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他曾亲手打碎唐太宗李世民墓前的“昭陵六骏”,又将其中两块雕像偷运海外。一个出身贫寒的佣人,怎么会成为西方人口中的“古董教父”,又为何被国人唾骂为“文物大盗”?
在近代中国那段国运多舛的岁月里,无数文物流散海外,被封存在异国博物馆的玻璃橱窗中。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名字——卢芹斋,一个靠贩卖祖国文物致富的浙江人。
据说,他曾亲手打碎唐太宗李世民墓前的“昭陵六骏”,又将其中两块雕像偷运海外。一个出身贫寒的佣人,怎么会成为西方人口中的“古董教父”,又为何被国人唾骂为“文物大盗”?
卢芹斋,原名卢焕文,1880年生于浙江湖州南浔。这个江南水乡自古富庶,但他家境贫寒,父亲嗜赌吸鸦片,母亲不堪困苦自尽。少年失怙的卢芹斋寄养在叔父家,早早学会察言观色、精打细算。成年后,他到南浔大户张家做佣人,侍奉的正是后来成为孙中山好友的张静江。
张家是典型的江南望族,宅院中陈列着瓷器、古画、玉器无数。卢芹斋每日打扫擦拭,渐渐对古物产生兴趣。张静江发现这年轻人眼光敏锐、记忆力强,便常让他帮忙整理藏品。卢也因此认识了鉴赏名家庞来臣,从此踏入文物圈。
但当时的他,恐怕自己也未曾想到,这份“见识”会让他日后成为掠夺祖国瑰宝的“行家”。
20世纪初的中国,列强环伺,国门洞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后,大量王府、寺庙、民居被劫掠,古董流入洋人之手。1903年,张静江之父张廷甫投资三十万元,在巴黎成立“通运公司”,专营中国古玩。卢芹斋随张静江赴法,成为店中主理。
那时的巴黎,正掀起“东方热”。欧洲上层社会沉迷中国艺术,从青瓷到佛像,皆被视为高贵的象征。卢芹斋天资聪慧,很快学会法语,又拜鉴定师为师,摸清了西方收藏家的喜好。他懂得如何包装文物,也明白一只“出土瓷碗”在巴黎能卖出成千上万美金。
“通运公司”生意兴隆,卢芹斋不仅积累了财富,更积累了关系。张静江回国投身政治后,卢接手公司业务,从此独当一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倾覆,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崩坏,大量文物在动荡中被盗、被卖、被毁。卢芹斋看准时机,回国设立分号,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收购古物,转运国外。
1914年,震惊中外的“昭陵六骏”被盗事件发生。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陕西礼泉,陵前六块巨石浮雕刻画了他征战天下的六匹战马——“飒露紫”“拳毛騧”等,堪称唐代石刻艺术巅峰。那年冬天,卢芹斋雇人夜掘昭陵,石骏被打碎后偷运至天津,再辗转至美国。
次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12.5万美元购得“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如今,它们依旧陈列在费城,成为卢芹斋罪证的象征。彼时的卢芹斋,却在巴黎高谈阔论“中国艺术的普世价值”,彷佛他是文明的传播者,而非盗墓的帮凶。
1915年,卢芹斋在巴黎创立“卢吴公司”,合伙人包括吴启周、祝续斋、缪锡华等人。公司总部设在泰布特街34号,在北京、上海、伦敦均有分号。每年,他都会从巴黎启程,取道西伯利亚回国“采购”,实则是监督盗掘与收购。
卢芹斋极重人脉。他与收藏家洛克菲勒、弗利尔、戈登、J.P.摩根建立私人关系,也与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保持长期合作。几乎所有有名的西方收藏机构,都曾通过他购得中国文物。
在那段时间,卢芹斋既是“商人”,又是“掮客”,更是“中介”。他雇佣能工巧匠仿制名画,掺杂真品以混淆视听;又在国内高价收购佛像、青铜、壁画,集中运往法国。他的分号日夜发电报、寄照片,文物流向、行情价格,全由他一人裁定。
据1920年代档案记载,卢芹斋倒卖的文物多达数千件。1923年,山西浑源李家峪出土75件青铜器,他通过法国商人王涅克、葛扬收购第一批。1932年第二批出土文物拍卖时,他出价29万大洋中标,引起舆论哗然。若非学者强烈反对,这批青铜器恐怕早已流失海外。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参与盗卖壁画与书画。山西广胜寺的《炽盛光经变图》《药师经变》,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均被他雇人剥离后运走。此后,龙门石壁再无当年原貌,文物损失无法弥补。
他还倒卖北宋李公麟《华岩变相图》、南宋米友仁《云山图》、元代钱舜举《王羲之观鹅图》等。如今这些珍宝,多藏于欧美博物馆,成为“研究资料”,却再也回不到故土。
当外界质疑他盗卖行为时,卢芹斋总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他声称:“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只是让更多人欣赏中国之美。”但在写给洛克菲勒的信中,他又以“中国已禁止文物流出”为由抬高价格,从中渔利。所谓“文化传播”,不过是牟取暴利的遮羞布。
1948年,他花巨资从上海收藏家谭敬手中买下一批假货,声名受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展开文物追缴与打击文物走私行动。
1955年,叶叔重等文物商人被审判,法院认定卢吴公司曾经手8000余件文物,销往美、英、法、瑞士等国,总值逾700万元人民币,仅美国部分就达300万美元。此时,卢芹斋已身在巴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同样活跃于民国文物界的,还有张伯驹。这个“民国四公子”之一,为抢救国宝四处奔波,变卖家产。他收藏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等22件稀世珍品,建国后全部无偿捐给国家。
卢芹斋靠文物发财,张伯驹却为文物倾家荡产;前者让国宝永别故土,后者让历史重归中华。这一“卖”与“守”的对比,也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人与投机者的分界线。
1957年,卢芹斋死于巴黎,葬于郊外一处普通墓园。墓碑上刻着“艺术的朋友”,但没有任何中文姓名。
来源:无风苦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