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21日在德国柏林隆重召开。会上,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BL-M07D1-101 Ib期临床研究数据正式公布,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该研究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T-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安全性与疗效双优,T-Bren(BL-M07D1)初显突破性潜力。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21日在德国柏林隆重召开。会上,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BL-M07D1-101 Ib期临床研究数据正式公布,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该研究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T-Bren(BL-M07D1)在HER2阳性及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中卓越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更标志着T-Bren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值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教授围绕BL-M07D1-101研究数据进行深度解读,剖析T-Bren的结构特点以及独特优势,并前瞻探讨了T-Bren对未来乳腺癌临床实践与个体化治疗路径的潜在影响。本文特此整理关键内容,供读者参考。
BL-M07D1-101研究核心数据:三大乳腺癌亚型疗效数据亮眼
I期BL-M07D1-101研究聚焦探索T-Bren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阴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中的临床价值,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与初步抗肿瘤活性。截至2025年7月31日,研究共有199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了至少一剂T-Bren治疗。
安全性方面,T-Bren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可控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以血液学毒性为主,其中常见的3级以上TRAEs包括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这些毒性反应为临床所熟知,且可通过标准医疗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在HER2 ADC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关键安全风险点——间质性肺病(ILD)方面,T-Bren表现突出,整体ILD的发生率仅为3%(199例中6例发生),且均为1-3级,未观察到4-5级严重ILD事件发生,安全性数据或优于同类药物,为其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疗效方面,T-Bren单药不仅在整体人群中表现优异,并且无论在HER2阳性还是低表达人群中均呈现出亮眼的疗效信号。全体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71.2%,确认的ORR(cORR)达68.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14.8个月。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亚组中,cORR高达82.2%,临床获益率(CBR)达93.3%,也是同类研究中第一个实现CBR超过90%的治疗方案;生存数据方面,中位PFS达18个月,12个月OS率高达93.1%,刷新同类研究纪录,具备长期生存获益的潜在优势。
在HR+/HER2-乳腺癌患者亚组中,cORR为7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13.7个月,疾病控制率(DCR)95%,中位PFS达15.2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OS率分别为85.9%和72.6%;展现出良好的降低疾病复发或死亡的能力。
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T-bren同样实现“生存突破”:cORR为55.6%,DCR为77.8%,CBR为70.4%,12个月及18个月的OS率分别为83.9%和75.5%,充分提示更高的ORR及CBR有望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为这一乳腺癌的“难治亚型”带来精准治疗新希望。
差异化核心:创新结构设计驱动疗效与安全性优化
在HER2 ADC药物竞争日趋激烈的赛道中,T-Bren的差异化优势源于其“抗体-连接子-载荷”系统的创新设计,这一设计为疗效突破与安全性平衡奠定了基础。ADC药物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抗体的靶向性与载荷的细胞毒性精准结合,T-Bren通过三大关键元件的优化组合实现了这一系统的高效运转:采用高特异性人源化抗HER2抗体作为“导航仪”,确保药物精准富集于肿瘤组织;搭载组织蛋白酶B可切割连接子作为“智能纽带”,在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进入肿瘤细胞后高效释放载荷;选用创新的高活性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作为“杀伤武器”,并实现高达8的药物抗体比(DAR),提升单位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与现有药物相比,这一设计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载荷为微管抑制剂的ADC,Ed-04载荷具有更强的肿瘤细胞杀伤活性;而与其他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载荷相比,Ed-04的膜穿透性与“旁观者效应”更优,能够有效杀伤HER2表达异质性肿瘤细胞及邻近阴性细胞,这正是其在低表达人群中起效的关键机制基础。
此次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T-Bren在结构上的优势直接转化为临床价值。疗效上,T-Bren在经多线治疗(含其他HER2 ADC暴露)的耐药患者中仍保持强效抗肿瘤活性,且突破HER2阳性局限,覆盖HR+/HER2低表达、TNBC等更广泛患者人群;安全性上,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将ILD这一关键毒性发生率控制在3%的低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可持续的治疗窗口。这种“高效-安全”的平衡,共同构成了T-Bren的核心竞争力。
应用场景广阔:为乳腺癌各亚型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亚组中,T-Bren的疗效数据尤为亮眼,且这一优势是在极具挑战性的患者群体中实现的——该亚组患者中位治疗线数达3线(范围1-9),33.3%既往接受过HER2 ADC治疗,68.9%用过抗HER2 TKI治疗。即便如此,T-Bren仍展现出显著的疗效获益:患者cORR达82.2%,成为同类研究首个肿瘤应答率突破80%的方案;CBR高达93.3%,意味着超九成患者实现疾病持续缓解或稳定;中位PFS达18个月,首次在HER2阳性后线治疗中突破18个月大关;12个月OS率达93%,提示高应答率有望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这些数据不仅证明了T-Bren对耐药患者的突破性价值,更提示高ORR和CBR有可能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的优势。
在HR+/HER2-亚组(含HER2低表达)中,T-Bren取得70.0%的cORR与15.2个月的中位PFS。当前该群体在CDK4/6抑制剂与内分泌治疗进展后,传统治疗选择有限且疗效欠佳,T-Bren的这一数据显著优于现有治疗方案,为耐药患者提供了全新强效选择。
在TNBC亚组(含HER2低表达)中,即便样本量有限,仍实现55.6%的cORR与7.2个月的中位PFS,18个月OS率达75.5%。TNBC因缺乏明确靶点,过去长期处于治疗困境,这一数据无疑为该群体带来了改变预后的可能。
因此,T-Bren为HER2阳性/阴性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重塑乳腺癌靶向治疗格局。
小结
综上所述,T-Bren凭借其创新的ADC设计,在BL-M07D1-101研究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与安全性特征。其在HER2阳性及HER2低表达等多个乳腺癌关键亚型中均观察到强劲且持久的疗效,同时其极低的药物相关ILD发生率,构筑了显著的安全性优势。这些扎实的早期临床证据预示着T-Bren有望重塑HER2靶向治疗格局,也为更广泛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更优的潜在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姚和瑞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后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研究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