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尺哥”火了, 市民“找茬”为何成为正能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21:21 2

摘要:最近,深圳一位小哥突然走红网络。两年来,这位小哥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卷尺哥”。令人意外的是,他每次“挑刺”几乎都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秒改”回应,甚至被调侃为“指哪修哪”。

□韩卓儒(山西传媒学院)

最近,深圳一位小哥突然走红网络。两年来,这位小哥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卷尺哥”。令人意外的是,他每次“挑刺”几乎都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秒改”回应,甚至被调侃为“指哪修哪”。

当一棵挡在步道中间的树被连夜挪走,一段仅48厘米宽的坡道被迅速加宽至70厘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政问题的快速解决,更是一座城市与市民之间良性互动的生动注脚。“卷尺哥”以两年发布千余条视频的坚持,成为市政“找茬员”,而深圳官方的“秒整改”速度,更让“深圳速度”在城市治理领域有了新的诠释。

“卷尺哥”的镜头,是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微观视角。他用卷尺丈量的不仅是道路、坡道的尺寸,更是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期待。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这种个体式的监督,打破了传统治理中信息传递的壁垒,让城市管理部门能精准捕捉到市民生活中的“痛点”。千余条视频,是一个市民对城市发展的执着关注,更是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城市不是冷冰冰的建筑集合,而是由无数个体的感受和需求构成的生活共同体,每个市民都有权利、也有能力为它的完善建言献策。

而深圳市政的“秒整改”,则是城市治理效能的直观体现。从“连夜挪树”到“坡道加宽”,这种快速响应,不是简单的问题处理,而是对市民诉求的高度重视,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地。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提到的“未诉先办”机制,主动从互联网切入,挖掘市民诉求线索。这意味着深圳的治理创新,已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发现,从解决具体问题深化为构建长效机制。这种转变,让城市治理从“灭火式”的应急处理,走向了“防火式”的前瞻布局,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和担当。

在“卷尺哥”与深圳市政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的城市治理生态:市民是城市的“啄木鸟”,用敏锐的观察为城市“祛病”;政府是高效的“诊疗师”,以迅捷的行动为城市“强身”。这种双向奔赴,让城市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从深圳的实践来看,这种治理模式的意义远超解决几个具体的市政问题。它重塑了政府与市民的关系,让“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变为现实;它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让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效率;它更树立了一种典范,证明在数字化时代,通过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升政府响应速度,就能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

“卷尺哥”的卷尺还在丈量,深圳的整改脚步也未曾停歇。这种市民与城市的互动,如同给城市装上了“新陈代谢”的活力引擎,让深圳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兼具了温度与精度。这不仅是深圳的“速度”,更是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精彩片段,只有搭建好市民参与的平台、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提升政府响应的速度,才能激发城市治理的无限可能,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幸福家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