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已紧急调来24.87万台履带收割机、2352台移动烘干机直奔黄淮海,秋粮收获已过三成,各地正全力抢排、抢收、抢烘、抢种
全国已紧急调来24.87万台履带收割机、2352台移动烘干机直奔黄淮海,秋粮收获已过三成,各地正全力抢排、抢收、抢烘、抢种
这场秋忙的背后,其实是场硬仗
9月以来的连阴雨把黄淮海的地都泡“喘不过气”,作物熟了下不去地,晒不干,秋播也被拖着走
好在应对够快,动作够实
北方的冷风刮着雪粒子,黑龙江双鸭山这头,机器轰鸣没停过
饶河县的田里金浪翻滚,运粮车就守在地头,收多少、拉多少,直接去晾晒场
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忠说,去年亩产基本900斤,今年“至少多出100斤”,订单多到“忙不过来”
在集贤县,几台大马力收获机、灭茬机、整地机连成一列,边收边整地,玉米秸秆粉碎深埋,还田不耽误,给明年春播抢出十五天
“打破犁底层,让土壤深呼吸,耕深必须30厘米以上,秸秆覆盖率做到100%”
北大荒公司二九一分公司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钱磊说得干脆
雪花飘着,丰收更热烈
宝清县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里,金色玉米堆成小山,进库登记到卸粮结算只要十五分钟,手机能实时看到容重、水分和对应价款
“进车后基本无人值守,自动化收购,12座烘干塔把潮粮及时变干粮,让农户马上变现”
企业的濮学有介绍
双鸭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洪波也给了时间表
“比去年提前了五天,预计十月下旬全面收完”
镜头拨到南方,湖南的晚稻开镰,1900多万亩进入收割时
洞庭湖腹地的沅江黄茅洲镇,上万亩示范田里新款收割机来回穿梭,升级后的履带更稳、脱粒线更长、振动筛更密
种粮大户曹斌算得明白,损耗率比老机型降了两个百分点,“别小看这2%,到手就是实打实的粮”
这阵子多雨,农户趁雨歇就抢,稻谷马上运烘干中心
“烘干中心24小时连轴转,一天上千吨,不光自家够了,还能辐射周边”
曹斌说
秸秆也没浪费,搂草机、打捆机配合,规整捆扎,收运有序
每亩还能多挣一百多块钱,这种“双赢”看着就让人舒心
为什么要这么拼?
因为秋粮是全年粮食的大头,秋粮稳住,1.4万亿斤的目标才稳得住
连阴雨来了,办法也来了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紧急通知,发动系统帮抢收抢烘;
农业农村部把省内调剂、跨省调运都用上,紧急调度了全国37家生产履带收获机、移动式烘干机、玉米割台的企业备机发往一线
先期已调剂24.43万台履带收割机和1986台移动烘干机,如今按黄淮海需求累计调集到24.87万台、2352台,力量一层层加码
地方也在动:山东胶州用智能监控盯烘干塔,山西朔州协调烘干企业“优先收购、随到随烘”,把等的时间省出来
河北邯郸魏县那边,地太湿机器下不去,就人机结合抢收
还把学校、厂房腾出作晾晒场,能晒的就不让它霉在地里
我在田间看过那种焦虑,天一阴,收割机的轰鸣声就更像鼓点
此时此刻,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三分之一,正处于夺取全年丰收的紧要关头
为稳信心,政策也跟上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决定自10月17日起,在河南启动202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护住种粮人的收益底线
这类托底,听起来不热闹,但对农民来说,比啥都踏实
再往西看,新疆吐鲁番的棉花进入采收期,12.4万亩白絮遍野
托克逊县库米什镇的大型采棉机按预设路线走,车轮过处,白花刷地吸进仓
种植户陈满想说,他种了600亩棉,今年产量和品质都好,全部用采棉机收,快、损耗小,还省心
英博斯坦村党支部书记邓琛则忙着调机器、谈价格、盯质量
“已经进入高峰期,提前对接,确保顺利采收”
这几年,吐鲁番推广适宜机采的优质品种,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普及开来
从种到管到收,基本全程机械化,目前采收过六成,预计十月底收完
如果把视角再拉远点
国外的老牌农业强州也在用科技当“犁头”
美国中西部玉米带的联合收割机靠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控制路径和速度,减少损失,一个农场主管几千英亩也能按部就班
我们这边的智能化起步晚,但追得紧:从北方的“农机编队”,到南方的“烘干中心通宵不打烊”,再到西部的“整链机械化”,都是同一件事——把粮食稳稳装进袋子里
说到底,都是为那句老话:粒粒皆辛苦,颗粒都要归仓
我更在意的是,等天气翻脸时,我们能不能反应更早一点,设备能不能更快到田头,信息能不能在手机上一看就知道哪儿缺机、哪儿缺烘干
这次黄淮海的灾情主要是局部“点状”,对全国秋粮总产量影响总体可控,但对局部质量会有冲击
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这就是我们这一仗的胜负线
眼下的每一小时,都是与天气赛跑的小时
机器声、人喊声、风声夹杂着雪和雨
但只要收割机不停、烘干塔不灭、政策不缺位,丰收就不会缺席
等到一车车粮食称完重、出好价,农人们抹一把汗
你会明白,秋收这两个字,不只是喜悦,更是从容
来源:龙少说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