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雅(化名)曾觉得,张扣扣是她漂泊生活中,能抓住的最稳的一块石头,话不多,却实在。
小雅(化名)曾觉得,张扣扣是她漂泊生活中,能抓住的最稳的一块石头,话不多,却实在。
但和他住久了,总觉得他身上有两处地方不太对劲,像新鞋里硌脚的小石子,不舒服,却又说不清哪里不对。
直到那年除夕,陕西老家传来消息,她才知道奇怪的地方在哪里
南方的工厂流水线旁,人来人往,喧嚣嘈杂。小雅第一次注意到张扣扣,是因为他的“安静”。
周围的工友下了班,大多聚在一起抽烟、打牌、吹牛。
只有他,总是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工具,一个人回到宿舍,或者去厂区后面的小树林里跑步。
他个子不高,皮肤是常年在外打工晒出的黝黑,五官算不上英俊,但眼神很“定”,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硬朗。
小雅后来才知道,他确实在新疆当过两年武警。
两人真正熟络起来,是因为一次小小的意外。小雅下夜班回宿舍,路灯坏了,摸黑上楼梯时不小心崴了脚。
是正好路过的张扣扣,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医务室跑。
他背很宽,步伐很稳,一路上他没说几句话,但小雅却莫名地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全感”。
从那以后,两人渐渐走近了。
小雅是河南农村出来的姑娘,一个人在广东打拼,吃过不少苦头。
张扣扣的“沉默可靠”,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她。
他确实是个“好人”,至少在小雅看来是这样。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参与工友们的“是是非非”。生活极度自律,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跑步,晚上十点准时睡觉。
他对小雅也很好,不是那种花言巧语的“好”,而是行动上的“好”。
出租屋里的灯泡坏了,他默默地踩着凳子换好;小雅拎着沉重的购物袋回来,他会一声不吭地接过去;
小雅生病了,他会笨拙地去菜市场买来鸡,炖一锅没什么味道、但热气腾腾的鸡汤。
他手掌上有很厚的茧,那是常年干体力活磨出来的。
小雅有时会拉着他的手,感受着那粗糙的触感,心里会觉得特别踏实。
这个男人,是能一起“过日子”的人。
只是,他心里似乎藏着事。
他很少谈及自己的家乡陕西汉中,也很少说起家人。小雅只知道他父亲还在老家,母亲“走得早”,家里还有个姐姐已经出嫁。
他当过两年兵,退伍后就一直在外漂泊。
“扣扣,你不想家吗?”有时小雅会忍不住问。
他会沉默一下,然后摇摇头,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没什么好想的。”
小雅觉得他可能是因为母亲去世得早,心里有伤疤,不愿意被揭开。
她很体谅,不再追问。她想,等以后关系更近了,他总会敞开心扉的。
她以为她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虽然有点“闷”但足够“可靠”的男人。
除了……他身上那两个让她偶尔会觉得有点“别扭”、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的习惯。
02”小雅很快就发现了张扣扣的第一个“怪癖”。
那是一种对“整洁”和“秩序”近乎偏执的要求,已经超出了“爱干净”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强迫性的仪式。
他们同居的出租屋很小,东西也简单。但张扣扣对这个小小的空间,有着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标准。
每天早上,小雅还在赖床,张扣扣就已经晨跑回来。
他不会催促她,但他会站在卧室门口,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扫过被她弄得有些凌乱的被褥。
然后,他会一声不吭地走过去,将被子重新叠成标准的“豆腐块”,棱角分明,像刚从部队仓库里领出来的一样。
小雅起初觉得好笑,揶揄他把出租屋当成了军营。
他只是淡淡地说:“习惯了。”
但很快,小雅就发现,这不仅仅是叠被子的问题。
她下班回来,累得随手把鞋子踢在玄关。
过不了多久,她总会发现,那双鞋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鞋架上,鞋尖必须朝外,和他自己的鞋子并排,分毫不差,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桌子上的水杯,她随手一放,他会默默地过去,把杯子的把手转向固定的朝右方向。
