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开州农场主的感恩路:从吃“百家饭”到带领乡亲们种柑橘致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21:05 2

摘要:站在开州区白鹤街道四胜村国家级优质晚熟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观景台上,54岁的郭小平见眼前3600亩果园枝叶婆娑,果实若隐若现,黝黑的脸庞露出欣慰的笑容。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

站在开州区白鹤街道四胜村国家级优质晚熟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观景台上,54岁的郭小平见眼前3600亩果园枝叶婆娑,果实若隐若现,黝黑的脸庞露出欣慰的笑容。

郭小平在果园里查看。受访者供图

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与他年幼时那个依靠“百家饭”果腹的孤儿岁月,形成了穿越时空的呼应。从只身闯荡上海的打工仔,到带领300多名乡亲打拼,再到如今返乡投资数千万元打造绿色果园的农业带头人,“感恩”是郭小平人生轨迹中最清晰的脉络。

“乡亲们用‘百家饭’养大了我。”他说,“我要用一辈子,还乡亲们这份情。”

01“百家饭”里长大的孩子:

眼里有活,心中有光

命运的疾风骤雨,在郭小平的童年过早降临。9岁,母亲突发疾病离世,未留下一句嘱托;14岁,身为乡村医生的父亲因肺病撒手人寰,年仅40岁。

父亲留下的遗嘱朴素而沉重:“不管多穷多苦,都不能偷盗,不能赌博,不能吸毒,总之,不能做违法的事。”

彼时,哥哥姐姐年岁也长不了多少,无力细致照料这个小弟。初中毕业,郭小平便被迫辍学。是老家的乡亲们,用最质朴的方式,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一碗热饭,一件旧衣,手把手教他农活……温情在邻里间无声流淌。

“不能白吃白拿。”年幼的郭小平心里拧着一股劲。他心灵手巧,谁家修房、谁家农忙,总有他瘦小却勤快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劳力,默默回报着一饭一衣之恩。“也就从那时起,心底就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这份不求回报的勤快,不仅赢得了乡邻更多的赞许和关照,也悄然打动了一位同村姑娘的芳心。

姑娘不嫌他贫,只看中他勤劳正派。然而,这段恋情遭遇了她家人的坚决反对。“手脚勤、嘴再甜,能当饭吃?”现实的考量,像一堵冰冷的墙。

郭小平没有退缩,他心底暗自发誓:“我要用行动证明,我能让她过上好日子,比别人过得更好!”

郭小平请乡亲们聚餐。受访者供图

02上海滩的诚信密码:

汗水为凭,忠厚成金

1990年,郭小平跟着老乡前往湖北荆州建筑工地。无论多脏多累的活,他都抢着干,夜以继日,咬牙坚持,每月能挣500多元,在那时已是不错的收入。

“我或许啥都没有,但努力、肯干就是我的本钱。”他的拼搏,最终融化了岳父一家的心,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家,有了孩子,郭小平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决心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1993年,浦东开发热潮涌动。郭小平怀揣梦想奔赴上海。为了节省,他旅途中的“干粮”竟是一包盐巴泡热水。

初到上海,他在旧房拆迁工地干活。当时,拆下的旧材料能卖钱,偶有工友顺手牵羊。但郭小平从不沾染,“我就是要让忠诚、踏实、勤奋成为我的品牌。”

他的品行被一位老板看在眼里。当郭小平鼓起勇气,向这位老板提出想尝试承包旧房拆解销售却苦于没有本钱时,老板被他的坦诚和过往的信誉打动,破例允许他先拆解6栋旧房,卖材料后再付款。

郭小平信守承诺,卖多少材料就立刻交多少款,日日结算,分文不差。这份诚信让老板深受感动,后来干脆让他全部拆完再付款。

这关键的信任,成了郭小平事业的转折点。他凭借诚信和实干,逐渐积累了经验、人脉和口碑。2003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恒博建筑有限公司,真正站稳了脚跟。

03橘园里的反哺深情:

让乡亲在家门口养老挣钱

事业小成,郭小平一刻未曾忘记那片生养他的土地和那些曾给予他温暖的乡邻。

他主动邀请乡亲家的劳动力到上海跟他干。鼎盛时期,带出了300多名老乡,一年为家乡挣回1500多万元。即便如今机械化程度提高,他仍保留了60多名老乡,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

财富的增长和上海的安家,并未让他停止脚步。13年前,家乡党委政府的召唤,加上他目睹许多当年跟他出来的老乡年纪渐长,在城市打工力不从心,回乡又缺乏收入来源,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回乡投资,让老去的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一份养老钱。

开州的气候水土非常适合柑橘生长。2013年,郭小平毅然投资500万元,成立了重庆开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白鹤街道流转2000多亩荒山种植柑橘。

开州四胜村国家级优质晚熟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受访者供图

“既能为村民提供土地流转费,又能让他们务工挣钱。”为确保项目成功,他聘请有经验的堂兄管理基地,还重金从四川请来技术专家,甚至动员女婿辞去国企工作加入其中。

创业维艰,柑橘基地前期连续6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郭小平从未拖欠过乡亲们一分钱土地流转费和工钱。如今,基地已扩展到3600亩,累计投入6000万余元,年产优质柑橘5000多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公司也成长为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

数据显示,基地常年吸纳130多位村民务工,日工资根据工种差异从80元到150元不等,每年支付的劳务工资超过250万元。

果园基地四胜村村民江友记夫妇从2013年就在基地务工,两人每年工资加土地流转费,能挣到5万多元。“年轻的时候跟着郭总在上海挣钱。没想到老了,在家门口还能继续跟着他干,家里家外都能照顾到。”江友记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从吃‘百家饭’长大,到致富带头人,他用大半生书写了一个关于感恩、奋斗与反哺的故事。”白鹤街道负责人称,郭小平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的同时,也照亮了更多人的幸福路。他表示,街道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工作,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