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前在书房翻老相册,页页都是时间的痕迹。黑白照里的人像被定格,动都不动。翻到叔公那页,年轻时候眉眼硬朗,一看就严肃;晚年照片里,他嘴角软了,笑容里透着暖意,整个脸的线条都没那么锋利了。再看那位一直爱笑的远房姑姑,年轻时笑得眼睛都弯了,中年以后眉间多出条深纹,
照片里的人变了,这件事很直接——年轻时那张冷峻的脸,晚年竟然带着柔和的笑;
几天前在书房翻老相册,页页都是时间的痕迹。黑白照里的人像被定格,动都不动。翻到叔公那页,年轻时候眉眼硬朗,一看就严肃;晚年照片里,他嘴角软了,笑容里透着暖意,整个脸的线条都没那么锋利了。再看那位一直爱笑的远房姑姑,年轻时笑得眼睛都弯了,中年以后眉间多出条深纹,眼神也少了些光。小时候我听祖母说“相由心生”,当时觉得像老人唠叨,直到把这些照片摊在眼前,才知道那话不是随口说的。
有研究并不是单从老话里找安慰。面部有几十块肌肉,这东西会记住动作。笑得多,眼角周围的肌肉就常收缩,时间久了就留了鱼尾纹;老是皱眉,眉间那条线就越刻越深。斯坦福有个十年追踪的研究,结论跟这差不多:情绪长期偏积极,面部的肌肉更容易往上抬,看起来更有精神、更年轻;长期压抑或抑郁,肌肉习惯性往下拉,脸就显得沉闷、没生气。还有一些学者指出,情绪会通过神经递质影响面部的血液循环。心情好时血流顺,皮肤有光泽;长期紧张、压力大,微循环变差,脸色就偏暗、无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热恋中的人看上去红润有神,而长期焦虑的人面色常常苍白或灰沉。
气质的变化不是只靠肌肉堆出来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并非空谈。一个人心里有东西,内心宽厚,哪怕站着不说话也透着舒服;反过来,若心里装着怨恨或嫉妒,表面再会掩饰,眼神和微表情里还是会漏出来。心理学把这叫“情绪渗漏”——真实的内心,总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泄露。身边有位退休老师就是活例子:年轻时她长相普通,但几十年教书育人,把耐心和温暖当成习惯,晚年的她看一眼就让人安心,学生跟她说话能把心里的结松开。这样的气质,真的是日复一日的小事堆出来的。
东西方的老说法和现代研究,在这点上是有交集的。西方有人把优秀当成长期习惯形成的品格,东方的佛学也讲内心会反映在外在。医学方面补充说,乐观会影响免疫、影响新陈代谢,进而反作用到精神状态和外貌。换句话说,照顾好内心不是修行题目那么虚,它有生理基础,长期下来会在脸上、气场上体现出来。
知道这些,实际可做的事不复杂。日常可以试几件容易上手的事:每天花几分钟记情绪,写下当天的好坏和触发点。研究显示,持续几周记录积极体验,会让人更容易发现生活里的小幸福。还有就是刻意练习笑,不是做作,而是有意识地把面部肌肉往上用,笑一笑本身也能反过来改善心情。再多给心里“补点营养”:看些能触动人的书、画、音乐,和带正能量的人多接触,这些慢慢会反映在说话方式和眼神里。别把负面情绪憋着,找运动、跑步、冥想或别的发泄方式,把怨气、焦虑释放掉,免得它们长期住在面部的“肌肉记忆”里。
这些听起来像生活习惯的小改变,但影响真不小。一个人的脸会影响别人对他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又会改变别人给你的回应和机会。不是说脸好看就能决定一切,而是内心的改变带来的外在差异,会在日常交往里产生实际效果。
合上相册那一刻,我走到窗前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脸上的一些细微变化:有些线条是笑里留下的,有些是长期紧张的影子。我把相片放回箱子,想着那些能做的小事——写日记、常笑、看书、动一动。顺手关灯,屋里静了,脑子里还回荡着叔公晚年那种温和的笑。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