她洗完晾晒的衣服,他甚至会去调整衣架之间的间距,力求“等距分布”。
小雅买回来的蔬菜水果,塞进冰箱就算完事。
但他回来后,总会把东西全部拿出来,分门别类,按大小、颜色,重新在冰箱里排列整齐,塞得满满当当,却又井然有序。
整个出租屋,在他的“管理”下,永远保持着一种“一尘不染”甚至“空无一物”的状态。
干净得……有点不像个“家”,更像个“样板间”。
小雅渐渐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别扭”,甚至有点“窒息”。
她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反而像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总是会不小心“破坏”他精心维持的“秩序”。
有一次,小雅又因为随手放了杯子,看到张扣扣默默上前重新摆放。
她终于忍不住,带着点撒娇的抱怨:
“扣扣,你累不累啊?家里又没外人,差不多就行了呗……你这样,搞得我都不敢动东西了。”
张扣扣正在用抹布擦拭着桌面,那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擦拭一件精密的仪器。
他闻言,停下了手,抬起头,眼神异常认真地看着小雅:
“不行。”
他的语气很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
“脏了,就乱了。”
小雅被他看得有点发毛,试图缓和气氛:“哎呀,处女座都没你这么……”
“什么座不重要。”张扣扣打断了她,目光扫过房间,最终落回到小雅身上,“重要的是,一切都必须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
那一刻,小雅没来由地打了个寒颤。
她总觉得,他这句话,意有所指。
那眼神,不像是在说杯子,不像是在说鞋子,更像是在说某种……不可动摇的“规则”或者“命运”。
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她很快又安慰自己:他就是个“老实人”,当兵当“傻”了,认死理。
人是好人就行,这点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
她没有深想。
她不知道,这种对“秩序”近乎“强迫”的维护,以及对任何“失序”状态的“零容忍”,在一个压抑了二十多年“血海深仇”的人心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不仅仅是“洁癖”。
03如果说张扣扣对“秩序”的偏执,尚可以用“军人习惯”来勉强解释,那么他对“春节”的态度,则让小雅感到了真切的“疏离”和“寒意”。
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贫穷富贵,“回家过年”,是刻在基因里的“执念”。
小雅也是如此。
每年临近年关,她都会早早地开始抢火车票,盘算着给父母买什么礼物,脸上洋溢着归心似箭的喜悦。
但张扣扣,是个“异类”。
当工厂里的老乡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抢票攻略”时,他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置身事外。
当小雅兴奋地拉着他去逛年货市场,指着红彤彤的灯笼和春联问他“好不好看”时,他只是心不在焉地点点头,眼神里没有一丝波澜。
当电视里开始播放喜庆的春节广告,响起“恭喜发财”的旋律时,他甚至会皱起眉头,拿起遥控器,换到一个无关痛痒的频道。
他,似乎在用全身的力气,抵抗着这个节日。
“扣扣,今年过年我们回你家看看吧?” 有一年,小雅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提议,“我想去看看叔叔,顺便……也去阿姨坟前烧点纸……”
她以为,提及他去世的母亲,能触动他柔软的地方。
张扣扣正在擦拭着他的工具箱(他在工厂做维修工),听到这话,动作顿了一下。
他转过头,看着小雅,眼神很平静,却又像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
“不去。” 语气生硬,不容置疑。
“为什么啊?”小雅有些委屈,“过年多好,团圆……”
“别人是‘过年’,” 他打断了她,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刺骨的寒意,“我是‘过关’。”
“过关?”小雅没听懂。
“没什么。”张扣扣转过身去,不再看她,继续擦拭着冰冷的扳手,“那个节,我不爱过。”
