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浸润千年古城中医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0:36 1

摘要:浙江省绍兴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绍兴市的街头巷尾,张景岳、章虚谷等杰出医家的名字仍在传颂;乌篷船的桨声里,绍派伤寒、钱氏女科、三六九伤科等医派专科万古流芳……在有着“士比鲫鱼多”美誉的绍兴,中医药文化的脉搏,至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跳动。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绍兴市的街头巷尾,张景岳、章虚谷等杰出医家的名字仍在传颂;乌篷船的桨声里,绍派伤寒、钱氏女科、三六九伤科等医派专科万古流芳……在有着“士比鲫鱼多”美誉的绍兴,中医药文化的脉搏,至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跳动。

如今,走进绍兴市基层中医馆,群众多了一种了解中医药的方式——阅读《中国中医药报》。在绍兴市各个基层中医馆的文化角,《中国中医药报》成为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群众爱不释手的候诊读物。

目前,该市全部基层中医馆都订阅了《中国中医药报》,实现中医馆订阅全覆盖。

群众看报了解越看越爱的中医药知识

带着孩子来到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进行小儿推拿的王女士,在中医馆的文化角第一次接触《中国中医药报》,读完报纸的内容,她爱不释手。王女士表示:“我以前对中医药也很感兴趣,但没有购买过专业的书籍去系统学习,这次带孩子来就医读了这份报纸,感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浙江省柯桥区柯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翻阅报纸的市民李先生表示:“这份报纸的内容很丰富,有中医专业的文章,还有实用的中医养生妙招,能让人很快地了解中医药知识,科普、行业信息等文章应有尽有,是一座中医药知识的宝库。”

走进越城区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古色古香的诊室中飘散着淡淡药香。“扎完针灸,我这老腰终于能直起来了。做完治疗还能在文化角看看报纸,感觉很放松。”患者张大爷对中医馆的服务赞不绝口。

在上虞区梁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过道两侧长凳上等待就诊的患者口中,《中国中医药报》是他们的“新晋好朋友”。“每次来中医馆看病的时候,等待候诊的时间我就会看看这份报纸,这样候诊的时光也变得好打发了。这份报纸上的很多内容非常适合老百姓阅读,我很喜欢看。”患者吴奶奶说。

医护读报培养越来越强的专业素养

除了患者,受益的还有基层的中医医护人员。

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柯桥分院(绍兴市柯桥区柯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张利青眼中,订阅《中国中医药报》后,医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

该院中医科主任王喜认为《中国中医药报》上的“岐黄论坛”栏目对自己影响颇深。“报纸上的学术内容,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之余提高专业能力。”他坦言,每当遇到临床难题或想深入了解某个中医理论时,总会习惯性地翻阅报纸寻找灵感。“尤其是‘岐黄论坛’里各位名医大家的临床心得和辨证思路,常常让我茅塞顿开。”

王喜举例说,有几次在治疗患者时,借鉴了论坛中的文章,调整了治疗思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如今,每期报纸一到,他都会第一时间研读“岐黄论坛”,并将有价值的内容认真摘录到自己的临床笔记中。

“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基层医生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王喜表示,这份报纸不仅是他持续学习的良师益友,更成为他精进医术、服务患者的重要力量。在他的带动下,科室里的年轻医生也纷纷养成了读报学习、交流心得的习惯,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该院中医理疗师沈洪霞说:“作为一名中医理疗师,持续学习和紧跟行业动态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中医药报》的‘文化与科普’版块是我与患者沟通的‘宝藏’,里面通俗易懂的养生知识、药膳配方和对常见误区辟谣的文章,都是我向患者健康宣教的绝佳材料。这让我和患者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哪疼治哪’,而是延伸至更全面的生活方式指导,极大地丰富了沟通内涵,也建立了更稳固的信任关系。”

谈及患者最喜欢阅读的内容,沈洪霞表示:“患者对《中国中医药报》的养生板块兴趣比较大,简单的食疗、穴位等科普知识,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参与健康管理。当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理解和信任疗法时,治疗的依从性和最终效果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基层订报推动中医药文化落地生根

基层是中医药生命力的源泉。它的根,深扎在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它的魂,融于百姓的饮食起居、养生习俗之中。因此,让中医药在基层落地生根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基层中医馆积极订阅《中国中医药报》的初衷。

在张利青看来,《中国中医药报》既是一份学用宝典,更是一处精神家园。订阅《中国中医药报》,能够帮助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更好学习掌握国家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法规,了解全国中医药行业动态,使《中国中医药报》成为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帮手。

沈洪霞认为,将《中国中医药报》送达基层,绝非简单的报刊发行任务,而是关乎中医药事业根基的重要抓手。它意味着将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最鲜活的临床经验以及最权威的政策导向,直接输送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基层中医馆订阅《中国中医药报》在促进医患沟通与中医药文化普及方面,同样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于前来就诊的群众而言,这份权威的国家级行业报纸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背书’。当患者在候诊区听医生谈起这份报纸时,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对中医药服务和专业医生的信赖感。医生们则可以将报纸上的权威科普文章、疾病防治知识作为与患者沟通的生动素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理药理,从而有效提升沟通效率,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张利青说。

“这份报纸,对于基层医生而言,是触手可及的移动导师,是开阔眼界的行业窗口,更是坚定职业信念的定盘星。当每一位像我这样的基层中医都能从中获益并带动整个科室时,当每一家基层中医馆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时,中医药的服务水平与群众信誉度自然会水涨船高。”王喜说。

如今,在绍兴市的各处中医馆,这份报纸已成为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通过将报纸内容融入候诊区宣传、社区健康讲座,中医馆已经超越单一的治疗场所,化身为一个播撒中医药文化种子的“窗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与热爱,为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培育最深厚的群众土壤。(本报记者 徐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