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3000人超大型研究发现:维B3可降低皮肤癌风险一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9:48 1

摘要:疯都疯了!如果你刚得过一次皮肤癌,一种常见的维生素B3,居然能让你再次患癌的风险直接砍掉54%!

疯都疯了!如果你刚得过一次皮肤癌,一种常见的维生素B3,居然能让你再次患癌的风险直接砍掉54%!

这不是什么小作坊的“养生秘诀”,而是9月17日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皮肤病学》(JAMA Dermatology)上的一项震撼发现。

这项涉及超过33000人的超大型研究,可能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皮肤癌预防的认知——原来,秘密武器可能就藏在药店柜台最常见的维生素瓶子里。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烟酰胺(Nicotinamide)

没错,就是你那些昂贵猛药护肤品里天天见的“美白王者”维B3。它能控油、能修护屏障、能让你的脸白到发光。但谁能想到,它真正的“王炸”功能,可能根本不是涂在脸上,而是吃进肚里。

我们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

当时,一个小型研究(只有386人)首次暗示,口服烟酰胺似乎能减少皮肤癌的复发。消息一出,皮肤科医生们激动了,纷纷开始向高危患者推荐。

但一个巨大的疑云始终笼罩在医学界上空。

烟酰胺这东西,是非处方药(OTC),满大街都能买到。谁吃了、谁没吃、吃了多少,根本没法追踪。这就导致一个致命问题:我们永远无法确定,2015年的那个小研究,到底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是真的挖到了宝?

这个悬念必须被终结。

于是,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科学家们干了件大事。他们决定不再去街上抓人问卷,而是“黑”进了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的庞大医疗数据库——因为在那里,烟酰胺被列在官方的“处方集”里。

这就像打开了一个上帝视角的宝箱。

研究人员迅速锁定了 33,833 名退伍军人。他们被清晰地分成了两组:

天选组:12,287人,按规定服用了烟酰胺(标准剂量为500毫克,每日两次)。

对照组:21,479人,没有服用。

研究人员屏住呼吸,开始对比数据。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服用烟酰胺的人,皮肤癌风险降低了14%!

“就这?”

你可能觉得14%听起来也还行,但不够炸裂。别急,真正的高潮来了。当研究人员把数据一层层扒开时,一个惊人的模式浮出了水面:

烟酰胺的保护力,跟你“什么时候开始吃”密切相关!

黄金时机: 如果患者是在得了“第一次”皮肤癌后,就开始服用烟酰胺,那么他下一次患癌的风险……暴跌54%!

白银时机: 如果已经得过两、三次,再开始吃,效果依然有,但明显减弱。

青铜时机: 如果已经是老病号,得过N次皮肤癌了才想起吃B3……那效果,就基本聊胜于无了。

这简直是医学界的亡羊补牢,时犹未晚——但前提是,你最好在刚丢第一只羊时,就赶紧把“B3”这个栅栏补上。

这个效果在鳞状细胞癌(一种常见的皮肤癌)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难道,烟酰胺就是对抗皮肤癌的“万能神药”吗?

科学家们保持了医学应有的冷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群“最惨”的高危人群——器官移植患者

这些人为了让身体不排斥新器官,必须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会导致他们的免疫系统“集体摸鱼”,患皮肤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

如果B3对他们都有效,那才叫“封神”。

然而,数据让人有些失望:在这1334名移植患者中,服用B3的总体风险降低了……好吧,难以启齿,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神药失灵了?

等等!当研究人员不死心地再次深挖时,又发现了一个“彩蛋”:

虽然B3没能降低他们的“总体”风险,但对于其中最难缠的“鳞状细胞癌”,尤其是在早期使用时,烟酰胺依然显示出了一定的保护力。

这项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负责人李·惠利斯(Lee Wheless)博士说,这可能会改变皮肤科的临床实践。

翻译成人话就是:别等到“癌”声一片了才想起B3!

过去,医生们可能是等病人反复长皮肤癌,焦头烂额了才说“要不你试试B3?”而现在,这项3万人的研究证实,也许在患者刚冒出“第一个”皮肤癌的萌芽时,就该请烟酰胺出马了。

当然,这绝不代表你现在就该冲去药店狂囤B3当糖豆吃。(任何药物和补充剂的使用,特别是剂量,请严格遵医嘱,否则可能带来不可知的后果!)

但这无疑为我们对抗皮肤癌——这种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而且极其廉价的大门。

注:本文仅对前沿科学成果进行解读,无任何医疗建议。

参考文献:

Breglio, K. F., Knox, K. M., Hwang, J., et al. (2025). Nicotinamide for Skin Cancer Chemoprevention. JAMA Dermatology.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25.3238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