后来,小雅又试探了几次。
想带他回自己河南老家,他拒绝了。
想在出租屋里贴个“福”字,营造点气氛,第二天她发现,“福”字被他悄悄撕掉了。
除夕夜,小雅想拉着他一起看春晚,他总是借口“累了”,早早地回房间睡觉,留下小雅一个人对着电视屏幕,心里空落落的。
小雅,只能再一次,为他“合理化”。
她想,他一定是恨那个夺走他母亲生命的冬天(尽管案发是在8月,但冬天过年容易触景生情)。春节的热闹,反衬出他内心的孤苦。
他不愿回家,是不愿面对那个“破碎”的家。
她心疼他,觉得这个男人心里藏了太多的“苦”。
她暗暗发誓,要用更多的“爱”和“温暖”,去融化他心中的那块“坚冰”。
她不知道。
她以为的“伤痛”,其实是“等待”。
她没有听懂,他说的“过关”,不是“熬过悲伤”。
而是,一年一年地,“熬”过“等待”。
等待那个他早已选定的、“复仇”的“时辰”。
那个他最“恨”的节日,那个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除夕”,恰恰是他“选中”的“日子”。
日子就在这种“小别扭”和“自我安慰”中一天天过去。
小雅甚至渐渐习惯了张扣扣的“怪”。她想,人无完人,他对自己好,这就够了。
她不再追问他为何厌恶春节,只是默默地陪他在出租屋里,看那些他不感兴趣的电视节目。
她不再抱怨他近乎苛刻的整洁要求,只是学着把鞋子摆放整齐,把水杯的把手朝右。
她觉得自己越来越懂他了,懂他沉默背后的“伤痛”,懂他“执拗”之下的“善良”。
她渴望一个“家”,一个能彻底容纳这个“伤痕累累”的男人,也能让她自己彻底摆脱漂泊感的“归宿”。
南方的冬天,潮湿阴冷。出租屋里没有暖气。
交往几年后的一个晚上,小雅依偎在张扣扣的怀里,看着窗外冰冷的雨丝,终于鼓起了她所有的勇气。
“扣扣……”她把脸埋在他的胸口,声音闷闷的,“我们……结婚吧?”
她能感觉到,张扣扣抱着她的手臂,瞬间僵硬了。
她抬起头,期待地看着他。她幻想着他会惊喜,会激动,至少,会有一个温暖的回应。
但他没有。
他沉默了很久,久到窗外的雨声都变得格外清晰,久到小雅的心一点点往下沉。
然后,他缓缓地松开了抱着她的手,坐直了身体,避开了她的目光。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夜雨,声音低沉得像是从地底传来:
“小雅……再等等吧。”
小雅的心,凉了半截。
“我……还有一件‘大事’没办。”
他转过头,看着小雅,眼神复杂得让她心慌。那里面,有挣扎,有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她无法理解的“坚定”和“决绝”。
“等办完了……我一定风风光光地娶你。”
“大事”?
小雅愣住了。
什么“大事”,能比“结婚”,能比他们两个人的“未来”更重要?
是老家的房子要翻新?是欠了别人的钱?还是……
“是什么事?” 她追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张扣扣却只是摇头,不再说话。他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那侧脸的线条,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异常冷硬。
那一刻,一种强烈的不安攫住了小雅的心。
她隐隐觉得,这个男人心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沉重到足以压垮他、也足以摧毁他们之间一切的秘密。
那个秘密,就像他那两个无法解释的“怪癖”一样,横亘在他们之间,冰冷而坚硬。
但她做梦也想不到。
她更不敢去想。
他口中的那件“大事”,竟然是要用三条人命和他自己的性命去“办”……
04小雅不知道,那件所谓的“大事”,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早已深埋在张扣扣的“过去”——准确地说,是1996年8月27日,那个陕西汉中酷热的夏天。
那一年,张扣扣13岁。
一个半大不小的年纪,敏感、冲动,却又无力。
他家的日子,本就紧巴巴。
邻居王家,靠着卖猪肉先富了起来。
两家因为一些经济上的“鸡毛蒜皮”,承包粮站的纠纷、卖猪肉生意的摩擦,早已积怨颇深。
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性子刚烈泼辣,是村里有名的“不好惹”。
她见不得王家人“得意”,经常指桑骂槐,冲突不断。
那天下午,汪秀萍又因为琐事,和王家的老二王富军、老三王正军吵了起来。
争吵很快升级为推搡。
13岁的张扣扣,就在不远处看着。
他看到母亲和两个比她高大得多的男人扭打在一起,他想冲上去,却被父亲死死拉住。
混乱中,17岁的王正军,抄起了一根手臂粗的“木棒”(张父后来坚称是更硬的“木枋”或“钢管”)。
他朝着汪秀萍的头部,狠狠地抡了下去!
