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学写开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07:05 1

摘要: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开头总陷入“套话循环”,比如写成长类作文就说“时光飞逝,我长大了”,写亲情类就说“母爱如灯,照亮我前行”。即便知道“开门见山”“情景引入”等方法,也不知道如何转化为具体文字。今天我们就以课文名家开头为范本,拆解8种实用开头技巧,让你的开头告别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学写开头

一、学习目标

1.精准掌握8种作文开头方法的语言组织逻辑,能结合课文范例拆解核心要素。

2.独立运用任意一种方法完成开头写作,做到要素完整、表达流畅。

3.培养对作文开头的审美意识,提升“依题选法”的写作判断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开头总陷入“套话循环”,比如写成长类作文就说“时光飞逝,我长大了”,写亲情类就说“母爱如灯,照亮我前行”。即便知道“开门见山”“情景引入”等方法,也不知道如何转化为具体文字。今天我们就以课文名家开头为范本,拆解8种实用开头技巧,让你的开头告别“千篇一律”。

(二)训练任务一:交代要素法

1. 课文范例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核心要素:事件“散步”+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用冒号清晰分隔,简洁明了)

②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核心要素:地点“费城”+时间“酷热的七月天”+人物“我和五个男孩子”+事件“寻觅新游戏”,用破折号补充记忆细节,增强画面感)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要素聚焦+简洁表达”,避免冗余信息。先确定作文要围绕的核心事件,再提取与之相关的关键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用“事件+要素”或“要素+事件”的句式组织语言。

(2)避坑指南:不要把所有要素堆成“流水账”,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我和小明在学校操场一起打篮球”,可简化为“周六上午的操场,我和小明正打着篮球”,保留核心要素即可。

(3)适配场景:适用于写人记事类作文开头,尤其适合需要快速交代背景、让读者快速进入情境的文章。

3. 学生精练

以“风波”为题,用“交代要素法”写一个作文开头。

佳作欣赏:

①客厅的茶几上,一场“遥控器争夺战”正上演:我、追剧的姐姐、看球赛的爸爸,三个人的手都悬在黑色遥控器上方。

②上周三的自习课,教室后排突然传来“哗啦”一声——我的错题本被同桌碰掉在地,里面夹着的月考复习笔记散了一地,一场小风波就此开始。

(三)训练任务二:直抒胸臆法

1. 课文范例

①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美丽的颜色》(要素:地点“顶楼、残破小屋”+人物“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居里”,用“最愉快”“极大的快乐”直接抒发情感,突出对科研环境的热爱)

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要素:分离时间“二年余”+核心对象“父亲的背影”,用“最不能忘记”直抒对父亲的思念,奠定情感基调)

③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土地的誓言》(要素:对象“关东原野”,用“挚痛的热爱”直接表达深沉情感,情感浓烈且有力量)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要素锚定+情感关键词”,先明确要抒发情感的对象(人、事、物、时间、地点),再选择精准的情感词(如“最难忘”“挚痛的热爱”“由衷的幸福”),将要素与情感直接绑定。

(2)避坑指南:情感表达要“具体不空洞”,避免只说“我很开心”,可补充“和奶奶一起包饺子的下午,是我最开心的时光”,用具体场景支撑情感。

(3)适配场景:适用于抒情类、回忆类作文开头,能快速传递文章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共鸣。

3. 学生精练

请以“记忆中的美好”为题,用“直抒胸臆法”写一个作文开头。

佳作欣赏

①老家院角的那棵枇杷树,藏着我最珍贵的童年——每次初夏果实成熟,爷爷都会搬着竹梯摘果子,我踮着脚在树下接,甜香的果肉至今记得。

②小学毕业那天,班主任塞给我的那本笔记本,我至今珍藏着。扉页上她写的“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是我记忆里最温暖的美好。

③每个周末陪姥姥逛菜市场的时光,都让我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她讨价还价的声音、挑蔬菜的认真模样,都是我记忆中最鲜活的美好。

(四)训练任务三:介绍法

1. 课文范例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我的老师》(结构:情感“最难忘”+人物“蔡老师”+评价“十八九岁、温柔美丽”,先点出情感态度,再补充人物特征)

