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雨水多到“离谱”,山东不少种麦地块积水难排、土壤黏重,很多农户发愁:“涝天种麦到底撒多少种子才合适?”其实用种量真不是越多越好,核心得看“播期早晚”和“土壤墒情”,盲目加量反而会导致苗挤苗、后期易倒伏,按这方法算,既保苗数又省种子。
今年雨水多到“离谱”,山东不少种麦地块积水难排、土壤黏重,很多农户发愁:“涝天种麦到底撒多少种子才合适?”其实用种量真不是越多越好,核心得看“播期早晚”和“土壤墒情”,盲目加量反而会导致苗挤苗、后期易倒伏,按这方法算,既保苗数又省种子。
往年墒情好、播期准,小麦能正常分蘖,靠分蘖成穗就能保证产量,用种量不用多。但今年不一样:一是山东多地土壤含水量高,种子和根系容易缺氧烂掉,发芽率比往年低5%-10%,容易闷芽烂种;二是受雨水影响,播期普遍推迟,温度一降,小麦冬天没时间分蘖,只能靠主茎成穗。所以必须适当加种量,才能保证每亩基本苗数(山东麦区每亩基本苗需18-22万),不然来年肯定减产。
种麦最讲究“以播期定播量”,结合山东“霜降前后是适播期,立冬后算晚播极限”的特点,用种量这么卡更贴合实际:
霜降前(10月25日前)播种:如果往年这时候播25斤,今年就得加到30斤左右。一来补涝天出苗率的损失,二来现在温度比往年低,得额外加2-3斤保苗,像山东胶东地区这时候播,这个量刚好能兼顾出苗和后期分蘖。
霜降后到立冬前(10月26日-11月7日)播种:日平均温度快跌破8℃,小麦基本不分蘖,得靠主茎撑产量。这时候每晚播一天,就加1斤种量,比如10月30号在鲁中地区播,就得加到35-40斤;到立冬前(11月7日)播,哪怕是鲁南温暖些的地方,最多加到45斤,避免密度过高。
立冬后(11月8日后)播种:这时候温度已低于5℃,小麦发芽慢、出苗弱,属于“应急播种”。要是土壤还特湿,最多加到50斤,且必须选早熟品种(比如鲁麦21这类耐晚播品种),再密就会抢养分、后期易倒伏,山东很少有地块会播到立冬后,这个量仅作应急参考。
播期定了基础量,还要按山东本地土壤情况再改:
过湿地块(攥土成团不散):比同播期的常规量再加3-5斤。像山东鲁西、鲁南的黏性土地块,要是雨后还能踩出泥坑,就得比同播期的沙土地再多加2斤种,黏土地闷芽风险更高,多备点苗更稳妥;要是鲁北的沙土地,就算偏湿,加3斤基本就够。
肥力差的沙土地:麦苗长得弱,分蘖能力也差,哪怕墒情不算特别涝,也要比肥地多加2-3斤,靠密度补产量,山东不少丘陵地带的地块肥力偏瘦,这点尤其要注意。
墒情刚好的地块(攥土能散):按播期标准量来就行,不用额外加——这类地出苗率有保障,加种反而浪费,像山东部分灌溉条件好、排水及时的地块,就按基础量播。
1. 必须浅播:涝天土湿,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别超3公分。山东不少地块播深了容易闷芽,哪怕加了种量,出不来苗也没用。
2. 拌种不能省:用含吡唑醚菌酯的拌种剂,拌完晾到麦粒散开再播。既能防涝天的根腐病,又能减少地下虫(山东麦区常见蛴螬)啃食,让加的种量真正变成有效苗,这是山东老农户每年都认准的步骤。
今年涝天种麦,用种量就按“播期算基础,墒情调增减”,再配上浅播和拌种,保准每亩基本苗够数、苗还壮,明年高产不用愁!
#山东种麦 #涝天种小麦 #晚播小麦用种量 #小麦种植技巧 #三农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