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历经142天的挣扎求生和医护人员的精心守护后,早产22+2周的“小坚果”(化名),终于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健康出院了。
近日,在历经142天的挣扎求生和医护人员的精心守护后,早产22+2周的“小坚果”(化名),终于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健康出院了。
小坚果出院时,照顾过他的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大多都专程赶到了医院病房,见证他冲破阴霾、走向健康人生的这一激动时刻,为他欢呼,为他祝福。
他的顺利康复,书写了一个生命的传奇:出生胎龄仅22+2周,体重430克的小坚果,是目前国内报道救治成功的极罕见超小胎龄、极低体重的生存极限早产儿,刷新了四川省内生存极限超早产儿的救治纪录。
生死时速:
孕22+周母亲突发子宫破裂,打响生命接力
红星新闻记者10月22日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获悉,这场生命的奇迹,始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母婴保卫战”——今年5月的一天,怀孕仅22+周的妈妈突发子宫破裂、剧烈腹痛,被送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成妇儿”)时情况已经万分危急,母婴两条生命都面临着巨大风险。
▲手术
医院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预案,产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新生儿科五大核心团队迅速集结,在几分钟内完成了术前准备和抢救部署。
“当时的情况是,抢救母亲是第一位,但我们必须同时为这个仅22周多的微小而脆弱的生命争取任何一丝存活的机会。”成妇儿重症产科主任魏素梅说。
在手术台上,产科团队以最快速度精准止血、控制险情;麻醉团队全力保障母亲生命体征平稳;输血科确保了血源的快速供应。
与此同时,超早产儿复苏团队早已在手术床边就位,严阵以待。
这场高效的多学科协作,为母婴的成功救治赢得了决定性的时间。最终,医院为母亲实施了子宫破裂修补术,成功保住了子宫,但小坚果也被迫提前了近半个孕期来到人间。
极限挑战:
在黄金1小时生命窗口内,搭建“生命之桥”
胎龄<24周的早产儿,被医学界公认为“生存极限”。随着这个仅22+2周、430克的生存极限早产儿的出生,紧张的黄金1小时生死时速即刻开启:
出生1分钟内,暖箱早已提前预热,经验丰富的超早救治团队的医护们要在出生1分钟内为小坚果建立有效呼吸通道,用保鲜膜包裹住他薄如蝉翼的皮肤维持其体温和湿度,T组合复苏器进行最温和的正压通气,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质补充。
▲医护人员用心和专业护理
生后第29分钟,小坚果被安全地转移到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完成高难度的新生儿脐动脉、脐静脉置管。刚刚被剪断的脐带,立即“变身”生命的通道,将在接下来的抢救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后1小时内,药物与营养液开始通过脐静脉导管这条“生命通道”缓缓注入他小小的身体,脐动脉导管则肩负采集血液样本和血压监测的使命。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医护们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为小坚果搭建着“生命的桥梁”,在大家的努力下,宝宝血氧、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连续闯关:
拯救每一个“不成熟”的器官
“这个宝宝面临的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免疫等全身所有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的全面挑战。”成妇儿新生儿科主任巨容教授介绍。
胎龄22+周的宝宝,由于肺部缺乏维持肺泡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出生后必须间断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以改善通气功能。
生后第一天,小坚果就发生了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伴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短暂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后病情稳定。
接下来的时间里,呼吸机成了小坚果与世界连接的桥梁。医护人员根据血氧、血气分析、胸片、肺部超声的结果,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精细地调整呼吸机参数。
▲医护人员用心和专业护理
这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平衡艺术,既要维持足够的通气,保证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又要避免气压伤,保护他脆弱的肺部组织。
小坚果“娇嫩的肺”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肺大泡(肺泡壁破裂而形成的含气囊腔,一旦破裂将引起气胸)时,成妇儿优秀的多学科团队再一次集结,为小坚果保驾护航:
在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麻醉科、介入科、超声科、放射科、呼吸科等多学科讨论后,在宝宝生后第97天、体重2.07Kg时,由小儿外科专家、成妇儿院长张利兵教授主刀,为他实施了右主支气管封堵,并在胸腔镜下成功行肺大泡切除术。
术后6天,在经历103天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后,小坚果在纠正胎龄37+1周时顺利撤离了有创呼吸机,标志着他终于闯过了早产儿最艰难的呼吸关,从此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了。
出生第1天时,小坚果就出现了血压不稳定的状况。生存极限早产儿的血管极其脆弱,血压调节机制极不完善,多一分少一分都可能引发严重的颅内出血。
通过精确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和高超的床旁重症超声评估,实时精准地调控维持血压的药物和(或)补液量,使血压、出入量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让小坚果平稳度过了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等致命风险期。
生存极限早产儿肠道功能几乎为零。团队在生后1小时内即为其置入“生命通道”……脐静脉导管、输注营养液。
生后第二天以0.5毫升/次的微量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和肠道刺激,像“绣花”一样,帮助建立消化功能,生后55天即实现了全肠内营养。
超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薄嫩,同时经历了有创机械通气、脐动静脉、PICC、外周动脉侵入性操作等,每一处都可能成为细菌真菌入侵的突破口,感染风险极高。
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每一次操作都严格无菌,每一个接触都必须遵守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凭借着医护人员用心和专业的护理,小坚果在住院的一百多天里没有发生院内感染。
▲小家伙越来越健康
在NICU团队的日夜坚守下,小坚果一次次化险为夷,闯过了呼吸、循环、营养、感染等重重险关。
他的体重从430克稳步增长至3700克(7斤4两),纠正胎龄42+4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目前仅需低流量低氧浓度的间断吸氧,经全面评估后,医生终于批准:可以出院啦。据介绍,小坚果的成功救治,刷新了四川省内生存极限超早产儿的救治纪录。
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