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军旅画家李建英《石上画境》一书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02:01 2

摘要:近日,军旅艺术画家家李建英的渭河创意石画集《石上画境》,由中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实协陕西省石画协会会长,李建英耗时五年打磨的这部作品集,将渭河奇石的自然肌理与绘画艺术的人文巧思深度融合,不仅系统呈现其石画创作成果,更填补了国内

李建英

渭河奇石焕新魂

——军旅画家李建英奇石作品集《石上画境》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填补渭河石画典籍空白

(本报记者 李虎民)

近日,军旅艺术画家家李建英的渭河创意石画集《石上画境》,由中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实协陕西省石画协会会长,李建英耗时五年打磨的这部作品集,将渭河奇石的自然肌理与绘画艺术的人文巧思深度融合,不仅系统呈现其石画创作成果,更填补了国内渭河石画领域系统性典籍的空白,为宝鸡渭河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一次邂逅结奇缘:从军旅生涯到“石上造境”

“每块石头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大自然亿万年的雕琢,第二次是创作者用画笔赋予的灵魂。”《石上画境》开篇的这句话,道尽李建英与渭河石的不解之缘。有着二十余年军旅生涯的他,退役后一次漫步渭河滩时,被滩涂上形态各异的奇石吸引:有的似山峦叠嶂,有的如流水蜿蜒,天然的纹理让他萌生 “以石为纸” 的创作灵感。

不同于宣纸作画的平整,渭河石每一块都自带“个性”,或圆润、或棱角分明,表面质感从细腻到粗糙各不相同。为适配奇石特性并确保作品长久保存,李建英选用耐水不褪色的油画与丙烯颜料,将山水、人物、花鸟、猛兽等题材 “植” 于石上:《老房子》笔触间满是乡村烟火气,青瓦白墙的细节在石面纹理映衬下更显怀旧;《飞龙在天》借奇石天然的弧形勾勒龙身,鳞片随石纹起伏,尽显雄奇气势;《狼性》则以深色石底衬托狼的眼神,原始张力扑面而来。每幅作品因石形、石纹独一无二,均无法复制。

148方奇石“说话”:揭秘“石上画境”的创作密码

《石上画境》精选李建英近五年创作的148方代表性石画作品,除高清图片呈现细节外,更收录其手写创作手记,完整还原“捡石—洗石—观石—构思—创作”的全过程。“在渭河滩捡石要‘看天看水’,雨后石头纹理更清晰;洗石不能用硬刷,得用软布轻擦,避免破坏天然肌理;观石时要‘放空自己’,让石形引导构图,而不是强行‘画满’。”

这种“顺势而为”的创作理念,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描绘宝鸡地域景观的《太白积雪》,李建英借奇石顶端的白色石斑作“积雪”,下方以淡蓝颜料晕染出云层,既保留“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诗意,又让石的自然美与画的艺术美融为一体;《秦岭叠翠》则利用石面深浅不一的褐色纹理,分层勾勒秦岭山脉的层次感,仿佛能让人透过石头看到秦岭的苍翠连绵。

从“一人探索”到“群体传承”:让渭河石画走得更远

作为国内深耕渭河石画的代表性艺术家,李建英从未将创作局限于个人工作室。为突破“独自创作易陷入瓶颈” 的困境,他创新搭建交流平台:2020 年起,通过抖音、微信组建全国石画爱好者社群,定期分享捡石技巧与创作心得;在宝鸡开设线下工作室,邀请爱好者现场观摩 “石头变画” 的过程,至今已吸引近百名创作者加入渭河石画创作。

这些实践也被收录进《石上画境》:书中不仅有各地爱好者与他的交流截图,还有工作室里 “石头堆里的创作场景” 照片,生动展现渭河石画从“个体探索”到“群体发展”的历程。“以前总有人问‘渭河石画怎么学’,现在有了这本书,大家能一步步跟着做,这门手艺才能传下去。” 李建英在书中写道。

填补空白的“文化载体”:让渭河文化通过石头走向全国渭河奇石素有“采天地灵气、孕日月精华” 的美誉,是宝鸡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业内专家评价,《石上画境》的出版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内首部系统梳理渭河石画创作的典籍,首次将“捡石—创作—传承”的完整体系呈现给读者,为石画艺术的标准化传承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它以“石头”为媒介,将宝鸡的渭河文化、秦岭景观、乡村记忆融入其中,成为外界了解宝鸡地域文化的新窗口。

“希望读者翻开这本书时,不仅能看到石头上的画,更能感受到渭河的灵气与宝鸡的温度。”李建英说,未来他将带着《石上画境》,走进全国文化展厅,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会说话的石头”,记住宝鸡、走进宝鸡,爱上渭河文化。

来源:神钲学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