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场看似远离战场的中美稀土博弈,正悄然重塑台海军事格局,台湾耗资2472亿新台币向美国采购66架F-16V Block 70/72型战斗机的“凤扬专案”,已深陷交付严重延迟、预算执行受阻与战略信任崩塌的泥潭。
近期,一场看似远离战场的中美稀土博弈,正悄然重塑台海军事格局,台湾耗资2472亿新台币向美国采购66架F-16V Block 70/72型战斗机的“凤扬专案”,已深陷交付严重延迟、预算执行受阻与战略信任崩塌的泥潭。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空中战力升级计划”,如今极可能演变为一笔“钱已花出、机未到手”的巨额烂账,这不仅是军购执行的失败,更是全球供应链依赖、地缘政治博弈与科技主权争夺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2025年7月9日,大陆商务部发布公告,将汉翔航空等8家台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直接切断台军F-16V战机升级项目的稀土永磁体供应,汉翔航空作为F-16V升级的核心厂商,其生产线70%的稀土材料依赖大陆进口。
禁令生效后,台军现役140架升级版F-16V的维护周期被迫延长3倍,每架战机的年维护成本从1200万新台币飙升至3600万新台币。
更致命的是,台军首艘自造潜艇“海鲲”号的光电潜望镜稀土涂层技术同样依赖大陆供应商,导致该潜艇因测试跳票长期滞留船坞,成为台军“自主国防”的讽刺注脚。
台军方试图通过法国赛峰公司紧急采购发动机备件,但合同执行周期长达4年,远超F-16V战机的剩余寿命。
与此同时,台军为F-16V配套采购的MS-110侦察吊舱、AGM-154联合防区外武器等装备,因缺乏稀土制成的惯性导航元件,实际作战效能大幅缩水。
台“立法院”预算中心报告显示,若稀土供应持续中断,到2026年台军将有60%的F-16V战机因零部件短缺无法执行任务。
台军F-16V采购案的困境远不止于稀土,根据2019年签署的军售合同,美国应于2023年至2026年间交付66架全新F-16V战机,但截至2025年10月,仅完成2架原型机的飞行测试。
台空军计划处长江元琦在立法院备询时承认,剩余64架战机的交付进度“存在不确定性”,而台军派驻美国的53名飞行员培训课程也因美方教练机不足被迫延期。
这种拖延并非偶然,2024年全球芯片短缺导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线停滞,而2025年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优先将F-16V零部件供应给乌克兰空军,进一步挤压台军订单。
台军方内部文件显示,美国对台军售的交付延迟率已从2020年的12%攀升至2025年的47%,而F-16V项目的违约金条款因“不可抗力”条款被美方单方面豁免。
更讽刺的是,台军为F-16V配套采购的弹药和吊舱预算,直到2024年9月才通过“凤扬项目”追加428亿新台币特别预算。
但立法院预算中心报告指出,这些装备的筹获进度因美方产能限制“可能延后至2027年”,届时F-16V战机将面临“有枪无弹”的尴尬境地。
对台湾而言,F-16V延迟交付不仅削弱空军战力接替节奏,更动摇“以武拒统”的心理基础。现有机队老化加剧,飞行员训练与战术整合滞后,战备空窗期不断扩大。
对美国而言,200亿美元对台军售大单普遍延迟,暴露出其军工复合体产能不足、供应链管理混乱的现实,严重损害其“安全承诺”的可信度。
而对中国大陆而言,通过稀土这一非对称战略工具,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部分效果,既未动用军事手段,又有效迟滞对手军力部署,彰显出高端资源主权的战略价值。
在台军F-16V陷入供应链危机的同时,解放军的体系化优势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10月,解放军现役歼-20隐身战机已突破300架,歼-16重型多用途战机超过350架,仅这两型战机的数量就超过台军全部战机总和。
更关键的是,解放军已构建起“卫星侦察-电子压制-高超音速突防”的多维打击链,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结合“吉林一号”商业遥感卫星群,可对台岛全境实施分钟级更新监控。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长剑-100巡航导弹形成“2000公里射程覆盖圈”,配合远程火箭炮的“饱和攻击”模式,台军所有军用机场均在首轮打击范围内。
歼-16D电子战飞机与运-8G干扰机的组合,可对台军E-2T预警机实施全频段压制,使F-16V的AN/APG-83雷达作用距离缩短60%。
这种体系优势在2025年8月的台海实弹演习中已得到验证,解放军模拟对台岛实施“斩首行动”时,歼-20战机在台军雷达未探测的情况下,成功击落模拟F-16V战机的靶机。
而台军引以为傲的“强弓反导系统”,在解放军东风-17导弹的“水漂弹道”面前形同虚设,该系统最大拦截高度仅70公里,无法应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末端机动。
军事困境之外,台军还面临经济层面的“软杀伤”,2025年5月,新台币对美元汇率突破28:1关口,创2008年以来新高,这虽短期利好进口,但对台军采购美制武器构成双重打击。
一方面,武器采购预算因汇率波动实际缩水15%,另一方面,美国军火商趁机抬高零部件价格,例如F-16V的F110-GE-129发动机单价从2020年的380万美元涨至2025年的520万美元。
更严峻的是,大陆对台实施的“精准脱钩”政策正持续发酵。2025年1月至9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同比下降23%,而进口依赖度从41%攀升至48%。
这种贸易失衡导致台湾外汇储备3个月内减少120亿美元,直接威胁台军特别预算的执行,按计划,2026年需支付F-16V采购案的最后400亿新台币,但当时台湾外汇储备仅剩380亿美元,仅够支付9个月进口需求。
F-16V的“鸽王”命运,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平台的对抗,更是原材料、产业链与科技生态的全面较量,谁掌握关键资源的源头,谁就在战略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台湾寄望于外购构建“不对称防御”,却忽视了自身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脆弱性,也低估了大陆在高端制造与资源控制上的反制能力。
这场“烂账”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是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类似因关键材料“卡脖子”导致的军购项目受阻,可能在更多领域浮现。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F-16V明年無法全數交付? 顧立雄認了:有挑戰》——中时新闻网——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1021001967-260407?chdtv
《無法自修F-16關鍵品項顧立雄:美限制授權將持續爭取》——中时新闻网——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1021004031-260407?chdtv
来源:铃木白石