“砰!”
一声闷响。
张扣扣眼睁睁地看着,前一秒还在骂街的母亲,像一个破布娃娃一样,软软地倒了下去。
后脑勺,鲜血汩汩地冒了出来,很快在黄土地上洇开一滩刺目的暗红。
世界,在那一刻,静止了。
张扣扣听不到周围的尖叫,听不到父亲的哭喊,他只看到母亲倒在地上的样子,和他自己胸腔里那疯狂擂鼓的心跳声。
母亲,死了。
就死在他的眼前。
被邻居,用一根木棒,活活打死了。
后来的事情,在他13岁的记忆里,变得模糊而屈辱。
警方的调查。
法庭的审判。
王正军因为“未成年”(17岁)和“故意伤害”(而非故意杀人),被轻判了7年。
王家赔偿了不到一万块钱。这笔钱,据张父说,还拖了很久才给清。
王正军实际服刑不到5年,就“减刑”出狱了。村民的传言,更是在张扣扣心里种下了“司法不公”的毒刺。
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用一根“木棒”,打死了一个“泼辣”的农妇。
法律,给出了它的“判决”。
但对于13岁的张扣扣来说,这个“判决”,不是“正义”。
是“屈辱”。
是“无能为力”。
是刻骨铭心的“恨”。
这根“木棒”,不仅打碎了他母亲的头颅,也打碎了他整个世界的“秩序”。
05小雅曾无数次抱怨过张扣扣那近乎“变态”的“洁癖”。她觉得那是一种沉重的“枷锁”,让那个小小的出租屋充满了“规则”和“压抑”。
但她从未想过,张扣扣真正在“对抗”的,不是“灰尘”,而是他内心早已“崩塌”的世界。
自1996年那个血色的下午之后,张扣扣的世界,就“乱”了。
在他13岁的认知里,打死人,就该偿命。
可王正军只坐了几年牢,就出来了。
法律,没有给他“公道”。
曾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成了杀母仇人。昔日的“干爷爷”情分(王家认张家爷爷为干爷爷),变成了血海深仇。
人情,靠不住了。
母亲死了,父亲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姐姐远嫁他乡。
那个曾经虽然贫穷、但还算完整的家,彻底散了。
这个世界,在他眼中,已经彻底“失序”了。
公平、正义、亲情……这些本该“各归其位”的东西,全都“错乱”了。
而他,一个无力的少年,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能掌控的、最小的范围内,强行重建一种“秩序”。
于是,便有了那些“怪癖”。
他每天擦拭的,不是灰尘,是他内心的“污点”和“不公”。
他每天整理的,不是物品,是他早已破碎、却又渴望“复原”的世界观。
小雅看到的“洁癖”,其实是他内心“复仇火焰”投下的第一道阴影。
那不是对“干净”的追求,那是对“拨乱反正”的预演。
是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在向那个“失序”的世界,无声地宣战。
他要用自己的手,让那些“错了位”的东西,重新回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
哪怕,那个位置,是“地狱”。
07小雅曾天真地以为,张扣扣对春节的“抵触”,源于“悲伤”。
她以为,那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触动了他“失去母亲”的痛楚。她错了。
那不是“悲伤”,那是“等待”。
那不是“抵触”,那是“倒计时”。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团圆”,是“喜庆”,是“新的开始”。
但对张扣扣来说,春节,恰恰是这一切的“反面”。
当万家灯火亮起,当鞭炮声驱散旧岁的阴霾,当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摆满象征“团圆”的饺子时,张扣扣看到的,只有自己那个“破碎”的家。
母亲的惨死,父亲的沉默,姐姐的远嫁……春节的热闹,像一面镜子,照出他内心永恒的“孤寂”和“残缺”。
这种强烈的反差,只会加剧他心中的“恨意”。
那刺眼的“红色”——春联、灯笼、新衣——在他眼中,不再是“吉祥”,而是他母亲倒地时,那摊刺目的“血色”的“回响”。
周围越是喜庆,他内心的“冰冷”和“黑暗”就越发浓重。他无法融入,也不屑于融入。
别人在春节“辞旧迎新”,他却在心里一遍遍地“回放”那个“旧日”的“惨剧”。
时间,对他来说,并没有“向前走”。
它凝固在了1996年的那个夏天。只要“仇”未报,“新年”就永远不会真正到来。
所以,他不是“不爱过年”,他是“恨”过年。
他恨这个节日所代表的一切“温暖”和“希望”,因为那恰恰是他被剥夺的东西。
于是,便有了那些“格格不入”的行为:
当所有人都在“回家”时,他选择“留下”。
