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数新增300万!感染科说:艾滋病有9个症状,不难发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21:00 1

摘要:我们先说说最容易被忽略的几个信号。反复低烧,很多人以为是感冒或者太累了,吃点药,睡一觉,过几天就好了。这种反复性的发烧,尤其是低热,一直在37.2℃~38℃左右,持续一两周甚至更久,就得警惕了。

艾滋病不是不能防、不是一定死,但它的可怕,在于“被忽视”。

我们老觉得,艾滋病是个“别人”的病。但现在,它正悄悄靠近“我们”。感染途径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远,也不是非得“高危”才有可能。

有些人一辈子只谈过一段感情,也没逃过。说到底,恐惧它不是因为它多致命,而是因为我们对它了解太少

医生说,艾滋病其实有9个早期症状可以留意,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根本没当回事。等到真查出来,病情已经不轻了。

我们总以为“我没感觉”“我挺健康”,但身体很多时候是“哑巴”,它不会大喊,只会轻轻提醒。你听不听得见,全看你自己。

我们先说说最容易被忽略的几个信号。反复低烧,很多人以为是感冒或者太累了,吃点药,睡一觉,过几天就好了。这种反复性的发烧,尤其是低热,一直在37.2℃~38℃左右,持续一两周甚至更久,就得警惕了。

再一个,夜间盗汗。不是夏天睡觉闷出汗,是那种莫名其妙、半夜被汗湿醒的盗汗。床单、枕头湿得像刚洗过一样,早上起来还觉得虚。很多人以为是体虚,其实这是免疫系统在“吱哇乱叫”。

还有就是体重明显下降,不是减肥,也没刻意节食,但一个月瘦了五六斤甚至更多。这种“瘦得没有缘由”的情况,别当成“赚到了”,它往往是身体在耗损,是免疫系统已经开始吃自己了。

淋巴结肿大也非常典型。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位置,摸起来有个小疙瘩,有点硬,不太疼,也不太大,但一直不消。很多人以为是上火或者感冒后遗症,拖着拖着就错过了最佳的检查时机。

还有一种症状特别“隐蔽”——皮肤异常。比如反复起疹子、莫名奇怪的皮肤炎、口腔溃疡久久不愈,甚至指甲变形、皮肤发黑发硬。这些表面看是皮肤问题,本质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说白了,艾滋病初期的症状,其实就是你身体“免疫墙”开始倒塌的迹象。它不像某些病,轰轰烈烈来一场,它是“悄无声息地蚕食”。你不懂它,它就涨势如虹;你稍微留意,它就知难而退。

除了上面这几个,还有几个不算常见但特别“有指向性”的表现。

比如持续性疲劳——不是你熬夜后那种累,而是明明睡够了,还是一整天提不起劲;再比如反复口腔念珠菌感染,嘴里总是发白、发苦、发炎,好像老被烫到;更甚的是,腹泻久治不愈,吃什么拉什么,而且拉得没个准头,整个人脱水、没劲。

如果说这些你都能忽略,那最后一个症状真的没法装看不见——免疫力整体崩塌。各种小病接踵而至,牙龈炎、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真菌感染……以前一年都不会感冒两次的人,现在一个月三次,吃药也不见好。这时候就真的该敲响警钟了。

很多人可能反问:那我是不是一有这些症状,就一定是感染了?当然不是。但如果你有多个症状同时出现,特别是过去有过一些不太安全的行为,比如没有保护措施的关系、共用针具、纹身时没检查工具消毒情况,那就更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老说“艾滋病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它的“隐形性”。它不痛不痒,不吓人,不张扬,却能慢慢把一个人从里到外摧毁。

关键是,早发现就能早介入,哪怕不能根除,也可以非常好地控制住它。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身体撑不住”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查。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传统文化里,有些症状早就被认为是“邪气入体”或“气血两虚”,其实从中医角度来看,也并不完全错。

艾滋病本质上是免疫系统的全面崩盘,而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不就是免疫力的说法吗?中医里讲“肺主皮毛”,所以皮肤的问题、盗汗、虚汗,其实都和肺气虚弱脱不了关系。

这时候,饮食、作息、情绪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很多人身体一出问题,就想靠药物“解决”,但忽视了生活习惯这根“命脉”。你天天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暴躁,再好的免疫系统也扛不住。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该做的“身体储蓄”。

从社会层面说,我们还需要破除对艾滋病的偏见。它不是“道德病”,不是“污点”。很多感染者在确诊后,不敢告诉家人、不敢去医院、不敢面对自己。

他们不是怕病,是怕“被看不起”。但你想想,哪个病人愿意生病?哪个人愿意被标签化?我们要做的,是让艾滋病回归“一个普通疾病”的身份,而不是“社会审判”的工具。

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了,请不要远离他、歧视他、疏远他。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传播。这些基础知识,早就该人人知道。我们对它的恐惧,很多时候来源于“无知”。你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他人。

生活里,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来“防微杜渐”。比如定期体检,包括HIV抗体检测,特别是有过不确定行为的人;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保护措施;再比如,选择正规渠道进行纹身、医美、穿耳等操作,确认器具是否消毒。

健康不是“运气”,是“选择”。你选择知道,选择重视,它就会保护你;你选择忽略、侥幸,它就可能让你付出代价。我们不能控制病毒,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有意识的选择,都是一道生命的防线

最后提醒一句:艾滋病有症状,但更有预警。只要你愿意去听身体说话,它其实一直在“提示你”。别等到身体大喊:“我撑不住了”,才开始后悔。

这篇文章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启发,请帮我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更多人。我们每多一个了解艾滋病的人,就少一个被误解、被耽误的生命。关注健康,永远不嫌早。

参考文献:

1. 王斌, 陈志海, 李春香. 艾滋病早期临床表现及预警指标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3): 291-294.

2. 刘晓红, 张丽娟. 艾滋病的免疫学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24(10): 1176-1181.

3. 周丽, 胡志斌. 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2): 132-135.

来源:岐黄新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