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旧中国:90年前的中国东北,犹太人和白俄竟曾斗得你死我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23:40 2

摘要:可比天气更冷的,是一桩突如其来的绑架案:一个叫西蒙·卡斯帕的年轻人,在街头失踪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3年冬天,哈尔滨的天气格外冷。

雪落了一夜,街上结着一层薄冰。

可比天气更冷的,是一桩突如其来的绑架案:一个叫西蒙·卡斯帕的年轻人,在街头失踪了。

没人想到,这会成为一场风波的起点。

卡斯帕不是一般人。

他父亲是哈尔滨最有钱的犹太商人之一——约瑟夫·卡斯帕,开银行、包煤矿,和中东铁路关系密切。

西蒙的失踪立刻引起轰动。

几天后,尸体被人发现了。

是在松花江边,满身伤痕,死状凄惨。

这不是敲诈,也不是意外,看得出是蓄意谋杀。

谁干的?很快,目光就集中到了白俄群体身上。

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

要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还得往前翻几十年的账。

那时候的哈尔滨,不像现在。

它是条铁路带出来的城市——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哈尔滨成了交通枢纽,也成了帝国势力交界的前哨。

俄国人在这儿建房、修路、开银行,城市从零开始拔地而起。

犹太人最早是跟着铁路来的。

那会儿他们在俄国没什么好日子过,反犹政策一波接一波,pogrom(排犹暴力)在东欧时有发生。

哈尔滨这地儿虽远,但至少安全。

他们来了,干的是买卖,靠的是脑子。

煤矿、林场、金属、铁路配件,哪有利润哪就有他们的身影。

到了1920年代,哈尔滨的犹太商人已经掌控了城市大部分经济资源。

光是注册在册的犹太企业就超过400家。

银行、贸易公司、保险行、进出口代理,门类齐全。

更别说那些没登记的小作坊和家族企业了。

而白俄,是另一批人。

他们不是早期移民,而是战败者。1917年十月革命后,沙皇垮台,布尔什维克上台,大批反革命军官、贵族、知识分子逃了出来。

东北成了他们的避难地。

哈尔滨有俄语、有熟人、有旧时的俄式生活——他们就来了。

可地盘已经被别人占了。

他们来得晚,没什么资源,也没退路。

有点背景的开个小饭馆、教俄语,没背景的就只能去当苦力、当保镖、干些灰色生意。

从前的将军,现在可能在澡堂里当搓背的。

落差太大。

有些人开始不平了。

商场上比不过,舆论上就开始攻击。

犹太人成了攻击对象,说他们是卖国贼,是革命的幕后黑手,是俄国沦陷的原因之一。

这种声音,在白俄内部极端组织中尤其激烈。

就这样,一层一层的怨气堆积着,直到卡斯帕事件爆发。

西蒙·卡斯帕那年才二十出头,刚从天津回到哈尔滨,准备接手家里的生意。

说起来,那天他是去参加一个商业会议,中午还跟朋友见了面。

后来,就音讯全无。

几天后,尸体浮出水面。

喉咙被割开,手腕有挣扎痕迹,明显不是普通犯罪。

犹太人的愤怒压不住了。

几千人参加了西蒙的葬礼,街道一度封锁。

哈尔滨警察局被要求彻查此案,可白俄社团却一言不发,态度冷淡。

这种沉默,让人更怀疑。

这事儿之后,犹太人开始撤了。

从1934年起,哈尔滨的犹太社区进入衰退期。

很多人南迁,去上海、天津,甚至去了美国、巴勒斯坦。

原本上万人的社区,到1940年代只剩不到3000人。

那些曾经热闹的犹太街,慢慢冷清下来。

学校关了,银行撤了,报纸也停刊了。

可白俄也没好到哪去。

他们靠着日本人的支持苟延残喘,可等日本战败,苏联军队进来,那些曾经反苏的白俄成了重点清理对象。

有的被遣返,有的就此失踪。

哈尔滨街头的俄语声,也越来越少。

说起来,犹太人和白俄的这场冲突,从头到尾没人真正赢过。

一个是被时代驱赶的流亡民族,一个是帝国崩塌后的失落残军。

他们都想在这片异乡找到立足之地,可历史不讲情面。

哈尔滨见证了他们的相遇,也见证了他们的分别。

今天去老道外,还能看到当年的犹太会堂。

建筑还在,砖墙斑驳,门口的牌子写着“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

进去看看,老照片、旧报纸、手写账本,还有当年犹太学校的课本。

可惜,讲这些故事的人,已经不多了。

西蒙被埋在犹太公墓里。

后来有人说,从那以后,他父亲再也没公开露过面。

参考资料:

王震,《犹太人与东亚:从历史到现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周锡瑞,《哈爾濱的俄僑社會(189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Jonathan Goldstein, The Jews of China: Volume Two – A Sourcebook and Research Guide, M.E. Sharpe, 2000.

郑海麟,《东三省犹太人生活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来源:投史问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