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宁昌图这片广袤的黄金玉米带上,有一位把“土坷垃”玩出科技范儿的农民——李忠华。他是2025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十佳农民”宣传选树项目人选中,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也是从在外摸爬滚打的“闯荡者”,蜕变为扎根家乡的“新农人”的奋斗者。
合作社搭上了智慧农业的快车。 受访者供图
在辽宁昌图这片广袤的黄金玉米带上,有一位把“土坷垃”玩出科技范儿的农民——李忠华。他是2025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十佳农民”宣传选树项目人选中,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也是从在外摸爬滚打的“闯荡者”,蜕变为扎根家乡的“新农人”的奋斗者。
12年间,他将只有5户社员、5台农机的小合作社,打造成拥有2万亩流转土地、208台(套)现代化装备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更带着1300余户乡亲蹚出了一条“科技兴农、抱团致富”的乡村振兴路,让脚下的黑土地真正变成了“生金”的沃土。
归乡:从“电视启发”到“第一桶金”打破传统种田困局
“在外跑了这么多年,卖水果、做木材生意,啥苦都吃过,最后才明白——哪好不如家好,咱昌图的黑土地才是根。”1974年出生的李忠华,中专毕业于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曾是昌图县四面城镇农科站的技术员,兜兜转转后,2013年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
彼时的昌图,虽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但农民种田仍以“单打独斗、靠天吃饭”为主——人力劳作繁重,化肥农药盲目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可粮食收益却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忠华从电视上看到黑龙江某大型家庭农场的机械化作业场景,效率翻倍、成本大降。“当时我就拍大腿,咱昌图地处黄金玉米带,凭啥不能让土地多产粮、让乡亲多挣钱?”这个念头成了他创业的起点。
得到家人支持后,2013年,李忠华东拼西凑100多万元,买了5台农机具、包下1000多亩地,成立了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看着李忠华风风火火的干劲,其他村民却对加入合作社意愿不高,李忠华知道,要干出个样子来才能说服大伙加入合作社。李忠华当年只领着5户社员埋头干。他结合自己在农科站的技术经验,精心调配种子、把控耕种时机,秋收后,合作社亩产比散户种植高出近100公斤,社员们捧着沉甸甸的粮食乐开了花。“当时就有村民主动找上门,说‘忠华,俺也想加入合作社’,看着大家信任的眼神,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仅一年时间,社员就增至36户,经营面积扩大到2500亩。
破局:春旱之年遇“贵人”坚定科技兴农路
创业之路从不一帆风顺。2015年,昌图地区遭遇罕见春旱,地里的玉米苗蔫头耷脑,靠人工挑水抗旱根本无济于事。“当时每天蹲在地头看苗,心里急得满嘴起泡,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必须买大型灌溉设备,不然这季庄稼就毁了!”可合作社刚起步两年,之前买设备的钱还是借来的,购买先进设备又需要一大笔钱,家人极力反对:“见好就收吧,别再折腾了,万一赔了咋整?”
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当时县里主管农业的领导到合作社调研,听说了他的困境后,当即表示“不能让想干事的新农人寒了心”,立刻联系金融部门协调贷款。很快,贷款到位,李忠华火速购置了大型喷灌设备,地里的玉米苗终于“喝”上了救命水。这一年,合作社不仅扛过了大旱,粮食还实现了丰收。“要是没有县里的支持,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回忆起这件事,李忠华至今感激不已,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农业要发展,科技必先行”的理念:“从那以后我就认准了,靠天吃饭的老路子走不通,只有攥紧科技这把‘金钥匙’,才能让黑土地真正摆脱旱涝不保的命运。”
创新:从“六统一”到“智慧农业”黑土地迸发新活力
此后,李忠华带领合作社一头扎进科技兴农的探索里。他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昌图现代农业试验站,不定期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来合作社“开课”,从黑土地保护技术到病虫害绿色防治,把专业知识送到社员嘴边;还建起黑土地保护科技展馆,在春耕现场会上实地展示玉米秸秆秋季预留覆盖免耕播种、大垄双行种植等技术,推广“二比空”“宽窄行”等高效种植模式,让社员们从“会种地”慢慢变成“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为了实现土地规模化、高效化经营,李忠华还摸索出一套“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整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以前自己种地,买种子怕买到假的,买化肥怕花冤枉钱,卖粮食还得跟收购商讨价还价。现在合作社统一管,种子化肥都是优质的,卖粮还能拿到更高价,省心又赚钱!”社员王建国的话,道出了大家的真切感受。通过“六统一”,合作社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种子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安排农事:干旱年份提前抓早播,巧妙躲过春旱和伏旱;高岗地块抢墒播种,低洼地块先散墒提温再适时播种;病虫害防治用无人机飞防,不仅效率比人工高10倍,还能节约转场运输成本,每亩地能省不少钱。
