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旅游与商业参访领域,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免费开放,而零售企业胖东来却推出付费参访计划,其中高端研学计划费用高达 100 万元。这一“免费”与“天价”的鲜明对比,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
在旅游与商业参访领域,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免费开放,而零售企业胖东来却推出付费参访计划,其中高端研学计划费用高达 100 万元。这一“免费”与“天价”的鲜明对比,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
一、清华、北大:免费开放的公共担当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公立大学,由国家财政支持,是服务全民的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它们免费开放校园,旨在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展示学术殿堂形象,激励莘莘学子。游客文明有序参观,既是对公共资源的尊重,也体现了高校知识普惠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这种免费模式,虽无门票收入,但能提升社会美誉度,吸引潜在优质生源,实现长期品牌价值。对于普通游客和学子而言,这是一次高性价比的“精神朝圣”,能收获感官体验、文化熏陶和激励价值,不过并非一套可立即复制的“方法论”。
二、胖东来:天价门票背后的商业逻辑
与高校免费开放不同,胖东来推出付费参访计划。企业开放日每月两次,每批次不超 15 人,参访费 2 万元/人,参访者可实地感受门店与产业园,学习企业文化与管理细节。高端研学计划每年 2 - 3 次,每次两天,面向不超过 10 位企业家,单人费用高达 100 万元,主办方称收入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胖东来强调收费“非以盈利为目的”,核心在于通过高门槛实现两大功能。一是精准筛选,确保参访者志同道合、有深度交流需求,提升交流质量;二是价值宣示,高额费用是对胖东来经营哲学与管理模式稀缺性的一种定价,凸显其商业知识 IP 化与圈层化体验的核心理念。
从性价比逻辑来看,胖东来的“天价”聚焦知识密度与圈层价值。2 万元开放日,参访者可“方法论初探”,看到标准化服务流程、独特商品陈设等,对寻求局部改进的企业物有所值。100 万高端研学,参访者能获得极致知识密度,与核心创始人、高管团队深度交流,探讨顶层设计等核心机密,还能收获稀缺圈层网络和品牌背书。对于营收亿级的企业家,若能学到关键经验,价值远超百万。
三、胖东来天价收费的利弊之辨与深层思考
(一)有钱能使鬼推磨
然而,对于这 100 万的收费,我本人着实存疑,甚至觉得这背后隐隐透着一种“想钱想疯”的荒诞感,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一场处心积虑的广告炒作。在我看来,这就如同打着高端幌子的小团团行为,缺乏实质的合理性。
从表面逻辑上讲,100 万的天价收费,仿佛是在暗示“只要有钱,就能推开胖东来商业智慧的神秘大门”。这就好比民间那句“有钱能使鬼推磨”,给人一种只要掏出巨额费用,就能获取胖东来核心商业机密、进入其高端圈层的错觉。可仔细琢磨,这价格高得离谱,远远超出了常规商业参访活动的价值范畴。
商业参访的核心目的本应是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然而 100 万的收费门槛,将绝大多数有学习意愿但资金有限的企业家拒之门外。这难免让人觉得,胖东来此举并非真心为了传播商业智慧,而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稀缺性,将参访变成了一种少数人才能参与的“奢侈品交易”。
而且,所谓“所有收入将用于‘传播美好之路’”的说法,也显得有些模糊和空洞。没有具体的规划与透明的监督机制,很难让外界信服这 100 万真的会如他们所言,用于有价值的事业。这更像是为高收费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试图掩盖其可能存在的逐利本质。
再者,从市场规律来看,如此高昂的收费是否能真正带来与之匹配的价值回报,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便参访者能与核心创始人、高管团队交流,但两天的时间能否深入汲取到改变企业命运的关键经验,实在要打个问号。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这 100 万或许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若最终收获甚微,那无疑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鸡肋”。
(二)良苦用心的远见
抛开质疑,胖东来此举或许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不缺每年两三千万的收入,100 万更像是一个苛刻的“诚意筛选器”,劝退投机者,精准找到认同其商业理念、愿意付出巨大决心和成本的“同道中人”,追求交流深度和纯粹性。此举也是为“无形理念”定价,用市场化方式为成功模式“价值锚定”,提升行业对“管理软实力”的重视程度,树立行业信心。若成功,胖东来还能探索出“用商业反哺理念传播”的可持续道路,影响更多企业家,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四、钱诚益彰,千顺万顺:两种模式的理性选择
清华北大的免费开放,是公共教育资源普惠化的典范;胖东来的天价参访,是市场机制下对稀缺商业知识的差异化定价。二者本质是公共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并行探索,难以简单用“高下”评判:高校模式的核心是知识平等,通过消除经济门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胖东来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匹配,用高门槛筛选深度学习者,同时为商业理念传播提供可持续资源。
但需警惕的是:当商业知识被包装成“奢侈品”,是否会背离知识共享的初心?100万收费若缺乏透明机制支撑,即便有筛选功能,也可能被质疑为“精英圈层”的自我封闭。真正的商业智慧传播,或许需要在普惠性与深度性之间找到更平衡的支点——既保护核心知识的价值,又避免将学习机会异化为财富游戏。
最终结论:两种模式各有其时代合理性,但胖东来的天价实验,仍需用更透明的行动证明其“传播美好”的承诺,而非止步于争议中的商业噱头。
来源:中国千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