②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植树的牧羊人》(结构:评价标准“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结论“难得的好人”,用观点引出对人物的评价)

③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孤独之旅》(结构:背景“杜小康家的变故”+事件“失学放鸭”,通过介绍背景为人物故事铺垫)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定位对象+补充信息”,若介绍人物,先明确人物身份和情感关联,再补充外貌、性格、品格等评价;若介绍背景,先交代核心背景信息,再引出后续事件。

(2)避坑指南:介绍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介绍老师,不用既说外貌、性格,又说教学风格,选择1-2个最突出的特点即可,避免信息杂乱。

(3)适配场景:适用于写人作文(介绍人物)、叙事作文(介绍事件背景)开头,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对人物或背景的认知。

3. 学生精练

请以“最______的一个人”为题,用“介绍法”写一个作文开头。

①我最敬佩的人,是小区门口的修鞋匠张爷爷。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上满是老茧,却能把破了的鞋子修得跟新的一样,还常常给老人和孩子免费修鞋。(题目:《最敬佩的一个人》)

②要我说,最懂我的人当属我的同桌小雨。她从不会在我难过时说“别伤心”,而是默默递上纸巾,陪我坐在操场边,等我愿意开口说话——这种默契,没人比她更懂。(题目:《最懂我的一个人》)

③我们班最“特别”的人是转学生林晓。她刚来时总抱着一本旧诗集,说话轻声细语,可在运动会上,却凭着一股韧劲拿下了800米长跑冠军,彻底打破了大家对她的印象。(题目:《最特别的一个人》)

(五)训练任务四:音容再现法

1. 课文范例

①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二十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班的级任老师。(王蒙《华老师,你在哪里》)(聚焦“音容”中的“容”,通过“年龄、身高、脸型、麻子”等外貌细节,让人物形象立体)

②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说和做》(聚焦“音容”中的“音”,用人物标志性语言,凸显人物“言行一致”的特点)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细节捕捉+特征凸显”,若写“外貌”,选择能体现人物性格或身份的细节(如老师的眼镜、老人的皱纹);若写“语言”,选取人物常说的、能体现其观点或性格的句子。

(2)避坑指南:外貌描写不要“流水账式”罗列(眼睛、鼻子、嘴巴……),语言引用不要脱离人物身份(比如小学生不会常说“人生自古谁无死”这类话)。

(3)适配场景:适用于写人作文开头,尤其适合需要突出人物独特形象或性格的文章,让人物“活”在开头里。

3. 学生精练

请以“我的老师”为题用“音容再现”法写一个作文开头。

①我的数学老师姓陈,五十岁左右,总穿着一件灰色衬衫,袖口永远卷到小臂,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腿用透明胶带缠着——据说是上次搬作业本时碰断的,他却笑着说“还能用,不用换”。

②“别慌,再读一遍题目”,这是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最常说的话。每次我们做题卡壳时,她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弯着腰,指着题目里的关键词,重复这句鼓励的话,直到我们自己找到思路。

(六)训练任务五:言行描写法

1. 课文范例

①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陈忠实《晶莹的泪珠》)(动作:“敲响、推开、伏、填写”+语言:“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用连贯动作和简洁语言,还原场景)

②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毕飞宇《那个男孩是我》)(动作:“聊天、插嘴”+语言:“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用对话冲突制造悬念)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动作连贯+语言适配”,先设计一个简短场景,用2-3个连贯的动作(如“掏出、翻开、指着”)还原画面,再加入符合人物身份和场景的语言,让开头有“动态感”。

(2)避坑指南:动作不要“杂乱无章”(比如“我走进教室,放下书包,拿出课本,打开笔袋,开始早读”,可简化为“我走进教室,放下书包,掏出课本开始早读”),语言不要“脱离场景”(比如在安静的图书馆,不会有人大声喊“我来借书”)。

(3)适配场景:适用于叙事类作文开头,能快速还原事件开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学生精练