空无一人的城市,反而让他感到一丝“安全”。
他不需要面对亲戚邻里“同情”或“遗忘”的目光,他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地“磨砺”他的“刀锋”。
小雅听不懂的“过关”,其实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每年春节,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煎熬”——“时机”还未到,“仇恨”却在沸腾。
他必须“熬”过去,等待下一个“轮回”。
而“除夕”,这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团圆夜”,恰恰被他选中,成为了那场“血祭”的“舞台”。
为什么是“除夕”?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夜晚,“了结”二十二年的“旧账”,对他来说,有一种“宿命”般的“仪式感”。
除夕夜,农村家家户户守岁,人员流动少,王家的人大概率都在家。
同时,鞭炮齐鸣,可以掩盖“枪声”或“搏斗声”(虽然他最后用的是刀)。
这是“复仇的最佳时机”。
小雅以为他是在“逃避”春节。
她不知道,他是在“奔赴”一个与春节有关的“死亡约定”。
她试图用“爱”去温暖他心中的“寒冰”,却不知道,那不是“冰”。
那是“仇恨”的“火山”,正在“倒计时”,等待着在那个“特定”的“节日”里,喷发。
他那句“有些‘账’,没‘算’清,这个‘年’,就‘过’不去”,根本不是什么“心结”。
那是他早已写好的“复仇宣言”。
08时间,最终还是流淌到了2018年的除夕。
广东的出租屋里,冷冷清清。小雅一个人,包了些饺子,看着电视里重播的春晚,心里空落落的。张扣扣又像往年一样,提前请了假,说要回陕西老家“有点事”,但依旧没让她跟着。
“等我回来。”他临走前,只说了这么一句,眼神平静,却又深得像看不到底的古井。
小雅给他发去“新年快乐”的消息,石沉大海。她安慰自己,山里信号不好,他可能没看到。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南郑区新集镇王坪村。
年味正浓,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门上贴着崭新的春联。
张扣扣的家,却异常安静。
老父亲张福如按照惯例,一早就上山,去给亡妻汪秀萍烧纸祭拜。
家里,只剩下张扣扣一个人。
他没有准备年夜饭,也没有看电视。
他坐在昏暗的堂屋里,面前放着一块磨刀石,和一把寒光闪闪的单刃刀。
他仔細地,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着刀刃。动作沉稳,专注,甚至带着一丝近乎“虔诚”的意味。
他等这一天,等了二十二年。
从13岁那个血色的夏天开始,仇恨的种子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扭曲的参天大树,枝桠早已刺破了他所有的理智和情感。
当兵、打工、恋爱……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给这棵“复仇之树”汲取养分,等待一个最终“结果”的时刻。
他拒绝结婚时,对小雅说的“大事未办”。
指的,就是今天。
就是这场,他为王家准备了二十二年的,“除夕血宴”。
他不能留下“牵挂”。妻子、孩子……这些都会成为他走向“毁灭”时的“羁绊”。他必须“了无牵挂”地,去完成这场他自认为“天经地义”的“审判”。
刀,磨好了。锋利得能吹毛断发。
他把它小心翼翼地收好。
然后,他站起身,走到院子里。
邻居王家,今天人很齐。
老大王校军、老三王正军(当年打死他母亲的凶手)都从外面回来了,正和他们的老父亲王自新一起,准备着上山祭祖的东西。
张扣扣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眼神冰冷,没有任何波澜。
就像看着早已标记好的“猎物”。
下午,王家父子三人,提着香烛纸钱,说说笑笑地,往后山走去。
张扣扣跟在后面,不远不近。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耐心地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祭祖归来,下山的路上。
山路狭窄,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桠,落下斑驳的光影。
王家父子走在前面,毫无防备。
张扣扣动手了。
没有“犹豫”,没有“警告”。
他如同一个沉默的鬼影,从后面扑了上去!
