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医生晚上“收破烂”:收废品挣得比医院多,不介意别人目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22:18 2

摘要:一名身份地位光鲜亮丽的医生,下班后却不是出入高档餐厅,在小酒馆流连忘返,而是投入垃圾站的怀抱?

文 | 比克熊

编辑 | 比克熊

“医闹?无妨,本医生倒还懂些拳脚。”

想不到,网友的段子有一天竟然成真了。

成都一名99年的女医生,长相很是甜美,可一看胳膊,硕大的肌肉着实骇人。

但她可不是什么健身狂人,发达的肌肉,全仰赖晚上收破烂、搬废品所得。

一名身份地位光鲜亮丽的医生,下班后却不是出入高档餐厅,在小酒馆流连忘返,而是投入垃圾站的怀抱?

网友个个难以置信:每个字我都认得,可加起来,我却看不懂了。

难道如今的医生都这么清闲,闲得发慌到处收废品聊以度日?

副业有无数种,可为什么选择收破烂,熊女士给出了意料之外的答案。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山日报】【潇湘晨报】【抖音】(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熊女士大学学的是康复治疗专业,毕业后,并没有太多意外,顺利入职了一家私人医院。

她就职的康复科,日常工作就是为老人做些康复理疗的工作。

然而一到月底,看看工资条,不过4000左右,以成都的消费水平来说,差不多是温饱刚好了。

可熊女士再扳指一算自己的上下班时间,8点上班,5点半就下班,下班后还有大把时间,搞点副业岂不美哉?

一般人想到这,估计是将副业的选择瞄准在摆摊或跑外卖上,再高级一点的便是写点网络小说,赚些零花钱。

熊女士却不是一般人,她想到的是收破烂!

当然,这个想法不是心血来潮,她父母本来就是开废品回收站的,可以说,是父母一点一点地收集废品,才把她供上了大学,供到了一家医院。

下班后去父母的废品回收站帮忙,既能多收点废品,又能帮忙缓解一下父母的负担,当真是妙不可言。

这样想,她就这样干了。

家里的废品回收站以金属废品居多,辨别种类,再进行不同的分类,这倒不难。

毕竟她从小就在这废品站玩耍了,跟着父母耳濡目染,倒是理得清各种废品的类型。

难的地方在于搬运,那可是金属废品啊,可能巴掌大小的一块铁,就要使出浑身的劲,才堪堪将其丢入压制机器中。

如此日积月累,熊女士竟然也练得了一身肌肉。

白天是康复师,晚上却是“废品师”,如今的年轻人总是喜欢说“反差”,熊女士这反差不可谓不大。

当然,收废品辛苦是辛苦,可报酬却很是可观。

她每天下班回家,开始帮忙收拾破烂,一直干到晚上9、10点,才跟父母一起回家。

家人之间,自然不用发工资,可父母每天还是会给她一些钱。

这钱美其名曰零花钱,其实是父母开的别类的“工资”,刚好抵得上熊女士的辛苦劳动。

到月底对比下来,乖乖,这收废品的工资,比在医院干还赚钱!

不过,这本是很励志的事,到了一些网友口中,却陡然变了味。

熊女士靠自己的能力收破烂,既不耽误工作,更能帮父母减轻负担。

可一些别有用心的网友却道:“收破烂这么赚钱,为什么不直接辞职收破烂呢?”

这位网友显然没有收过或卖过废品,便用自己的个人经验,趾高气昂地指点。

岂不知,废品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性,又或者说不稳定性。

要是收废品简简单单就能积攒亿万家财,那么熊女士一家现在就不是继续开着自己的废品站了,毕竟她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开始从事这一行。

而家人含辛茹苦地将她送上了大学,自然也是不想她未来只能在废品站度日。

将康复师作为本职工作,也是熊女士大学毕业后的理想

还有人开始笑她,别叫康复师了,以后叫“破烂师”吧!

熊女士却一笑了之,她作为医生,一直以来都很爱干净,回家后却能为了帮忙整理废品,惹得各种铁锈在身上。

这本身就是不拘小节的体现,而她也很庆幸,自己不曾丢掉将自己托举着前往大学的废品站。

在医院与收废品之间,她转换得很好,并且值得骄傲。

不过还有一些网友,也不知是单纯地疑惑还是恶意,问道:“难道你不觉得丢人吗?”

本来就是从废品站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好不容易当上了医生,转头却又在收废品,难道不觉得“羞”吗?

这个质疑,熊女士表现得更是轻松。

“赚钱,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那些从来不敢面对自己出身的人。

至于发布视频,记录自己医生与收废品身份转换的日常,更不是为了所谓的“起号”。

她早在2020年就开始发布视频了,只不过现在的热度突然高起来了罢了。

开设账号,自然是就是纯粹的为了分享生活,同时与广大网友聊聊天。

无独有偶,除了熊女士,还有不少医生在忙碌的工作之后,下班时也总利用时间,凭借自己的精湛医术,开始经营起了副业。

苏圣贤医生在所有开设短视频账号的博主中,算是一个“大网红”了。

从某音到某信视频号,粉丝数加起来,多达百万,可以说,他的副业搞得极为成功。

而这一切,都源自三四年前一场心血来潮地拍摄。

根据中山日报5月14日的报道,苏圣贤医生刚开始拍摄短视频时,也不过一台手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家科普健康知识。

他是市人民医院疼痛学院的专家级医师,在疼痛病领域造诣颇高。

拍摄的那些视频,也多以科普和防治疼痛病为主。

苏圣贤医生谈到,刚开始拍摄时,视频都很粗糙,而且定位很不清晰。

一边又是科普,一边又是分享生活,粉丝跟他都云里雾里的。

直到联想起自己的职务,于是就钻研疼痛病领域,果不其然,不少视频都“爆”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有超过3亿的慢性疼痛患者,大家苦于不知如何应对突发的疼痛,以及进行预防。

而苏医生的视频,则是对这一疑问进行科普和解答,视频也由最初一个人摆台手机,在镜头前自言自语,开始与同事协作。

视频拍得越来越精细,而且专业,让患者看得懂的同时,也看得有趣。

无论是苏圣贤,还是熊女士,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医生。

然而在救死扶伤与照顾病人的间隙,也抽出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是拍视频搞科普,还是拍视频收废品记录生活,都是很好的。

医生不是遥不可及的职业,他们也是如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

不如给这些医生一些空间,毕竟,医生与患者,与网友,永远都不是对立的。

结尾

熊女士的故事,看起来确实很励志,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赚到钱的同时,不耽误工作,也不耽误陪伴父母,减轻父母压力,这是一个很懂事的姑娘。

而大家又如何看待这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老牧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