在服务模式上,李忠华也格外“贴心”,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推出“保姆式”“夫妻式”“饭店式”等个性化服务:“保姆式”是全程土地托管,农户啥也不用管,到秋收就能领收益;“夫妻式”是农户以土地或农机入股合作社,年底参与分红;“饭店式”则是按需提供农机服务,农户需要耕地就“点”耕地服务,需要播种就“点”播种服务,灵活又实用。“不管是哪种模式,核心就是帮农民省事、省钱、多赚钱。”李忠华说。
科技的脚步还在不断向前。继与中科院联合开展“黑土粮仓”工程后,从去年开始,合作社又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养分含量,给土地“量身定制”营养餐,不仅减少了水肥浪费,还让玉米长势更旺。如今,合作社部分地块的玉米亩产已突破1030公斤,达到“吨粮田”标准。2022年,合作社更是搭上了智慧农业的快车,创建5G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打造中科农业省级智慧种植应用基地,引进数字农机物联网、自动驾驶等21套智能设备,把育、耕、播、管、收、储、销、溯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智慧管理体系。现在,李忠华在办公室里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田间作物长势、农机作业进度;北斗导航播种机在田里精准作业,误差不超过5厘米;无人机按设定路线植保,均匀度比人工还好——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正在他的带领下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变。
共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拓宽乡村振兴路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李忠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的坚守。2024年,粮食价格持续低迷,不少社员种粮积极性受挫,甚至有人提出要退出合作社。看到大家的焦虑,李忠华立刻组织社员开座谈会,一起分析市场行情:“光靠种原粮不行,价格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差,得延伸产业链,把粮食‘变’成更值钱的产品。”经过反复商量,他决定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进军。
很快,合作社引进了一条全自动石磨面粉、玉米碴、玉米面加工生产线,把自家种植的优质小麦、玉米加工成原生态农产品,还注册了“訫阳宇”商标,推出“訫阳宇”牌全麦粉、稻花香碱地大米、黄金糯玉米碴、甜糯鲜食玉米等系列产品。这些带着黑土地清香的农产品,凭着口感好、无添加的优势,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青睐,春节前的日加工量能超过5000公斤。“以前玉米一斤卖几毛钱,加工成玉米碴能卖两三块,附加值翻了好几倍!”李忠华笑着说。今年,合作社又扩大种植品类,新增大豆、花生和鲜食玉米,让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抗风险能力也越来越强。
12年深耕细作,合作社早已今非昔比:社员从最初的5户增至53户,土地流转面积从1000多亩扩至2万亩,固定资产总值达1100万元,2024年销售农产品金额达450万元。更重要的是,合作社还带动胜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3.3万元,辐射周边1300余户百姓,吸纳1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不少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每年发放务工费200余万元。在脱贫攻坚期间,合作社还主动承担了全镇13个村256万元扶贫资金,每年为脱贫户分红30余万元,让困难群众稳稳踏上了增收路。“跟着李书记干,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学到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正在合作社农机站检修设备的脱贫户张建军说。
荣誉:初心如磐做黑土地的“守护者”
如今的李忠华,身上的荣誉满是含金量: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还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农业专家、辽宁省劳动模范等称号。2022年,他更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把黑土地上的“种田经”带到了人民大会堂;2025年,他又凭借在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推广、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十佳农民”宣传选树项目人选,成为当年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这份荣誉,是对他12年扎根乡土、深耕农业的最高肯定。
合作社也跟着“沾光”,先后斩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辽宁省先进示范社”等30余项荣誉,2017年还被中国科学院梨树院士工作站授予“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实验示范基地”,成了国家、省、市领导视察指导的重点点位,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其发展经验,成了各地学习的“农业样板”。
面对众多荣誉,李忠华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朴实:“我就是个普通农民,一辈子就想守好这片黑土地,让它越种越肥,让跟着我的乡亲们越过越富。”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他又有了新的计划:进一步扩大智慧农业覆盖面积,探索更多黑土地保护技术,还要把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户,让昌图的黄金玉米带结出更多丰收的果实,让“新农人”的梦想在黑土地上继续绽放光芒。
本报记者 赵天乙 于佳平
来源:辽沈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