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原创话剧《屈伯川》在大连理工大学山上礼堂首次登台。那束象征理想与信念的烛光,自此点亮,十五载未熄。
这烛火不灭
大工精神不灭!
这是每一位大工新生
与校史最真切的相遇
邀请每一位新生见证
——见证一所大学精神的诞生与传承
将信念、理想与热爱
雕刻成十月的光
那光,名为“烛火”
燃烧的
是屈伯川校长留下的温度与方向
大型原创话剧
《烛火·屈伯川》
本周,与你相约
01
烛火初燃:
在历史的光影中再遇屈伯川
2009年
大型原创话剧《屈伯川》在大连理工大学山上礼堂首次登台。那束象征理想与信念的烛光,自此点亮,十五载未熄。
十余年间
这部作品跨越“一校两地三校区”,巡演七十余场,以舞台为史册,成为大工精神最具生命力的传递者。
《屈伯川》取材自学校真实校史,分五幕讲述1948至1981年间,以屈伯川院长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心怀“科学救国”之志,于“黄海之滨,凌水河畔”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创建大连工学院的光辉历程。他们以信念为烛,以学术为薪,他们在最艰难的年代里,为大工奠定了精神与学术的双重根基。
经历十五年传承与沉淀,大连理工大学话剧团全面升级剧本。以《烛火·屈伯川》之名重新出发——让那束不灭的烛光,照亮新时代的大工人。
02
星火引路:
一束烛火的五个瞬间
序幕《烛火初启》
秋日的微风掠过凌水河畔,大连理工大学的青年学生于智博,踏上了一段追寻校史的旅程。他来到一位年逾九旬的老教授——宋宇先生家中。宋宇,是屈伯川院长的挚友与同事,亲历了那段从废墟中建起学府的岁月。昏黄灯下,书桌上摊开一本布满岁月痕迹的日记。
舞台的灯光缓缓亮起
一个跨越七十余年的故事
从此展开——
这,是属于大连理工大学的历史
也是一代教育家以烛火点燃信念的开端
第一幕《接收研究所》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东北即将迎来全面解放。战后重建迫在眉睫,党中央批准东北局创办一所正规大学,以支撑新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受命于此,留洋博士屈伯川从延安赴大连,在百废待兴之际,毅然接收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将这座象征旧工业体系的遗址,化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摇篮。在那一刻,烛火初燃——科学与信念的种子,种在了“黄海之滨,凌水河畔”。
第二幕《夜访钱令希》
建校伊始,百业待兴,屈伯川院长奔走四方,亲自登门,诚邀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等知名学者。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他三赴浙江,夜访钱令希先生——“三顾茅庐”的佳话,至今仍是大工校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烛火由此传递——从一位教育家的信念,燃向另一位教育家的胸怀。
第三幕《建设争气港》
“文革”时期,风雨飘摇。屈伯川与钱令希在艰险与误解中坚守信念,带领师生自主勘测、设计、建设大连新港。没有依赖外国技术,没有外援图纸,他们以赤手空拳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争气港”。那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自立、自强、自信。烛火在狂风中未熄,反而燃得更加明亮。
第四幕《教育强国》
1979年,中美科技合作开启新篇。屈伯川院长抓住时代机遇,连夜北上,提出在大连设立“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1980年8月18日,这个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学习与引进国际管理经验的第一个窗口。那扇窗口,让世界看见了中国的教育自信。烛火此时,已照亮改革的晨曦。
第五幕《烛光》
1981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重新走进课堂。夜晚的第二教学馆,灯光昏暗,青年们点起蜡烛苦读。屈伯川院长得知后,没有责备浪费蜡烛的“纪律问题”,而是带着温情与尊重,与学生促膝谈心。那一年,他决定退休,将余生献给教育研究。一束烛光,既照亮了学生的书页,也照亮了中国教育的未来。烛火不灭——因为大工精神从不熄灭。
03
薪火相传:
见证烛火于十月再燃
七十六年前,第一代大工人,在“黄海之滨,凌水河畔”,定义了“大工精神”的最初模样。他们以自强不息的意志筑起校基,以勇于开拓的担当开创未来——一所大学,从无到有,从草创到坚实。
七十六年后,这束烛火并未熄灭。一代又一代的大工人,在传承中赋予它新的光彩。他们将屈伯川的故事重新搬上舞台,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化为可触可感的温度。
七十六年风雨征程
烛火从未熄灭
它从屈伯川校长手中燃起
经由无数大工人传递
今秋,我们再次点亮这束烛光——
让舞台成为课堂,让校史成为指引
愿每一位走进剧场的大工人
都能在光影交织中
看见信念、感受初心
主校区展演:
📍 演出地点:
学生文化中心B座剧场
🕰 演出时间:
2025年10月24日19:00(第一场)
2025年10月25日19:00(第二场)
2025年10月29日19:00(第三场)
开发区校区展演:
📍 演出地点:
开发区校区学生文化中心剧场
🕰 演出时间:
2025年10月26日16:20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