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99)丨继承中国电影的传统,首先要继承前辈们的精神——专访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08:50 1

摘要:江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一级导演,资深电影监制、大型活动主持人。俄罗斯尤里奥泽诺夫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导演、2000年全国十佳制片人、中国电视剧新时期20年突出贡献者。编导、监制的作品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百花奖、金

江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一级导演,资深电影监制、大型活动主持人。俄罗斯尤里奥泽诺夫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导演、2000年全国十佳制片人、中国电视剧新时期20年突出贡献者。编导、监制的作品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飞天奖、金鹰奖,以及开罗、莫斯科、印度、伦敦等电影节奖。

●金熊猫奖传递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审美追求,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人文价值和创新突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全球影视创作的前沿水准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盖楼的民工和拍电影的人,一天都吃3顿盒饭。民工们造的是物质大楼,我们造的是精神大楼

●学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把讲好的中国故事变成能在银幕上传播中国故事的优秀电影

●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还是要加强交流,既不要忘记前辈们留下的丰富电影积淀,也不能漠视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影技术。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摄影 韦维

2025年10月13日,由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携爱徒范雨林执导、反映江苏援青医生真实事迹、挖掘人性深处温暖情感的电影《靠近我 看见你》上映。有网友评价:“在商业电影泛滥的时代,这种质朴而真实的故事片尤为可贵。”

作为《靠近我 看见你》导演之一,这一个多月以来,江平奔波不停,脚步遍及全国各地:在成都参加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杭州参加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在长春策划设计吉林动画学院“电影回顾展”,在江苏南通参加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南通籍电影艺术家纪念恳谈会,以及赵丹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等。甚至在回京间隙,他还见缝插针地出席了“陕影星河计划——2025年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活动”线上评审会。

影视业界,需要江平的地方很多,他也总是时刻待命,鼎力相助。从影视创作到电影节展,从政府机构到影视企业、学会,几十年来,江平的身影遍及影视行业的各个岗位。他始终以一名“剧务”的姿态,甘为“人梯”,为传承中国影视艺术传统、传承前辈艺术家的精神尽职尽责。

川观新闻记者和江平(右)

通过金熊猫奖

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2025年5月,第二届金熊猫奖启动初评,江平等全球影视文化界28位专家学者和知名文化人士,评选产生了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四大单元125项提名建议名单,它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纵观这些作品,类型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新颖,传递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审美追求,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人文价值和创新突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全球影视创作的前沿水准。”江平认为,中外创作者共同带来了风格迥异、层次丰富的表达,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展现了影视艺术巨大的共情能力,彰显了金熊猫奖的国际视野和包容胸怀。

9月11日,江平现身第二届金熊猫奖活动现场。这一次,他的身份是金熊猫首届剧本创投活动评委会主席。活动由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共同主办,共收到707部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最终评选出10部获奖作品。“这次评选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剧本是不是来自生活,能不能一下子吸引住我们。”在江平看来,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江平现身第二届金熊猫奖活动现场

“今天,当我们推出这一批年轻人写的剧本的时候,我们真正感受到他们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他们把眼中的世界写进了剧本,将来我们争取把它们搬上银幕,成为新一代的电影。”江平说。

尽管金熊猫奖才举办两届,江平已对其“高起点”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两届活动的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是在国际上很有威望的导演;同时,参与活动的国际评委也有一定的分量和知名度;此外,入围终评乃至最终获奖的作品,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以及相当的质量和水准。“金熊猫奖一出场一亮相,是让人觉得货真价实的。”

“有人说,电影是装在黑匣子里的大使。我觉得它就是桥梁,胶片是纽带,片盘是基石,是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江平说,金熊猫奖让外国人站在中国的窗口向里边看,终能促成交流。

用平民化影片

建造起生活的精神大楼

对于影视节展的文化交流作用,江平深有体会。20世纪90年代,他就参与创办了如今享誉业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20世纪80年代,谢晋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提出“办个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希望加强与各国同行的切磋和交流,发展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经过各方努力,1993年10月7日,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崭新的上海影城迎来中外1000多位嘉宾,热闹非凡。

时任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别雷松莅沪考察,高质量的筹备,让他在各个环节都很满意。次年,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评定,上海国际电影节被正式认定为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即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秉承了一贯的艺术性、严谨性、包容性,是上海传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江平说。

