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组让代谢人群振奋的数据,并非来自海外进口菌株,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AKK001菌株交出的临床答卷——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主导的国内首个AKK菌人体临床研究,近日正式公布结果。
每天1粒胶囊,1个月腰围减少4.3cm,3个月甘油三酯降低21%,肝肾功能全程无异常。
这组让代谢人群振奋的数据,并非来自海外进口菌株,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AKK001菌株交出的临床答卷——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主导的国内首个AKK菌人体临床研究,近日正式公布结果。
作为国内首个AKK菌产品的人体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它不仅验证了AKK001在减重、调代谢上的明确效果,更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益生菌领域,终于摆脱海外菌株依赖,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据行业信源透露,原衍生物的AKK001菌株早在临床数据公布前,就已吸引全球20余家企业合作咨询,涵盖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原衍生物品牌负责人Shirley多次向外界透露,自去年开放全球原料合作以来,AKK001原料几度脱销,工厂正三班倒加码。
时间拨回5年前,国产AKK菌还陷“无本土数据”困境。
2020年前后,海外AKK菌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彼时这类被称为“瘦子菌”“长寿菌”的有益菌,靠着代谢改善、肠道养护的概念快速吸睛,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几乎所有产品都沿用欧美人群的实验数据,缺乏针对国人肠道菌群、代谢特点的人体临床验证。
中国人的肠道里,AKK菌占比本就比欧美人群低1.2-1.5倍,直接用海外菌株,效果打折扣不说,安全性也没保障。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多依赖进口原料,自主菌株研发几乎空白,更没有企业能突破量产技术瓶颈。
公开资料显示,本次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纳入60名BMI≥28的肥胖志愿者,观察组每日补充含1.5×10¹⁰ TFU AKK001原料的制剂,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统一饮食指导(1800-2000kcal/天),随访3个月。
结果显示,干预仅1个月,观察组就展现出明显优势:体重平均下降2.8kg,体脂率降低3.1%,腰围减少4.3cm,基础代谢达到1485kcal/d,比对照组(1412kcal/d)高出73kcal/d(P=0.001),相当于每天多消耗1碗米饭的热量。
三个月后,AKK001原料的效果进一步“增效”:观察组基础代谢升至1568kcal/d,体重累计下降5.2kg,体脂率降低6.2%,代谢指标更是全面优化——甘油三酯降低21.05%,总胆固醇降低12.24%,胰岛素水平下降25.6%,就连被称为“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升高8.3%。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还明确了AKK001原料的“剂量-效应”关系:每日补充1.5×10¹⁰ TFU(约7.5mg原料)即可达到最佳代谢干预效果,这一剂量比海外原料推荐量低30%,既降低了下游产品的应用成本,也进一步印证了其生物活性优势。
不过原衍生物品牌负责人Shirley也坦言,当前研究仍有局限:“样本量60人,随访3个月,未来会扩大到300人,随访延长至1年,还会探索对脂肪肝、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效果。”
据头豹研究院报告,2025年中国AKK益生菌市场规模达187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23%,是大健康领域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但此前,这个赛道长期被海外产品占据,它们的短板也很明显:缺本土临床数据、菌株适配性差、价格偏高(单瓶多在千元以上)。
而AKK001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些空白:本土菌株适配中国人肠道、三甲医院临床背书、上游原料价格仅为海外产品的1/3,使之迅速成为品牌方新宠。
业内专家更看好其产业意义:“以前做益生菌,要么买海外菌株,要么拿不出临床数据,AKK001从菌株筛选到临床验证全自主,相当于为国产菌立了个‘新标准’——不靠概念炒作,而是靠本土科研和临床说话。”
眼下,AKK001的探索才刚起步。研究团队计划联合更多三甲医院,开展针对脂肪肝、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临床研究;产业端,上海原衍生物已推出AKK001与三丁酸甘油酯、GABA的搭配方案,分别针对精力改善、睡眠调节;甚至还开发出益生菌巧克力、软糖等形态,让“代谢干预”更贴近日常。
对消费者来说,未来再选益生菌,或许不用再迷信“海外光环”——一款来自中国百岁老人肠道、经三甲医院验证的菌株,可能才是更适合的选择。而这个千亿市场的“中国拐点”,才刚刚开始。
来源:青优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