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口流失最多的一个区:5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房价已经破万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23:12 1

摘要:重庆东北部的开州,地处三峡库区小江支流末端,以 3959 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和 165 万常住人口,构成重庆市域版图的 1/20。这座因 “三峡工程” 而重塑地理空间的移民大区,在城镇化浪潮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肌理 —— 既承载着 45 平方公里陆地被淹的移民记

重庆东北部的开州,地处三峡库区小江支流末端,以 3959 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和 165 万常住人口,构成重庆市域版图的 1/20。这座因 “三峡工程” 而重塑地理空间的移民大区,在城镇化浪潮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肌理 —— 既承载着 45 平方公里陆地被淹的移民记忆,又演绎着 50 万人口外流与返乡创业的发展变奏,在山水褶皱间勾勒出 “人口大区” 的生存图景。

图片源于网络

作为三峡工程核心淹没区,开州的移民史贯穿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1992 年三峡工程启动后,16 万开州人告别世代居住的河谷平地,向海拔 200 米以上的山地迁徙,形成 15 座移民新村。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地理重构,不仅改变了开州的城乡布局,更催生了延续至今的人口流动基因 —— 当传统农业难以承载骤增的人口压力,“走出大山” 成为必然选择。上世纪 80 年代末,首批开州人背着行囊踏上列车,北上京城开餐馆、东进上海搞建筑、南下广东进工厂、西赴新疆种果园,逐渐形成 “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广东进厂子,新疆种树子” 的全国分布格局。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开州在外人口达 50 万,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30%,成为重庆人口外流最集中的区县。

外流人口的职业选择,悄然塑造着开州的 “城市名片”。在全国 124 个城市,开州人开设的川菜馆超过 1000 家,从北京胡同里的 “开州小面” 到上海商圈的 “三峡酒家”,这些平均面积不足 80 平方米的餐饮门店,年营业额合计达 12 亿元,构成中国餐饮市场中独特的 “开州军团”。更具产业价值的是,开州籍厨师群体占据川菜行业的 18%,仅成都春熙路商圈,就有 47 家川菜馆的主厨来自开州,形成从食材供应链到餐饮管理的完整输出体系。这种 “人口外流 - 技能输出 - 品牌打造” 的模式,使开州获得 “川菜普及大使之乡” 的民间称谓。

世纪之交,首批外出务工者开始反哺家乡。2002 年,在广东积累原始资本的开州人陈立返乡创办第一家电子配件厂,吸纳 300 名本地劳动力,拉开返乡创业的序幕。2023 年统计显示,开州返乡创业者达 2.3 万人,创办企业 480 家,涵盖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电子商务等领域,年产值达 65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22%。岳溪镇的柑橘深加工产业园,通过 “电商直播 + 冷链物流”,将本地脐橙以每公斤 12 元的价格直供一线城市,带动 1.2 万农户年均增收 9000 元;赵家街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承接重庆主城的产业配套,年产手机配件 5000 万件,解决 8000 人就业。返乡经济不仅扭转了 “人才净流出” 局面,更重塑了开州的产业结构 —— 农业占比从 2000 年的 35% 降至 2023 年的 18%,工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

开州的商品房均价突破 1.1 万元 / 平方米,这个距离重庆主城 300 公里的库区小城,房价水平较周边区县高出 40%,折射出独特的住房消费逻辑。一方面,“落叶归根” 的传统观念促使外出人群集中置业,2023 年购房人群中 60% 为返乡人员,且单套面积普遍超过 120 平方米;另一方面,165 万人口的基数形成刚性需求,城区住房供需比达 1:1.2,核心地段的新建楼盘开盘去化率达 9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高房价倒逼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开州投入 35 亿元建设汉丰湖环湖商圈,引入万达、金科等商业综合体,建成 5 所市级重点中学,使住房附加的教育、医疗资源成为吸引返乡的重要砝码。

三峡工程造就的 15 平方公里汉丰湖,意外成为开州转型的生态资本。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通过 “城湖共生” 的规划理念,形成 “一湖四岸” 的景观体系:东岸的举子园复建明清书院,年接待研学游客 30 万人次;南岸的湿地公园种植 56 种水生植物,使湖体水质稳定在 Ⅲ 类标准;西岸的滨湖步道全长 21 公里,成为市民晨练的 “天然氧吧”;北岸的文旅综合体引入水幕电影、灯光秀等业态,夜晚湖面光影交织,构成三峡库区独特的 “湖城夜景”。2013 年获评 “中国十大休闲小城”,2014 年汉丰湖晋升国家 4A 级景区,带动全区年旅游收入突破 50 亿元,3 万移民后裔端起 “生态饭碗”,在湖岸从事餐饮、民宿等服务业。

在开州的发展叙事中,人口外流与返乡创业、移民记忆与生态重塑、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构成辩证统一的发展维度。当 50 万开州人在全国续写 “川菜传奇”,当汉丰湖的涟漪倒映着移民新城的灯火,这座库区小城的发展轨迹,恰似中国县域经济的微缩样本 —— 在地理限制与政策机遇间寻找平衡,在人口流动与产业升级中重塑动能。数据显示,2023 年开州 GDP 达 600 亿元,较 2000 年增长 15 倍,其中返乡经济贡献 35%,旅游产业贡献 18%,曾经的 “人口流出大县”,正通过 “人城湖” 的协同进化,在三峡腹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汉丰湖畔的移民纪念碑与新城建筑群交相辉映,见证着一个道理:当地理的褶皱成为发展的契机,当人的迁徙转化为资本的循环,即使是大山深处的小城,也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独特的生存坐标。

来源:有毒的小跟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