江平在工作中

江平与电影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

江平成长于江苏南通,7岁时便进入当地少儿艺术团,14岁入艺校专攻话剧表演,1978年毕业分配到话剧团工作。1990年,他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开始了正式的电影导演工作。

曾有评论者指出,在中国电影导演中,江平是较为独特的一位,人们对他的关注,更多在于其影片风格的平民化。江平对这一评价表示认可:“我觉得我拍得比较好的片子,《康定情歌》《真情三人行》,包括《那些女人》《纸飞机》,它们的故事都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

以在四川甘孜拍摄的《康定情歌》为例,江平表示,其灵感来源于“我们去体验生活的时候,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影片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反映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2010年,该片在第六届中美电影节上摘得最佳影片奖金天使奖、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新人3项大奖。

身为导演,江平常说自己是“人民的打工仔”。“盖楼的民工和拍电影的人,一天都吃3顿盒饭。民工们造的是物质大楼,我们造的是精神大楼。”他说,如果一座大楼根基不稳或烂尾,就不会有人住;一部电影没有做到思想精神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也不会取得优异的票房。“我们是一个电影数量大国,如何从数量向质量提升,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培养年轻作者

让艺术之路有更多可能

从文艺院团到电影节展,从政府机构到电影企业,江平艺术生涯中的工作岗位遍及影视行业各个领域,履历之丰富,可谓少有。

然而,江平始终谦称,自己就是一个“剧务”。他打了个比方:拍一场戏,升降机要抬到河对岸去,你就得把衣服一脱、裤腿一挽,光着脚第一个下水,不管是冰水还是脏水,别人都会跟着你走。“管电影的人就应该是个剧务,为剧而服务的人,要对得起这个职务,要做事。”

“组织培养了我,吴贻弓、谢晋这些老师教导了我,怎么报答他们?”江平说,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就是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抱着这样的心态,在上海电影集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影集团任职期间,无论分管项目或创作,他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2023年12月,江平当选为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学会的不少活动与编剧、剧本密切相关。2025年以来,江平担任金熊猫首届剧本创投活动评委会主席,学会参与主办了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等。

江平喜欢在凌晨看剧本,“如果10分钟后我感到累了、困了,这多半就不是好作品;人困马乏的时候,能让你眼前一亮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代入受众视角,他认为,一部作品必须在前3分钟就能吸引人。

他尤其注重培养年轻人,认为应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的艺术之路拥有更多可能。一项剧本创作活动,江平往往首先关注作者的年龄,最好是60岁甚至40岁以下,如果发现有30岁以下的好苗子,更是兴奋不已。有时候,他还会专门找到落选作品的作者,跟他们讲鲁迅怎么改文章、夏衍如何写电影剧本,鼓励对方把故事写好,继续葆有创作热情。

年轻创作者请他担任电影监制,江平也很少犹豫,他不希望艺术的种子被轻易丢弃。“如果这颗种子没有合适的土壤,它会干瘪、枯死;但是给予它养分,培植它,也许它就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在银幕上,表现人民的真善美

谈金熊猫奖:

提供看中国的窗口,搭建文明交流平台

记者: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举行,您深度参与了相关活动。在您看来,这一年轻的国际影视文化大奖,主要特点体现在何处?

江平:金熊猫奖的起点是比较高的,所谓“起点高”,在于它跟国际接轨的程度。我们做电影节,第一是评委要国际化,如果三分之二的评委都是本国人,就缺乏国际的一种平衡标准了。第二是要有片源的渠道,第二届金熊猫奖作品的来源很多,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报名,最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进入终评。第三是邀请的国际嘉宾,也是在整个影视圈里能被人接受的。现在有一些影视节展,只把眼睛盯着网红式的明星,哗众取宠,不知道哪些艺术家在影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位置。我过去跟着吴贻弓、谢晋这些前辈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才知道国际化不只是请几张洋面孔。两届金熊猫奖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在我们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合了四川的大熊猫和旅游、文化资源,让外宾来了眼前一亮,让中国人去了耳目一新。

记者:您参与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见证了它从无到有蜕变为一张文化名片的过程。处于成长阶段的金熊猫奖,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

江平:首先,选片要进一步国际化。要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影片,参展国家和地区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要有一个广泛的基础。