手中的刀,快如闪电!
先是王正军,然后是王校军,最后是年迈的王自新……
惨叫声,被瞬间的惊愕和剧痛取代,又很快归于沉寂。
鲜血,染红了枯黄的山路。
张扣扣做完这一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甚至没有立刻离开。
他走到王校军停在山脚下的那辆黑色小轿车旁。
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汽油,浇了上去。
火柴划过。
“轰——!”
火光冲天而起,黑色的浓烟,夹杂着刺鼻的焦糊味,飘向了铅灰色的天空。
他完成了他的“大事”。
二十二年的“账”,他用三条人命,“算”清了。
而在广东的出租屋里。
小雅还守在电视机前,等着那个“说好回来就娶她”的男人,给她回一个消息。
窗外,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直到第二天,一个来自老家的、带着哭腔的电话打来。
直到电视新闻里,播报出那条“陕西汉中发生特大杀人案”的消息。
直到她看到屏幕上,那个熟悉的名字——张扣扣。
“轰——!”
小雅只觉得整个世界,天旋地转!
她猛地想起了他那两个“怪癖”——
那近乎病态的“整洁”,那“一切都必须归位”的执念!
那对“春节”刺骨的“冷漠”,那句“别人的年是‘过’,我的年是‘熬’”!
还有,他拒绝结婚时,眼中那“大事未了”的“决绝”!
所有的“碎片”,在这一刻,轰然拼接!
构成了一个她从未真正认识过的、冰冷、残酷、又令人不寒而栗的“陌生人”!
09张扣扣并没有像电影里的“复仇者”那样“远走高飞”。
作案后的第三天, 在那个他亲手制造的“血色新年”里,他独自一人,平静地走进了当地的公安机关。
“人,是我杀的。”
他没有反抗,没有辩解,仿佛只是去完成一个“早已注定”的“程序”。
接下来的故事,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迅速展开,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审判。
上诉。
维持原判。
最高法核准死刑。
冰冷的法律程序,一步步,走向那个唯一的结局。
而在千里之外的出租屋里,小雅的世界,早已崩塌成一片废墟。
她辞掉了工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电视上,网络上,全是关于“张扣扣案”的报道。
她看到了庭审的画面——那个她熟悉的男人,穿着囚服,戴着助听器,平静地、甚至有些“麻木”地,否认着一项项指控。
她听到了那些她从未听过的“细节”——1996年的惨案,22年的仇恨,他作案时的冷静……
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冰锥,狠狠地扎进她的心脏。
她试图将那个在法庭上“冷酷”的“杀人犯”,和那个会笨拙地给她削苹果、会因为叠不好被子而跟自己生气的“男朋友”,拼凑在一起。
但她失败了。
那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她最终还是去了。
在死刑执行前,她隔着厚厚的玻璃,最后一次,见到了张扣扣。
他瘦了很多,眼神里,是她从未见过的“疲惫”和“空洞”。
“你……还好吗?”小雅拿起电话,声音哽咽。
张扣扣看着她,沉默了很久。
“挺好。”他开口,声音沙哑,“小雅,对不起。”
“为什么……”小雅的眼泪终于决堤,“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要瞒着我?那件‘大事’……就是杀人吗?!”
张扣扣没有回答“为什么”。
他只是看着她,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一丝近乎“温柔”的东西。
“忘了我吧。”他说,“找个好人,嫁了。好好过日子。”
电话被挂断。
玻璃窗落下。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对话”。
2019年7月17日。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
消息传来的时候,小雅正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她没有哭。
眼泪,似乎早已流干了。
他走了。
带走了他那偏执的“秩序”,带走了他那场持续了二十二年的“血色噩梦”。
来源:柒史墨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