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过节煮饺子,水总烧不开,婆婆对儿媳说:嘘!别乱说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7:27 1

摘要: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祥符县有个杏花村,时值腊月二十三,正是祭灶的小年。村东头的苏家宅院里,五十多岁的苏杨氏正指挥着家仆扫尘除灰,准备祭灶的糖瓜和香烛。

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祥符县有个杏花村,时值腊月二十三,正是祭灶的小年。村东头的苏家宅院里,五十多岁的苏杨氏正指挥着家仆扫尘除灰,准备祭灶的糖瓜和香烛。

“娘,面已经和好了,猪肉白菜馅也调得了。”儿媳林秀娘从厨房探出头来,她年方二十,嫁入苏家刚满一年,这是她在婆家过的第一个小年。

苏杨氏淡淡应了一声,并未回头,手中的鸡毛掸子仍在仔细清扫灶王爷神像上的积灰。林秀娘有些局促地站在厨房门口,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她晓得婆婆对她这个农家出身的媳妇始终不太满意,嫌她举止不够端庄,持家不够干练。

“杵在那里作甚?还不快去包饺子!”苏杨氏终于回头,眉头微蹙,“祭灶的饺子误了时辰,灶王爷上天言事,若在玉帝面前说咱家不是,明年可有好果子吃?”

林秀娘连忙应声,退回厨房。她望着那口架在灶上的大铁锅,轻轻叹了口气。这口锅是苏家祖传之物,黑沉沉,厚重无比,锅底因常年烧火已微微凸起。

天色渐暗,北风呼啸,院中那棵老槐树的枯枝被吹得吱呀作响。苏家老爷苏明德和儿子苏文远从县城办年货归来,带回了红纸、炮仗和上好的香烛。

“爹,文远,快洗手准备祭灶了。”苏杨氏接过丈夫脱下的外氅,轻轻掸去上面的尘土。

苏文远溜进厨房,从后面搂住正在擀皮的林秀娘,低声道:“辛苦娘子了。”

林秀娘脸一红,用手肘轻轻顶了他一下:“快放手,让娘看见又该说我不庄重了。”

苏文远笑嘻嘻地松开手,顺手捏了片面皮:“今年祭灶的饺子比往年包得都好看,娘子好手艺。”

这话恰被走进厨房的苏杨氏听见,她冷哼一声:“男人家少往厨房钻,祭灶是女人的事,你且去堂屋陪爹贴春联。”

苏文远冲林秀娘挤了挤眼,乖乖退出厨房。苏杨氏检查了饺子馅和已经包好的饺子,面无表情地点点头:“水烧开了就下锅,记住,祭灶的饺子要煮得恰到好处,破了皮漏了馅,都是不吉利的。”

“儿媳晓得。”林秀娘轻声应道。

灶膛里的火熊熊燃烧,林秀娘将一大锅水坐在灶上,转身继续包剩下的饺子。约莫一炷香后,她估摸水该开了,掀开锅盖一看,却惊讶地发现锅里的水只是微微冒着热气,连个水泡都没有。

“奇怪,烧了这许久,怎的还不开?”她自言自语,又添了把柴火。

又过了一炷香时间,锅中的水依旧没有沸腾的迹象,只是从微热变得温热些罢了。林秀娘心中焦急,祭灶的吉时将至,若是耽误了,婆婆必定责怪。

“娘,这锅水不知怎的,烧了半天也不开。”她不得不向婆婆禀报。

苏杨氏走进厨房,试了试水温,眉头紧锁:“定是你火候没掌握好,让开。”

婆婆亲自坐在灶前添柴拨火,那火苗蹿得老高,灶膛被烧得通红,可锅中的水依旧温吞,连大滚的气泡都不见一个。

“邪门了!”苏杨氏站起身,面色凝重,“这口锅用了三十年,从未有过这等怪事。”

这时,苏明德和苏文远也闻声来到厨房。苏文远伸手在锅上探了探:“确实不热,烧了这许久,按理说早该滚开了。”

苏明德沉吟片刻:“莫非是灶王爷怪罪?夫人,今日祭品可备得周全?”

“糖瓜、香烛、纸马,一应俱全,与往年无异。”苏杨氏答道,忽然想起什么,转头看向林秀娘,“秀娘,今日扫尘时,你可有对灶王爷不敬之举?”

林秀娘慌忙摇头:“儿媳不敢,清扫神像时格外小心,还用新布蘸清水擦拭的。”

一家人面面相觑,锅中的水依旧不温不火,灶膛里的火却渐渐弱了下去。

“吉时将至,再煮不开饺子,可就误了祭灶了。”苏明德忧心道。

苏文远忽然道:“我去邻家借口锅来。”

“胡闹!”苏杨氏斥道,“祭灶必须用自家灶锅,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

林秀娘望着那口古怪的铁锅,心中忽然升起一丝不安。她想起儿时祖母讲过的故事,说有些老物件用久了,会沾染上灵气,或者...邪气。

“娘,这锅...会不会是...”她话未说完,苏杨氏突然竖起食指抵在唇前。

“嘘!别乱说话!”婆婆压低声音,眼神严厉。

林秀娘立刻噤声,心中却更加疑惑。她分明看见,在婆婆说“别乱说话”时,那锅里的水似乎微微波动了一下。

苏杨氏转向丈夫和儿子:“你们先出去,我和秀娘留在这里。”

苏明德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带着儿子退出厨房。门帘落下,厨房里只剩下婆媳二人和那口不沸的铁锅。

苏杨氏走到灶前,并不添柴,而是对着铁锅轻声道:“是你吗?”