请自拟题目,用“言行描写法”写一个开头。

佳作欣赏

①我攥着皱巴巴的试卷,站在爸爸书房门口,手指反复摩挲着试卷边缘。深吸一口气后,我轻轻推开一条缝,听见爸爸翻书的声音,才小声说:“爸,这次考试……我没考好。”(题目:《那次难忘的谈话》)

②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颗裹着糖纸的水果糖。她把糖塞进我手里,笑着说:“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我特意给你留的。”(题目:《奶奶的糖》)

(七)训练任务六:场景法

1. 课文范例

①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变色龙》(人物活动:“穿、提、穿过、跟着、端”+环境:“沉静、没人、门无精打采敞着”,用环境烘托人物氛围)

②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蒲柳人家》(环境:“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人物活动:“拴在葡萄架立柱、系拴贼扣儿”,用环境突出事件的特殊性)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环境渲染+人物嵌入”,先描写环境(时间、天气、场景氛围,如“冬日黄昏、飘着细雨的街道”),再加入人物的动作或状态(如“我缩着脖子,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让环境与人物相互呼应。

避坑指南:环境描写不要“过度堆砌”(比如“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叫了,蝴蝶飞了”,可简化为“春天的公园,花儿开得正艳,蝴蝶在花丛间飞舞”),人物活动不要与环境脱节(比如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不会有人穿着短袖散步)。

适配场景:适用于各类作文开头,尤其适合需要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的文章(如成长类、抒情类)。

3.学生精练

请以“______让我与以往不一样”为题目,用场景法写一个文章的开头,

佳作欣赏:

①深秋的傍晚,校门口的梧桐树落下满地金黄。我抱着刚发的运动会报名表,站在树下,手指捏着表格边缘——以前的我总躲着体育比赛,可这次,我想试着报名800米跑。(题目:《勇气让我与以往不一样》)

②周末的图书馆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空气中飘着旧书的油墨香。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翻开一本《昆虫记》——以前的我总觉得科普书枯燥,直到同桌推荐这本书,我才发现科学原来这么有趣。(题目:《兴趣让我与以往不一样》)

(八)训练任务七:设问法

1. 课文范例

①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我的小桃树》(用“是……吗?是……吗?”的连续设问,表达对“没写文章”的困惑,引发读者思考)

②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月》(用“会想:……吗?”的单一设问,传递思念之情,营造悠远氛围)

2. 教师精讲

(1)核心逻辑:“提出疑问+引出内容”,先确定作文要围绕的核心话题(如“幸福”“成长”“难忘的事”),再针对话题提出1-2个疑问(不用急于回答),用疑问勾起读者兴趣。

(2)避坑指南:设问不要“无意义”(比如“我今天写什么呢?写妈妈?还是写爸爸?”,这种设问没有价值),要围绕文章核心主题(如写“幸福”,可问“幸福是什么?是拥有很多玩具,还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3)适配场景:适用于议论类、抒情类作文开头,能快速引发读者共鸣,自然引出下文对话题的阐述。

3. 学生精练

请以“我的幸福生活”为题,用“设问法”写一个文章的开头。

佳作欣赏:

①有人说幸福是住大房子、穿新衣服,可我的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是放学回家时妈妈煮的热汤,还是周末和爷爷一起下棋的时光?我想,这些平凡的小事,才是我的幸福。

②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出门,傍晚伴着夕阳回家,这样的日子算不算幸福?是课堂上老师鼓励的眼神,还是放学后朋友陪我一起走的那段路,让这平淡的日子变得幸福起来?

(九)训练任务八:抑扬法

1. 课文范例

①(欲抑先扬)童年时,我就喜欢野外的蒲公英。早春,它就扬起那黄色的小花,不顾一切地伸展着,即使碰到一两场冷雨或雪,它也不退缩;只要再受到阳光的抚摸,马上就欢开了。……(刘湛秋《草地上的蒲公英的启示》)(先扬:赞美蒲公英“勇敢、顽强”,为后文转折做铺垫)

②(欲扬先抑)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先抑:表达对蜜蜂“不喜欢”,为后文“喜欢”做反差铺垫)

2. 教师精讲环节

(1)核心逻辑:“先定基调+再做反转”,“欲扬先抑”先贬低或不看好对象,再通过后续内容赞美;“欲抑先扬”先赞美对象,再通过后续内容揭示不足。开头只需完成“先抑”或“先扬”的部分,留下反转空间。