其次,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形成“买”和“卖”的氛围。影视人到这里来,不能只是看几场电影,参加开闭幕式的活动,参观游览一下我们的风景。举办影视节展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本国的电影推向他国,也要把国际上的好电影引到中国来,这样才能产生一种文化交流。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市场,可能还是有一些缺憾的。

最后,相对来说,金熊猫奖办的时间比较短,在市场方面可能还不成熟。但是,它有论坛,有活动,相对地也给经常参加国际影视节展的片商提供了平台,给一些国际影视节展的主席提供了交流的环境。这对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影视之间的沟通往来,加强中国影视向海外的宣传推广,特别是借助影视这个桥梁,把四川文化、四川旅游推向全世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金熊猫奖的一大宗旨是“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在影视领域,您觉得这一宗旨如何体现?

江平:金熊猫奖真正地给国际友人提供了一个看中国、看四川、看成都的窗口,同时为中国影视人搭建了一个平台,跟国外的同行交流。

我们注意到,中国如今一些年轻电影人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倾向,不知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知道法国新浪潮。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问过,几乎没人知道。也有个别人学过电影常识,知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知道法国新浪潮,但不知道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野草闲花》《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神女》《春蚕》等电影作品,已经是新现实主义,是关注民生、关注底层、关注草根的作品了。

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希望在人间》《丽人行》《三毛流浪记》《哀乐中年》等影片出现时,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已经到了一个高峰或者说高潮了。

所以,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还是要加强交流,既不要忘记前辈们留下的丰富电影积淀,也不能漠视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影技术。

讲基本宗旨:

传承老一辈的精神,为年轻电影人铺路

记者:您是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夏衍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从老一辈电影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什么?

江平:我们要继承中国电影的传统,首先要继承中国电影前辈的精神。

1932年,夏衍进入电影界的时候,大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在当时的电影界,很多人还在拍那些卿卿我我、打打斗斗,趣味比较低级或无病呻吟的电影,有不少是丑化或鄙视劳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进入电影界后,他们心里有一种信仰,就是要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在银幕上,表现人民的真善美。因此,我们可以在《大路》中看到工人阶级的形象,可以在《渔光曲》中看到最早的农民、渔民的形象,可以在《八百壮士》中看到为民族而抵抗、献身的士兵形象。

以夏衍等为代表的左翼电影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时的普遍现实相结合,润物无声地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把“到人民当中去”的理念,把“为人民做艺术”的理念传达给当时的电影明星们,渐渐地让他们成为艺术家,成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所以,“七七事变”后,赵丹、田方这样的大明星毅然辞别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许许多多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最终拍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今天仍是经典的那些电影。

记者:今年是中国夏衍电影学会成立30周年,近年来新组建了工业与科技影视专委会等机构。在推动中国影视发展方面,学会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江平:中国夏衍电影学会成立的初衷,就是发扬夏衍为人民写作、为人民树碑立传的最基本的宗旨,永远在银幕上把工人、农民、士兵作为讴歌的主角,让他们的形象能够发扬光大。

作为这一任会长,我觉得我只是一个牵头人。或者说,如果用一个剧组类比的话,我只是一个剧务主任,买好便当、安排好住宿、准备好现场喝的矿泉水,让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拍片。

学会就是一个平台,为年轻的电影人踏入电影门槛,起一个垫脚石的作用。我们经常会搞一些学术研讨、剧本研讨、影片观摩讨论等,让更多年轻电影工作者,有一个可以学习的途径。

同时学会有一项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帮助中央宣传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更好地推动电影文学的基础夯实,包括举行每年一度的“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活动”的评比。“夏衍杯”是一个培养年轻作者的重要途径,很多年轻人靠“夏衍杯”走上了电影文学创作的道路。

“传帮带”的事情,不能只靠我这样的“剧务主任”,我们要邀请业内非常知名的老中青剧作家,邀请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导演,邀请那些已经在电影领域作出贡献的德艺双馨的演员,邀请那些在评论、在技术方面有特长的电影工作者加入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乃至成立一些专委会,为年轻人推开一扇扇窗。

他们可以在这里“对号入座”,再去寻找他们的目标:以科技为向往,可以在这里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以表演为目的,可以在这里学到如何做人、如何演戏;以编剧为奋斗目标,可以在这里打好文学基础。

因此,我觉得学会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做年轻人的铺路石,让他们打好文学基础,然后学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把讲好的中国故事变成能在银幕上传播中国故事的优秀电影。

说剧本之重:

故事好电影才好看,希望年轻人多学习

记者:您刚才反复提到编剧、剧本,在您看来,编剧和剧本为什么重要?