林秀娘惊愕地看着婆婆的怪异举动,更让她吃惊的是,锅中的水竟然泛起了涟漪,像是有人轻轻搅动一般。

娘,这是...”

“别出声。”苏杨氏制止了她,继续对着锅说道,“若真是你,就让这水开吧,祭灶是大事,误了吉时,全家不安。”

锅中的水依旧没有沸腾,但水面上的涟漪却越来越密。林秀娘忽然觉得厨房里的温度下降了许多,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苏杨氏长叹一声,眼中浮现出林秀娘从未见过的忧伤:“十五年过去了,你还不肯安息吗?”

水面突然剧烈波动起来,锅中的水竟然开始冒泡,但那气泡冰冷,丝毫不带热气。林秀娘惊恐地后退一步,撞在了面案上。

“娘,这锅...这锅是不是有...有鬼?”她颤声问道。

苏杨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道:“去把门闩上。”

林秀娘依言闩上门,回头看见婆婆已搬来一个小凳坐在灶前,眼神恍惚,像是陷入了遥远的回忆。

“秀娘,你过来。”苏杨氏招招手,“今日之事,我不说与你听,怕是这水永远烧不开了。”

林秀娘忐忑地走到婆婆身边,看着那锅奇怪的水,水面上依然冒着冰冷的气泡。

“十五年前,苏家还有一个媳妇。”苏杨氏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她叫赵媛,是文远的原配妻子。”

林秀娘吃了一惊,她从未听文远提起过之前曾娶过妻。

“那赵媛是邻村赵铁匠的女儿,生得标致,手脚勤快,就是...性子太直,口无遮拦。”苏杨氏的目光变得幽深,“她过门第二年怀了身孕,全家欢喜。谁知腊月二十三祭灶那日,她因一件小事与文远争吵,一气之下,竟在灶前口出恶言,咒苏家断子绝孙。”

林秀娘倒吸一口凉气,在祭灶日说这等话,确实大不敬。

“更糟的是,她怒气冲冲地掀翻了这口饺子锅,热水浇了她一身,当时就...”苏杨氏顿了顿,“胎儿没保住,她自己也因伤势过重,三天后去了。”

厨房里一片寂静,只有锅中的冷水还在诡异地冒泡。

“自那以后,每年祭灶日,这口锅就变得古怪,不是水烧不开,就是饺子煮不熟。”苏杨氏叹了口气,“请过道士和尚来看,都说赵媛怨气未散,不肯离去。”

林秀娘终于明白为何刚才婆婆不让她乱说话,也明白了为何一提到锅有问题,婆婆就如此紧张。

“那...往年是如何解决的?”她小声问。

“往年都是我独自在厨房,好言相劝,她才肯让水烧开。”苏杨氏苦笑,“但今年特别奇怪,我怎么劝都不管用了。”

婆媳二人盯着那锅诡异的水,一时无计可施。祭灶的吉时越来越近,堂屋已经传来苏明德催促的声音。

林秀娘忽然鼓起勇气,上前一步,对着铁锅轻声道:“赵媛姐姐,我是文远现在的妻子林秀娘。”

锅中的水突然静止了,连波纹都消失了,仿佛在倾听她说话。

“我晓得你心中有怨,但今日祭灶,关系全家来年运势,还请姐姐高抬贵手。”林秀娘诚恳地说,“若姐姐应允,我愿每逢初一十五,为姐姐上香祈福,愿姐姐早登极乐。”

水面依旧平静,没有任何变化。

林秀娘想了想,继续道:“我还会请僧人为姐姐诵经超度,让姐姐来世投个好人家,一生平安顺遂。”

突然,锅中的水剧烈地翻滚起来,这次不再是冰冷的气泡,而是真正的热气开始蒸腾。林秀娘惊喜地发现,水温在迅速升高。

“谢谢姐姐!谢谢姐姐!”她连声道。

苏杨氏也赶紧添柴,这次火苗正常燃烧,锅中的水很快沸腾起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快下饺子!”婆婆催促道。

林秀娘连忙将包好的饺子下锅,白胖的饺子在滚水中上下翻腾,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祭灶仪式终于如期举行。当苏家人将第一盘饺子恭恭敬敬地供在灶王爷神像前时,林秀娘似乎看见一个模糊的女子身影在灶台边一闪而过,对她微微颔首,然后消失不见。

祭灶完毕,一家人围坐吃饺子时,林秀娘将厨房中发生的事告诉了公公和丈夫。苏文远听后沉默良久,眼中浮现出愧疚之色。

“当年我年轻气盛,若是多让她三分,也不至于...”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苏明德沉吟道:“既然答应了赵媛,就该履行承诺。明日我就去请相国寺的僧人来为她做法事。

自此以后,林秀娘果然每逢初一十五都为赵媛上香祈福。而苏家那口祖传的铁锅也再未出现过水烧不开的怪事。

第二年冬至,林秀娘顺利诞下一对双胞胎儿子。洗三那日,她梦见一个面容模糊的女子站在床边,轻轻摸了摸婴儿的脸颊,然后飘然离去。

苏杨氏对林秀娘的态度也从那天起彻底改变,婆媳二人变得亲如母女。苏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杏花村有名的和睦之家。

每年祭灶,当一家人围坐包饺子时,苏杨氏总会对孙儿们说起这段往事,告诫他们“灶前莫言恶语,举头三尺有神明”。

而那口曾经煮不沸水的铁锅,至今仍被苏家后人珍藏着,它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也提醒着后人:言语有灵,不可不慎。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芳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