式“改头换面”。“十四五”期间,遵义市以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全速迈进。数据显示,遵义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粮食单产水平增长6.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2020年的57%提升至2024年的66.4%,一个个增长的数据,正是遵义“十四五”交出的亮眼答卷。

科技加持:从传统养殖到智慧新篇

深秋的黔北,山峦依旧翠绿。在红花岗区深溪镇高坊村的遵义市生态陆基渔业养殖厂内,银灰色大棚下,直径8米、深1.8米的圆形养殖桶整齐排列。工作人员姜晓东正沿着走道巡查,熟练地投喂着鲈鱼和鳜鱼。“鳜鱼每天喂两次,鲈鱼要喂三次,这是我们养鱼场唯一能看到人工参与的工作。”姜晓东告诉记者,水温、含氧量监测等全部由设备自动处理。

在养殖厂的另一边,厂长江浩站在主控制面板前,密切关注着水体含氧量、PH值和温度等实时数据。“鱼和人一样,需要舒适的环境才能长得好、长势快。”江浩介绍,通过智能系统精准调控,可以还原最佳的养殖状态。这种被称为“生态陆基渔业”的新型养殖模式,是遵义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与此同时,通过“物理过滤—生物过滤—增氧—消毒杀菌”全流程污水处理技术,基地高效降解了鱼类排泄物和饲料残渣,在极少补充新水的情况下实现水体循环利用。“我们每年能节省600多吨水。”江浩算了一笔账,智能系统的应用既减轻了工作强度,又提升了管理科学性和效率,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设施渔业以创新技术突破用地与环境制约,在有限空间内构建高效养殖体系。据了解,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养殖规模可达上百万尾,营收达3000万到4000万元。

数字茶园:从“凭感觉”到“看标准”

在湄潭云雾缭绕的茶山,一场以“数字欧标茶园”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在上演——贵州三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科技与创新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动能。该公司位于湄潭县抄乐镇群丰村的有机茶园基地,眼下正通过无人机飞防、数字化管理等科技手段,全面启动茶园管护统防统治工作,为来年茶叶质量安全筑牢根基。

同时,该茶园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环境监测、智能灌溉、精准施肥和全程溯源,构建起茶叶种植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我们把茶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作为试点,运用数据工具,将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到销售整个链条全部可视化打通。”贵州三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忠勇表示。

如今,这片3000亩的欧标茶园,凭借可视化管理系统和高标准管护要求,接连斩获中美欧有机认证,带动当地茶青收购价提升,成为遵义茶叩开国际市场的“钥匙”。

机械强农:从“人力为主”到“机器换人”

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遵义农业在链式发展中释放聚合动能。在桐梓县狮溪镇的黄坪坝区,3700余亩油菜田里,一台台油菜播种机平稳穿梭,隆隆机声中,一行行整齐的垄台在沃土上徐徐铺展。“之前我们都是用人工,又要挖又要种,很麻烦。现在有机器,方便轻松多了。”狮溪镇大兴社区农户梁贵琴站在田埂上,望着田间作业的播种机,脸上洋溢着笑容。

机械化高效种植的背后,是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紧密协作。今年3月,狮溪镇成立桐梓县狮溪箐柏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备翻犁、开沟、播种、收割等多类农机,为农户提供一站式耕种服务。“目前我们合作社组建了4支播种服务队进行全镇的油菜播种,每台播种机每小时可播4-5亩,一天能播40-50亩。”合作社负责人娄和平说。目前,合作社服务已覆盖全镇11个村(社区)。

近年来,桐梓县大力推广“粮油轮作”模式,通过培育农机合作社、落实惠农补贴、加强技术指导等举措,一片片“冬闲田”正逐步转变为“增收田”。

从万尾鱼跃到茶海叠翠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

遵义正以“跨界融合、全链增值”的

现代农业图景

续写着红色圣地的新时代

“山乡巨变”

来源:直播遵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