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农民们弯腰拾穗,汗珠与笑容在秋阳下闪闪发光——这,就是霜降时节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画面。
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农民们弯腰拾穗,汗珠与笑容在秋阳下闪闪发光——这,就是霜降时节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画面。
刚告别秋分,又迎来霜降。10月23日,我们迎来了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虽然“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欢庆已过,但丰收的喜悦依然在田野间绵延流淌。金风送爽,五谷归仓;瓜果盈枝,稻浪翻金——一幅幅饱满的丰收画卷,从秋分持续至霜降,映照出这一年最深、最美的秋色。
三忙三不忙:霜降农事有节奏
霜降已至,秋意渐深,天气转凉,正是“三秋”大忙的收尾时节。
这时候,农村流传着“三忙三不忙”的农谚,说的是霜降时节最要紧的三件农活。
“忙收薯”——地里的红薯、马铃薯要赶在霜冻前收获完毕,否则一旦遭霜打,薯块就不耐储存了。
“忙种麦”——寒露已过,小麦陆续进入腾茬整地播种的关键时期。俗话说“寒露至霜降种麦莫慌张”,但也要抓紧时机。
“忙摘果”——树上的柿子、山楂、苹果等果实亟待采摘,霜降后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
这“三忙”抓好了,一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希望就都有了着落。
雨中抢收:天气逼出智慧农事
秋收秋种,关键是抢时机。今年不少地方的情况有些特殊——连续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了挑战。
据气象部门预计,未来10天,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可能会出现3次降水过程,降水落区高度重叠。
农田容易积水,机械难以下田,无法适期适墒播种。
“播期服从墒情”,不要急于整地播种,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再抢时整地播种。
对于土壤湿度偏大的地块,要调集履带式等收割机,抢时收获,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
而对有积水的地块,要尽快疏通沟渠排水,开挖深沟沥水。收获后及时通风晾晒,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烘干作业,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发芽霉变。
晚播应变:科学应对保收成
由于连阴雨影响,部分地区的夏玉米夏大豆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部分小麦晚播已成趋势。
面对这种局面,农技专家提醒不必过分焦虑,但要掌握晚播应变技术。
俗话说“寒露至霜降种麦莫慌张”,但今年情况特殊,更要讲究科学应对。
对于晚播小麦,要坚持“四补一促”应变技术:
选用半冬性或弱春性的品种、以种补晚;
按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以密补晚;
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以好补晚;
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以肥补晚。
“一促”就是要“促进幼苗早发、弱苗转壮”。
霜降民俗:丰收中的文化传承
霜降时节,不仅仅是农事繁忙,也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霜降最应景的美食当属柿子。有句老话说“霜降到,吃柿子”。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
民间还有说法认为“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除了吃柿子,闽南地区有句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鸭子肉质柔嫩、味道鲜美,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胃的功效。霜降时节食用鸭肉,既贴了秋膘,又降了秋燥。
霜降时正值农历九月,天高云淡,枫叶尽染,也是登高远眺的好时节。携家人邀一二好友,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田间地头,播种机穿梭、农户忙着覆土盖膜,抢时种管氛围浓厚。他们知道,霜降的忙碌是为了明年夏粮的丰收,更是为了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霜降忙三样,冬藏有余粮。这不仅是农事节奏的把握,更是农耕智慧的传承。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现在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将在来年春天焕发生机,在明年夏天带来又一次丰收的喜悦。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