(2)避坑指南:“抑”或“扬”不要“过度极端”(比如“我特别讨厌我的同桌,他做什么都让人烦”,这种极端表述会让后续反转生硬),要客观写出初始印象(如“一开始,我觉得同桌有点啰嗦,总爱提醒我带作业”)。

(3)适配场景:适用于写人、状物类作文开头,用反差制造悬念,让人物或事物形象更丰满。

3. 请以“我喜欢______”为题,以“抑扬法”写一个作文的开头。

①一开始,我特别不喜欢爷爷的旧收音机——它浑身是褐色的木纹,按钮都掉了漆,每天早上还会“滋滋啦啦”地响,吵得我没法睡懒觉。直到那天,我听见里面播放的老戏曲,爷爷跟着哼唱的模样,我才慢慢喜欢上它。(题目:《我喜欢爷爷的旧收音机》)

②我以前总觉得小区里的清洁工李阿姨很“普通”,她每天穿着橙色工作服,默默地扫着落叶,从不会和我们说话。可那次我忘带家门钥匙,是她让我在她的休息室等妈妈,还给我倒了一杯热水,我才发现她其实特别温柔。(题目:《我喜欢小区的清洁工阿姨》)

四、作业

以“生活教会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写人记事作文,从本节课学习的8种开头方法中,选择最适配的一种设计开头。写作时可结合提示关键词(爱、理想、勤奋、坚强、担当等),通过具体事件展现生活带给你的成长与感悟。

佳作欣赏

生活教会了我

周六的清晨,窗外飘着细雨,妈妈却早早叫醒我:“走,跟我去菜市场买菜。”我揉着眼睛嘟囔:“下雨天怎么买菜啊,网上订不就行了?”妈妈却笑着说:“去了才知道,生活里的学问都在这些小事里。”

来到菜市场,雨丝打在遮阳棚上“沙沙”响。妈妈拉着我走到一个蔬菜摊前,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用布擦着摊位上的青菜。“大姐,这菠菜怎么卖?”妈妈笑着问。“三块五一斤,刚从地里拔的,还带着泥呢。”老奶奶说着,拿起一把菠菜递给妈妈。妈妈没有立刻买,而是用手指捏了捏菠菜的根:“您这菠菜挺新鲜,就是根有点老,两块五一斤怎么样?”老奶奶愣了一下,笑着说:“行,看你是老主顾,给你便宜点。”

我站在旁边很疑惑:“妈妈,为什么要砍价啊?差一块钱而已。”妈妈没说话,等买完菜走到巷口,才指着墙角的垃圾桶说:“你看,老奶奶的摊位旁很干净,她卖的菜也没有洒水增重,是实在人。但咱们砍价不是为了省钱,是让她知道,她的菜值得这个价,也让她感受到被尊重。”我蹲下来一看,果然,老奶奶的摊位周围没有一片烂菜叶,比其他摊位整洁多了。

回家的路上,妈妈又带我去了一家早餐店。店里人很多,妈妈点了两碗豆浆、两个包子,找了个空位坐下。这时,一位环卫工人走进来,身上还沾着雨水,他犹豫地站在门口,好像在担心自己弄脏店里的地板。妈妈看到后,主动招手:“师傅,过来坐这儿吧,刚拖过地,不脏。”环卫工人愣了一下,笑着走过来坐下。

那天的早餐,我吃得格外香。妈妈没有给我讲大道理,却用买菜、吃早餐的小事告诉我:生活教会我的,不是精明的算计,而是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尊重摆摊老人的劳动,理解环卫工人的不易,这些平凡的善意,才是生活最珍贵的馈赠。

总评

文章以“场景法”开头,通过“细雨清晨、妈妈叫我去菜市场”的场景,自然引出下文。文中通过“买菜砍价”“邀请环卫工人入座”两个具体事件,展现“生活教会我尊重与理解”的主题,符合写人记事的要求。开头与结尾呼应,用妈妈的话点题,结构完整,情感真挚。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