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那时候,谁都宁愿走得慢一点,也不想再踩到那玩意儿上——竹签。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双鞋很重。
穿在脚上像是拴了两块砖头,走路都得费点劲。
但那时候,谁都宁愿走得慢一点,也不想再踩到那玩意儿上——竹签。
1979年春天的广西边境,山林密布,地势复杂。
前线部队刚推进没几天,就有人中招。
先是脚掌被扎穿,接着发高烧,感染蔓延,最后甚至没能挺过来。
不是死在枪口下,而是倒在了一根根削尖的竹签上。
这事儿传开之后,战士们私下开始动手,给鞋子加毡垫、夹铁片,甚至用废旧的钢板剪一块缝进去。
那时候还没有统一装备防护靴,这就是他们想出的法子。
可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场现代战争,怎么会被一根竹签搅得天翻地覆?
得从更早一些说起。
越南人打仗的历史很长,尤其擅长山林作战。
抗法、抗美,几十年下来,越南军队几乎把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变成了武器。
竹签阵,就是他们在抗美战争时期琢磨出来的。
说白了,就是在地上挖个坑,插上一堆削尖的竹子,有的还泡在粪水里。
坑上盖层薄土和落叶,看上去跟正常地面没啥两样。
美军那会儿吃了不少亏。
战后统计,有四百多名美军士兵直接死于这种陷阱。
更别提那些被扎伤、感染、截肢的。
对越战争结束没几年,中国和越南关系急转直下,边境冲突不断。1979年2月17日清晨,中国开始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
任务很明确——打击挑衅,迅速撤回。
时间紧,任务重,没人有空慢慢摸索地形。
部队一进入越南境内,问题就来了。
地形复杂、丛林密布,越军在撤退过程中大量布设陷阱,最常见的就是竹签阵。
有些战士刚从山坡上下来,一脚踩空,整个人就掉进了竹坑里。
上来时,鞋底已经被扎透,脚伤得不轻。
有人感染之后没能及时送医,几天内就失去了生命。
这时候才有人意识到,原来敌人早就把丛林变成了战场的一部分。
枪林弹雨是一回事儿,可脚下这片土地,也成了杀人的工具。
可总不能停下不走。
怎么办?
有个说法流传很广:某个连队找来山里打猎的老人出主意。
老人说,以前进山防陷阱,用圆木滚地,提前压出隐蔽的刺坑。
这办法听起来可行,可实操太难。
部队要快速机动,哪有空带根大木头走几十公里?
于是大家动了脑筋,干脆把防护做到脚底下。
先是拿老毡子塞进鞋里,后来干脆剪废旧钢板、铝片缝进去。
有人试着用多个布层缝合,效果也不错。
慢慢的,这种“土制钢板鞋”在前线传开了。
走路虽然不方便,但穿上它,至少能保住一双脚。
有战士后来回忆,那会儿鞋子穿着像绑了沙袋,但没人抱怨。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为了舒适,是为了活着回去。
不过这鞋也不是万能的。
有些竹签陷阱做得特别深,角度刁钻,即便穿上“钢板鞋”也未必完全防得住。
再加上越南人还在竹签上涂粪,哪怕只是轻伤,一旦感染,也很危险。
有个战士在高平地区受伤,最开始没当回事,结果几天后伤口溃烂,不得不截肢。
那会儿医疗条件有限,野战医院都忙得团团转,能保命就是万幸。
前线的伤亡数据没有完全公开,但据参与作战的老兵回忆,竹签陷阱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数量并不小。
有些人甚至在战斗结束后很久,脚伤还在反复发作。
后来,军需部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作战结束后不久,部队开始研究新式军靴,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防穿刺能力。99式作训鞋也是那个阶段的成果之一。
再往后,防护标准逐步提高,军靴不再是简单的橡胶底,而是多层复合材料,既防水又抗刺穿。
说起来,这场战争本身时间不长。
中国主力部队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既定目标,按计划撤回。
但留下的经验却远远超过了战果本身。
比如这件小事——竹签阵和“钢板鞋”。
它们看似只是战场边角料,却成了后来军事训练和装备研发的重要参考。
2004年,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一位老兵熊永碧,在接受采访时还特意拿出当年那双鞋。
鞋底磨得很薄,边角已经脱线。
可那层厚厚的毡垫还在。
记者问他:“这鞋子你舍不得扔?”老人只是摇头,说:“不是舍不得,是我一直记得,那时候脚底下踩的,不只是土地。”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那双鞋了。
参考资料:
熊永碧,《战斗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
《对越自卫反击战实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
王树增,《战争与记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李春荣,《越南战争陷阱战术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来源:直率历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