江平:剧本,一剧之本。当今世界电影飞速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剧本尤为重要。还是那句话,没有故事怎么能形成剧本,没有剧本怎么能拍成电影?如果我们在银幕上不把中国故事讲好,何来中国电影的辉煌?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发掘年轻人,对剧本进行探研,扶植他们去写作,推动他们去完善,最终帮助他们把剧本变成银幕上的作品。

2025年,不管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还是《南京照相馆》,我觉得首先是故事讲得好,这可能会比花多少钱、制作多么大的场面更能感人。

《英雄儿女》始于巴金的原作《团圆》,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源自柔石的小说,桑弧导演的《祝福》由夏衍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林海雪原》有同名电影,有京剧《智取威虎山》,后来又有徐克导演、张涵予主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什么能经久不衰?还是靠故事的基础。

我们如果抛弃了讲故事,如果把剧本不当回事,电影就不会好看。所以,说一千遍一万遍,故事最重要。

我们过去经常说,某某导演拍戏就几张纸。那个时候香港拍电影也罢,我们内地拍电影也罢,很多电影工作者是从场务、剧务、场记、副导演、执行导演、联合导演到导演,熬了十五六年,有丰富的现场知识,因此拿几张纸的大纲,也能在现场拍出来。

但今天不是那样子。年轻导演甚至还没离开电影学院,就已经是导演了,很可能文学底子薄弱,还没学会讲故事。我们可以一边爬一边站起来,蹒跚地走,但还没学会爬就立刻想飞,这真是比较难的。

所以,剧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迫切希望年轻的电影人多读书,多读经典,多看经典。

记者:在参加第二届金熊猫奖期间,您感叹“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为了扶持年轻影人尤其编剧投身创作,您觉得各界可以做些什么?

江平:今天,我们的年轻人很多是想实现梦想,把自己的创意、故事变成银幕上的作品,但他们往往“两眼一抹黑”。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喊喊口号,也不是说开一两次理事会。但凡有机会,就要给他们降低门槛,不管你是谁、多大,不管你家里有没有背景,我只认剧本。

作为一个从影几十年的电影人,我深深地觉得,脚步已经追不上年轻人了。怎么办?只有给自己加油鼓劲,“光着脚”也得追上他们。我们如此尊重年轻人,如此尊重新科技,就是我们不甘落后的一种心理。

同时,我们又愿意为今天的年轻人做铺路石,为他们把路铺平,为他们把荆棘砍掉,为他们寻找能更快速成长的路径。

给电影以青春和未来

在第二届金熊猫奖期间,江平参加了金熊猫首届剧本创投活动成果发布会。开场前,一位媒体同行告诉我,他的发言从来都是“激情澎湃”。

果然,他一上台,就发表了一场中气十足的脱稿演讲。他从四川电影、成都电影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讲起,逻辑缜密地延伸至举办金熊猫首届剧本创投活动的意义,最后呼吁创作者们“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话毕,台下掌声雷动。

有了这番铺垫,对于此次“百人谈”专访,我有了更多期待。整个采访过程果然符合预期,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而用让人感到亲切的大白话,时而用气势恢宏且恰如其分的排比句,一一解答疑问,让我们不仅有专业的收获,而且从听觉层面而言,也十分受用。

我尤其注意到,他十分在意一“老”一“新”。一“老”,指的是中国影视艺术发展史上那些名家、大师,以及他们创作的不计其数的经典作品;一“新”,则是希望在影视领域能有一番作为的众多年轻人,以及他们稍显稚嫩但充满朝气、锐气的作品。

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不同岗位上,他始终坚持传承前者的艺术精神和思想文化内涵,让它们不断发扬光大,并以此感召、勉励、提携后者,让中国影视的薪火代代相传。

采访在他的一间工作室里进行。工作室门边放着一块白板,上面写着8个醒目大字“青春万岁,电影万岁”。在中国电影、四川电影持续带来惊喜的2025年,这句话显得充满力量。

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像江平先生这样的幕后力量,能不断给电影以青春、以未来。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九十九期

记者:余如波

摄影:韦维

剪辑:郭雨荷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